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融让梨看现代中国教育体系的幼稚与浅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三字经里的一句,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西方人对此早就不满,他们喜欢那些争夺的孩子而不喜欢谦让的孩子。但他们看到的故事已经是现代人的改编版了,根本不是孔融让梨的原意。大多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古代故事的含义,这也难怪,我们理解真正的西方思维也并不容易。
我这里把现代翻译的故事和古代故事的原文都列出来。
-------------------------------------------
原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某年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
现代给小孩讲的一个版本:
孔融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在一次吃梨的时候,他挑了最小的一个。爸爸问他:“为什么要吃最小的?”他回答:“哥哥比我大,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哥哥。”爸爸又问:“那还有弟弟呢?”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把大梨让给弟弟。”
-------------------------------------------
先解释一下原文。首先是背景: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孔子是主张“礼”的,所以孔融当然也是紧随其后。然后是事情发生的时间: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当着所有的宾客,这正是最应讲究“礼”的时候。然后是分梨过程:注意,原文没有说给弟弟的比给自己的大,说的是按长幼次序而分。再看孔融的回答:“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虽然孔融很小,但在他也明白,与精神层面的尊老敬长比起来,吃梨是不值得一提的事。
再看现代文版,虽然大意翻译出来了,但却把重点放到了梨子上。首先本来是孔融按长幼次序而分梨的互动活动,结果给改成了挑了一个最小的,失去了与其他人的互动,哪里还有“礼”可讲呢?然后还给孔融安了一个弟弟,杜撰出孔融把大梨让给了弟弟的事情。这根本不是行为一致、“礼”在“梨”先、追求精神层面胜过物质层面的孔融了;而是那个前后矛盾、不够真诚的爱吃梨的现代改编者。
原文故事经得起任何人的盘诘,但那个现代文的故事肯定经不起一个四岁孩子的质疑:“如果是这样,我什么时候可以吃大梨的?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让我挑最小的,你们还让我挑什么?”
有时听到外国人针对某些古代故事的含义与中国人探讨,而那个中国人却往往无言以对。看了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为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