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是不是大过头了?
Facebook头上的“校园独享”光环在它走出大学进入真实社会之后消褪了。一夜之间,Facebook的“在精选的圈子里社交”模式被一场疯狂的加朋友竞赛取代,人们在Facebook上不断加朋友,不管是否喜欢,甚至是否认识这些人。
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拥有6亿注册用户,并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但最近,很多用户认为这个社区已经太大,不对他们的胃口了。
这为很多创业公司提供了机会: 为用户提供更有意义——至少更私密——的社交网络体验。
对于像我这种使用Facebook,不想把自己的私人信息分享给太多的闲杂人等的人,这些新崛起的社交网站值得一看。
新型社交网站的创始人说他们在填补Facebook模式下的空白。新的社交网给用户缩小社交圈和筛选向社交圈发送的信息的自由。
另一条路径
这些新崛起的社交站点的核心是:缩小并精选你的社交圈,以保证圈子里的人都是你在真实生活中有联系的人。这些人才真正有可能关心你吃了什么午饭或者你是不是失眠的。
这股社交新浪潮的原型是一个叫做Path的社交站点,这个站点标榜自己是“私人社交网络“。Path去年秋天上线,由Dave Morin带领的团队创建。Dave之前是Facebook的一名资深平台产品经理。
Morin提到,最初创建Path是想为用户提供一个能向他们在乎的人分享照片,并进行交流的网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Path设定的用户好友上限是50人。这个数字的得来也是基于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即在任何时候,一个人能够维护的真实社交关系不超过50个。
Path上线之后,相似的网站雨后春笋般冒出,向用户提供更精简、私密的社交圈服务。比如,Shizzlr为那些招募户外活动参加者,担忧因为排除或者加入了某些Facebook上的朋友而尴尬的用户提供了方便。
Facebook本该是什么样的
Shizzlr的“群“上限是20人。用户邀请了朋友加入一个群后,就能通过Shizzlr从Yelp, Google,和Facebook这些网站上拉一些最新活动贴在群里。然后群里的朋友就能登录Shizzlr,看这些活动,然后商定去哪在哪见面。
很大程度上,Facebook本意就是要做成微型社交网站的。当年在哈佛上线时, Facebook就想做成连接全美顶尖大学具有相似想法的学生的平台。Facebook的核心是类似兄弟或者姊妹会的机制,即如果你要加入一个人社交网络,就必须被邀请和接纳。
Facebook头上的“校园独享”光环在它走出大学进入真实社会之后消褪了。一夜之间,Facebook的“在精选的圈子里社交”模式被一场疯狂的加朋友竞赛取代,人们在Facebook上不断加朋友,不管是否喜欢,甚至认识这些人。
一旦这种疯狂竞赛开始蔓延,用户数目剧增,自然而来的是广告主以及各大企业的目光。
如今,我觉得Facebook更像一个社交商业平台,而非社交网络。基本上你能叫得上名的公司都有一个Facebook主页。大部分公司都把主页当做营销工具,向粉丝推送信息,有时从顾客那里搜集对产品的反馈。
但最近,只强调营销的做法在Facebook上有所改变。有些软件公司开始在Facebook平台上进行销售。
利用用户基数
Facebook自己也找了各种办法赚钱。比如利用庞大的用户数目吸引广告主。最近,Facebook宣布和微软合作,将Bing接入Facebook。这将使得Facebook能在搜索广告领域和Google一较高下。
Facebook这样做合情合理,继续吸引更多用户使用Facebook也很正确。用户多,盈利可能大。凭借着在全球的用户基数,Facebook可以大赚一笔,最终它的IPO也有望成为史上最成功的之一。
趋势
虽然Facebook的主要模式是大众社交,但它并未完全忽视微型社交网络趋势。今年三月,Facebook收购了Beluga。Beluga由3名Google前高管创建,是一款主要在智能手机上运行的应用,为用户提供向不同小圈子分享照片和其他信息的服务。
Beluga的用户可以自行设定群人数上限。现在,Beluga上的群人数平均是8个,这反映了人们渴望拥有可控、有意义的社交圈。
Facebook还未宣布Beluga的长期计划,只说让Beluga暂时独立运营。考虑到Facebook的产品现状,这样很合理,同时也为观察微型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和盈利可能留出时间。
我打赌微型社交网络将会越加兴盛,理由很简单——和在生活中认识的一小群人交往比网罗一大群无意义的“朋友“更符合人之常情。
不过这并不代表Facebook没戏了。Facebook会继续成长,也许会成为一个交流和商业的重要平台。但真正的社交网络更可能倾向于在小站点上发展,在那里人们才能选择和真实的朋友来往。
By Sidney Hill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