我为什么删除了在线简历
大约一个多月前,我删除了所有的在线简历,包括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以及其他一些不知名的网站,还有被某电信公司直接收录到其内部系统的拷贝。
如同大多数稍微有点沾沾自喜的IT从业人员一样,接到猎头打来的电话的时候总是心中一喜。从业多年之后居然有猎头主动联系了,起码说明这一行做的还不错。然而电话接得多了,开始感到郁闷,因为猎头所询问的,都是我在简历上、互联网上,我的博客上已经写得明确的不能再明确的东西:你工作几年了,擅长什么技术,有个某某公司你是否感兴趣,能否把详细的简历发来看看之类。我之前有更新简历的习惯,最多半年就会更新一下简历,每次更新完之后都会接到数个电话,我只能一而再的重复着“没有换工作的兴趣”。
我最终意识到这是不对的。打开智联或者中华英才,对于IT从业者,我甚至找不到一个地方输入Ruby/Ruby On Rails经验,更不要说早已经成熟的nodejs/云计算之类的。作为面试者,我在ThoughtWorks看了无数简历,每次看到”Java – 36月 – 熟练” 类似的描述的时候都感到很迷惑——如何证明这一点呢?即便工作了这么久,又说明了什么?软件从业者当如同过去的手工业者一样,是依靠产品与声望而获得更好的机会。而这类通用的招聘网站,根本无法提供这类证明。删除前我的简历上密密麻麻的写了一堆,很多都是年少不经事时写下的,如C++ 2年 Oracle 2年,现在我却更乐于提及在架构、新一代web应用、团队建设方面的能力。这些,从我的twitter/blog/发表的文章中都能得到验证。
从另外一方面,这类通用的网站似乎为那些传统的招聘者提供了方便。不难想象,智联或者英才的付费企业用户只需要在搜索中加入3年工作经验、Java之类的就能获得若干份简历。进入简历筛选之后开始cold call – 不管是雇主还是应聘人员,这一阶段显得如此的单调,双方只能获得一些简单的第一印象。这些印象本可以通过IT从业者的github/twitter/blog之类所有的渠道获得,而不得不通过更加低效、主观的方式来进行。
因此,我删除了所有的在线简历。即便有一天我不得不再次找工作,我的github/sourceforge/blog/InfoQ等等都会帮助我证明过去的经历。来自招聘网站的电话显然并不了解,除了干扁的简历之外,IT从业者有更丰富的渠道来证明资历。
PS. ThoughtWorks一直在招聘中。西安(我现在工作的分公司)、成都(明年春夏开张)、北京。如果你具备足以在网上证明自己的资历,也许你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准备简历。
相关文章 | |||
为什么Bindows不会成功 |
为什么我不公布buffalo roadmap |
当在Firefox中输入gmail.cn |
Buffalo 2 vs Buffalo 1: +30% performance |
无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