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Crunch可能关门 曾被奉为科技创业界”上帝”
[陈怀临注:此文为搜狐科技转载文章。TechCrnch关门没关系呀。有弯曲评论呀。哪天我就开英文版了。。。]
9月9日,据国外媒体报道,在TechCrunch今年早些时候举办的Disrupt大会上,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将《赫芬顿邮报》创始人阿瑞安娜•赫芬顿请上台,两人进行了十分钟的交谈。阿灵顿说:“我们俩怎么都成了美国在线(AOL)的人?”他们一起探讨了美国在线收购TechCrunch(据传成交价为2,500万美元)和以3.15亿美元收购《赫芬顿邮报》的事。几分钟后,他想知道跟自己这样脾气暴躁的人打交道,阿瑞安娜会不会感到紧张。“你是我的老板。我得向你汇报工作。我们已经呛过好几次了。你也跟我一样觉得尴尬吗?我不擅长在别人手下干。将来能行得通吗?”
赫芬顿双手紧握、两腿交叉的坐着。她笑着说道:“目前为止还不错。”
然而,好景不长。上周晚些时候,《财富》杂志(Fortune)详细披露了阿灵顿计划推出自己的风险投资基金,TechCrunch的所有者美国在线将向该基金投入1,000万美元。消息一出,这家苦苦挣扎的互联网公司掀起了一波泄密的高潮:阿灵顿仍将撰文,但不会获得报酬。阿灵顿将彻底“下课”。同时,TechCrunch的写手们也加入了论战,发帖哀叹,称唯一的出路可能是最极端的,那就是这家大受欢迎的博客网站被公然扼杀。阿灵顿发表了态度强硬的最后通牒,要求美国在线恢复其“编辑独立性”,或是将这家网站回售给他。该网站的多产写手MG•席格勒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我们熟知的TechCrunch可能要玩完了》。
不过,少了TechCrunch这个新创企业界的驱动器,情况将会如何?事实上,形势一片大好。
在过去六年,TechCrunch将自己粉饰成新创企业界的“上帝”。新创企业家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TechCrunch,寄希望能沾上一些“灵气”,当然,也希望得到金钱回报。企业家们纷纷在网络上撰文,《向TechCrunch毛遂自荐的两个成功案例》之类的帖子层出不穷。而新创企业们纷纷支付费用,希望能在TechCrunch举办的自我营销大会TechCrunch Disrupt上,将自己和TechCrunch挂钩。一些颇有名气的公司(这些公司通常来自TechStars或Y Combinator创立的新创企业孵化基金)有实力不买TechCrunch的帐。但如果他们胆敢这么做,就会收到TechCrunch的挑衅邮件,质问他们为何不在第一时间奉上公司最新动态的独家报道权。
这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崇拜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形成了一个循环:TechCrunch之所以久负盛名,是由于其广博的新闻。新创企业纷纷向TechCrunch提供新闻,又是因为TechCrunch的鼎鼎大名。当然,这样的结果自然是TechCrunch和阿灵顿的股票节节高升。
最初的TechCrunch并非如此。曾经当过律师,也开办过新创企业的阿灵顿于2005年创建了TechCrunch。当时新创企业界哀鸿遍野,大家都在沉痛哀悼2000-2001年的网络泡沫。业界急需一个英雄人物,于是他们找到了阿灵顿。TechCrunch流量飞速上升,一些人物杂志也开始探讨像迈克尔•阿灵顿这样喜怒无常的人是否能成为道德的楷模?在阿灵顿的带领下,TechCrunch蒸蒸日上,业务兴旺发达,几乎没有任何独立站点能与之匹敌。
一段时间过去了。现在涌现出很多TechCrunch的追随者。《华尔街日报》旗下的AllThingsD、VentureBeat、DealBook、《纽约时报》旗下的Bits、《纽约观察家》旗下的Betabeat、GigaOM、Business Insider、当然,《财富》杂志也是其中之一。他们并非完全复制TechCrunch。毕竟,TechCrunch的唯我主义很难被复制。不过从新闻业的角度而言,这些网站会迅速填补由于TechCrunch倒闭而留下的空白。
新创企业也会安然无恙。从此他们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独家新闻告知各种新闻机构,而不会遭到惩罚。至于进入本已竞争激烈的市场(比如说团购市场)的新创企业,没了TechCrunch将有利于竞争。没有守门人意味着随心所欲就能决定哪家企业受到青睐而哪家遭冷遇的日子结束了。
阿瑞安娜•赫芬顿在与阿灵顿同台时称:“我们希望利用TechCrunch作为培养皿,它可以揭露和讨论新闻记者没有涉及到的多重利益冲突。”培养皿中发生的感染不一定会引发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