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偶像剧要小心,方式不对会变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以“不喜欢看偶像剧”为荣了——那些偶像剧里的女主角总是脑子里缺根弦似的,恐怕看多了也会变得跟她们一样“笨”呢!当然,我很少在公共场合这样说,不然恐怕会被姐妹们白眼。
不过,还真有心理学家敢“冒粉丝之大不韪”,声称常看节奏缓慢的连续剧可能会影响人正常的思维能力。天呐,这是真的吗?
行为同化:看什么像什么
心理学家的话不是空穴来风,他们为此做了许多试验。一项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仅仅是启动人们头脑中“老人”的概念,就会让这些人在从实验室到电梯的途中走路速度变慢,这种现象被称为“行为同化”。 行为同化不仅发生在简单的躯体运动领域,也会扩展到智力行为——另一项研究发现,与那些想象“超级模特”的被试相比,想象一位“教授”的典型行为、生活方式和性格特质能让人在常识测验中得分更高。而最近发表在《媒体心理学》(Media Psychology)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也指出,在阅读完一段以“愚笨的小流氓”为主角的简短剧本后,人们在常识测验中的成绩会比那些阅读中性材料的参与者要差。
觉得这不大可能吗?并不是你一个人这样想。实验的参与者们也完全没有意识到阅读一个“笨人故事”和“自己变笨”之间竟然存在着联系。不过,悟性高的读者到这里也许就会想了——既然读一小段“笨人故事”都会产生“让人变笨”的效果,那么看完一部长达数十集乃至上百集、有着一个傻乎乎还带着一股冲劲儿的女主角的偶像剧后果真是有点不堪设想。要不要赶紧关掉电视,膜拜爱因斯坦的画像?
行为对比:一想到爱因斯坦,就觉得自己是个笨蛋
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实际上,社会心理学家们不仅发现了“行为同化”现象,也发现了“行为对比效应”。在上面提到的例子中,与想象“超级模特”的人相比,想象“一般教授”的人常识测验得分更高,然而,如果想象的是“超级教授”爱因斯坦,那么得分反而较低。
研究者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具体的范例(如爱因斯坦)不仅会启动人们脑海中关于“教授”的固有印象——聪明、睿智,也同样会促使人们拿自己和爱因斯坦相比较,然后得出“我其实也不怎么聪明”甚至是“相比与爱因斯坦,我真是太笨啦”这样的结论。但在考虑一般的教授形象时,我们则更容易去考虑自己和他们的共同点——比如都上过大学。
变聪明还是变愚蠢,由你决定
最近发表在《媒体心理学》(Media Psychology)上那项研究则证实了这一猜测。研究者要求一部分参与者在阅读之后对“笨人故事”做简单的总结,而要求另一部分参与者在阅读后特意找出自己和主角的不同之处。结果发现,那些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与“笨主角”的不同之处上的参与者在常识测验中的表现至少和阅读中性材料的控制组一样好。
这样看来,问题也许并不在于我们看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去看。比如我们可以一边“咬定偶像剧不放松”,一边在嘴里唠叨“这什么破编剧啊!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呢!完全没有逻辑嘛!”也许, 更有不少人从电视剧里找到了自信——“连这么笨得女主角都能遇到白马王子,我至少比她聪明一点吧!”
值得庆幸的是,偶像剧里并不是只有笨笨的女主角,更多的是关于友谊、梦想、勇气和爱。我们都曾经和偶像剧中的主角们一起伤心一起快乐一起成长,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电视上的那些面庞太稚嫩,故事太老套,才明白自己也许已经过了偶像剧的年纪。但在《咖啡王子一号店》落幕的那一刻,我们会回想起我们同偶像们一起成长的岁月。
参考文献:
Dijksterhuis, A., Spears, R., Postmes, T., Stapel, D.A., Koomen, W., van Knippenberg, A. & Scheepers, D. (1998). Seeing one thing and doing another: Contrast effects in automatic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 862-871.
Appel, M. (2011). A Story About a Stupid Person Can Make You Act Stupid (or Smart): Behavioral 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as Narrative Impact. Media Psychology, 14(2), 144-167.
相关新闻: 扬州日报: 心理学家抛出惊人观点:常看韩剧会让人变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