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有效的读书计划是如何制定的
@端木忧伤 童鞋,昨天在微博问我:一个好的有效的读书计划是如何制定的?
当时,我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出门去看电影,于是,MARK了一下就走人了。今天是交作业。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非常不好回答。
因为,“好”和“有效”的标准不知道,不过我估计,就算我问忧伤,他也不知道,所以,我就不太负责任地,自己猜着回答了。
首先,要不要做计划。
我一般不做计划,除非是假期,有大块的时间看书,于是,假期前,先列计划,要看什么书,总量是多少,然后列在思维导图里(假期总计划),中间,看完一本勾一本,也不是执行得很严格,有些未必看,不列的也未必不看,但为什么要列?这主要是为了约束。
如果真的到了“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地步,其实不需要计划。因为,已经求知若渴,已经非常明确要看哪些书,书在哪里,那就看就行了,列计划反而是浪费时间的事。
所以我平时不列计划,但一定保证身边随时有本书,想看的时候拿得到,而且,一般也不太打岔,看完一本换一本。工作忙,时间紧,如果硬列计划说一天看一本,我认为那叫机械。
所以,因人而异,在列计划之前,最好是培养读书的欲望和习惯。当这个习惯养成以后,一天不看书,感觉不对劲。要养成这个习惯,可能有些人是需要从计划开始,比如21天后养成习惯。这需要自制力。
另外,延伸开来,为什么很多人不读书?这其中最常见的理由就是时间。如果,读书计划能够帮助一个人改进时间管理,那的确也是有必要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计划,和时间管理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其次,怎么列计划。
是用思维导图,还是用纸片,这也是因人而异的事情,复杂点,可以用思维导图、用Excel,简单点,就是纸片,或者写在手机上,不用拘泥于形式,关键是计划的要素:
看什么书:我是实用主义者,我建议书要围绕工作、学习目标等进行,这样,目的明确,也容易见效;
什么时间看完:要定一个大概的总时间,有了截止点,也是一种约束,当然不要太离谱,比如一本200页的书看上一个月;
怎么看:是每天看一点,还是在一个整时间里一口气看完?这要根据每个人的时间使用情况和工作学习生活习惯自己来定。最好不要太脱离实际,否则事情无法继续。
看完的标准是什么:在这里提到的标准,看完、写读后感、讲给别人听,都可以,如果只是追求看完,那可能欠理解和消化,有违读书的本意。我一般来说是以写读后感为主(但也不是每本书都写读后感),我仍是认为,其实,开始的时候,形式化是重要的,但到了后来,不必拘泥于形式,因为此时,已经是重实质了。就象读书这回事,如果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其实,不需要外力驱使,不需要制订详细的计划,不需要讲究计划的方式,只是知道,要阅读,读的过程中,很快乐,读完以后,很充实,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改变,或者是知道这本书不适合自己,于是放到一边(但也有可能,在以后重读时才能够发现意义)。
再则,计划的好与有效。
我所理解的好,有效,是指能够消灭书(把积压的书读完,并且不断地阅读新书),以及读书带来良好的后果(思想和行为的改变,自我成长)。任何的计划,都需要有目的性,如果用这两个来作为标准,不是不可以,但是这里面最关键的,不在于计划,而于执行,在于不走形式,而重实质。比如看一本书,就要象《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写的那样,认真地读、科学地读、艺术地读,把一本书吃透,通过阅读,给自己打开一扇窗,不断发现世界的新面目。
这其实不是计划能够解决的事情,而是心态、是求知欲,是对自我成长的严格要求,是恒心和毅力的体现。这就好像弓箭,有人使用的是精雕细琢精美的弓箭,但未必能够及远,也未必射中靶心,有人用的不过是普通弓箭,但是臂力好、技术精,能够命中红心。心态、方法和工具,我认为是以心态最重要。
所以,一个好的有效的读书计划,归根究底,还是在于“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