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经历》——杨振宁
作者:Babyfacer
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82情定28的两件事之外,个人对杨振宁教授的了解均是来自书本或者网络的只言片语,感觉很不真实。感谢香港浸会大学今天给了我近距离了解他的机会,受益匪浅,小记一篇。
香港浸会大学的愿景是“成为一所领先的创意高等学府”。为此,校长陈新滋教授该构思本港首个“创意研究院”,并于3月28日成立,目的在于加强校内的研究 文化丶培育研究人才丶增强研究表现,并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和专题研究。为庆祝研究院成立,浸大邀请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与一位著名艺术家来校,与师生交流,分享创意。杨振宁教授是其中的一位,也是第一位。他以《我的学习经历》为题,分享了几点人生感悟:
- 当直觉和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 注重新现象,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 自己找题目
- 兴趣 –> 准备 –> 结果
- 有好想法,不轻易放弃
- 要解决基本问题
接下来,我顺着这几点,记录一些我注意到的内容(与上述可能不同),以及鄙人的一点反思。
一、当直觉和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这是在他初接触物理知识时,遇到直觉和书本讲解不同,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努力学习悟到的一点。我想这个在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物理时都应该遇到过吧。我自己在这方面就特别笨,导致高一的物理刚开始的考试就有不及格的记录,好在后来拼命努力才有小小开窍。
可能这一点太自然,所以我注意到的不是这个。我在他分享时看到了这样几点:
- 一个人眼界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将来成就的大小。
这 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很重要。杨振宁教授的爸爸杨武之是大学老师。他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上世纪20年代初期,他第一个将现代 数论引入中国。杨教授演讲中提到,在他读大学和硕士的时候,他爸爸在某些时候给了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比如给了一些论文或者书籍。哪怕他爸爸不懂物理,但是 其中在数学上的那么一丝启蒙和帮助,在我看来都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毕竟是大学老师,在眼界/视野上对于杨振宁的帮助,虽然杨教授没有明确提及,但是我相 信绝对是不可或缺的。 - 做学问不要钻牛角尖,懂得取舍。
杨教授说了这么一段话:One should devote most of one’s time to attack simple practical problems rather than deep fundamental ones. 他在国外遇到过很多非想做一番大研究但是无果而发疯的人。要多变通,从小的可以实现的,也是现实的某些问题入手。 - 做人要低调与厚道。
杨 教授在分享中介绍了很多位他认识的著名老师。其中有著名的费米与奥本海默,我想没人会这两人陌生吧。相比之下,费米给杨教授留下的印象就非常好,低调、 高效、友善……,但是相比之下,奥本海默就显得有点太骄傲了,喜欢显摆自己的聪明,所以之后也遭遇到了一些也许叫“不公平”的待遇。
我姑且相信这 是杨教授的一面之词,因为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说不清楚的事情。一个人评价另外一个人,站在不熟悉这两人的第三方的角度上,很难知道是否客观。 这和做学问不一样。不过费米的和善与奥本海默的孤傲(我觉得孤傲也许更合适吧),虽然都是人的个性,但是在这个社会上,不论做什么事情,还是和善厚道点 好。孤傲也许不是错,但是多少容易莫名地引来一些不好的事。 - 推演法(理论 –> 现象)与归纳法(现象 –> 理论)
这 是中西方典型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是中国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方法,上课就讲理论,推导,做题,做完了几十上百道,对理论滚瓜烂熟,但是不知道为啥要掌 握这个理论,掌握了又能怎么用,完全都不清楚。我觉得这也是老师的教学水平有关。直到最后真的接触实际,才明白,哦,理论原来是这么个用途。
而国外,杨教授提了他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就不同。他们是做实验,发现问题,从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新现象来归纳总结,从而得到理论,这样的学习,从感性到理性,也许会记忆更深刻吧。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教育方式导致学习曲线是一个陡坡,美国的是一个平缓的坡,高度一样。很 多人在中国为什么没成为很优秀的人才,我觉得就是陡坡直接把很多人都吓傻了,半途而废的不计其数,坚持到最后的也许都没什么研究兴趣,中国的博士真正对研 究感兴趣的我想10%都不到吧。但是为何中国人坚持到国外就开窍发达了呢?我想是因为中国人的这种推演思维,在国外结合归纳思维,两者的结合会比任何单一 的方法产生更好的效果,从而得到突破。 - 不成熟的想法也要乐于同他人交流讨论,保持豁达的心态。
杨教授提到了泰勒(Teller)教授喜欢与人交流,哪怕是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也常常与人讨论。哪怕别人在其中发现破绽,说得不太好听,泰勒也不会不高兴,心态豁达。
这点让我联想起陶哲轩教授,他的wordpress博客也经常会放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这在整个研究界都是很少见的。谁愿意自己的好点子被别人抢先发表呢?
杨 教授在这里提到了中国古代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实说的就是要明确自己已知和未知的,清晰定位。但是泰勒其实并不这么认为,因为 很多东西是在不太懂的情况下慢慢发酵,这是一种渗透性的学习方法。这种状态刚好处于“知”与“不知”之间,其实也算“不知”。这种状态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我想任何现在会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应该有深刻感触吧。
二、注重新现象,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如果我讲座笔记没错的话,芝加哥大学在1948-1950年间的PhD,最后有四位得到了诺贝尔奖。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当时杨教授说每周一次colloquium,几次seminars,氛围非常活跃。当时很多人醉心于物理学中的“四大力学”,忽视其他的小问题,杨教授说,四大力学如同物理学的骨骼,但是仅有骨骼,物理学是死的,还需要血和肉,这样,有血有肉有骨骼的物理学才是一个活的系统。所以要注重新现象与新方法。见木不见林自然不好,见林忽视木也是不对的。
三、自己找题目
杨教授还是挺会找自己方向的。实验水平不够,二十个月实验生活直接宣告这个方向走不通。于是自己找理论题目。三个题目,每个都研究了好几个月,都是想法似 有道理,但越算越复杂,只好放弃Ising Model,Bethe’s workd,Gauge Invariance,不过幸运的是,终于算是从这里面找到理论研究的方向(核反应中的角分布),将其他领域的一个知识搬过来为本领域所用,在当时是创新 (我个人并不懂其中的具体情况)。可创新与突破并未让他自信。因为一直想从实验中寻找突破,现在却在理论中寻找到了突破,多少有点心不甘。导师一番话和事 后的思考最终让他卸下心里的疙瘩,最终用一篇短短的理论突破,漂亮简单对称的公式,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头衔。
这是不是从绝望中寻找到了希望呢?呵呵,不要钻死角,这点很重要,不过前提是你要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来证明对你来说,那些领域真的是死角。
四、兴趣 –> 准备 –> 结果
五、有好想法,不轻易放弃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中,有位教授和杨教授谈起了刚才的Ising Model有了新的进展。就在短短乘搭巴士的十几分钟时间,他迅速了解了Ising Model的进展,并把之前的碎片全部串了起来。接着经过6个月的尝试,花了也许这辈子最长的时间,得到了有一个突破的成果。
这里的关键在于,第三大点里,是否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来证明那些领域是死角。既然付出了努力,才有可能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将新进展了解并找到突破点。之前的放弃是一种暂时的搁置,这是不钻牛角尖的良好习惯;同时之前的努力也是一种准备,这是从兴趣出发获得成果的必经之路。
六、要解决基本问题
这点我觉得杨教授估计没说好,我认为也许应该是“要重视基本问题”。否则和上面第一点的第二小点有冲突。
重视的意思是说,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怕麻烦。之前都觉得宇称守恒是定理,也有质疑的,可是实验做起来超级复杂,很多人就这么放弃了。还有人觉得,就算做 了实验,搞不好还是证明宇称守恒是正确的,那就更是懒得去费心了。这点,李政道教授和杨教授不走寻常路,最终因发现“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同获颁诺贝尔物理 学奖。
之后,杨振宁教授离开了普林斯顿的IAS,虽然IAS是一个很好的象牙塔,而且在IAS的那17年时间,是杨振宁教授学术成果最丰 硕的时期。翁帆当时都觉得他怎么可能舍得离开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但是他觉得“The ivory tower is not the world …”。
最后杨教授引用了英国着名诗人布莱克 (William Blake, 1757-1827) 的诗,《无辜者的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 的前四句: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著名的陈之藩教授(《剑河倒影》的作者,电机学领域的权威)将其翻译为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於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其实李叔同(1880-1942)也翻译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梁宗岱(1903-1983)也翻译过: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我个人是更喜欢陈之藩教授的翻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他写的散文。他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网上其实关于杨振宁教授的讨论很多,正面负面均有,我对这整个讲座中对于人的评价持中立态度。
整体而言,他提到的这些对于做人和做学问都是大有裨益的。
整个过程,能感觉到他的谦和亲和的态度与敏捷清晰的思维。
如果对整篇演讲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他在电子科大讲座演讲稿:http://tongsan.5d6d.com/thread-31-1-1.html
左岸.P.S:关于杨的“是是非非”,贴吧里到处可见刀光剑影,我与Babyfacer一样,取中立态度(对他的一些选择不太赞同,但很理解),亦愿愤怒之人奋发图强,超越前人。
左岸读书_blog by 左岸 Copyright © 2008-2010 致力于美好的读书体验。
手机访问:http://wap.zreading.cn
博客顶级赞助商:博客右侧顶240*150动静态图片,价格:100 RMB/月;
首页横幅+整站评论+RSS底部输出(468*60动静态图片(可适当调整)),价格:200 RMB/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