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仁爱、慈悲以及其他

标签: compassion Chade Meng Tan 公益与社会创新 Charter of Compassion 最近更新 | 发表时间:2011-04-13 19:59 | 作者:Tony Yet Yuli
出处:http://www.tedtochina.com

早在2008年的时候,我就看过当年的TED大奖获得者之一的Karen Amstrong关于仁爱(英文是compassion)的TED演讲,当时看完后颇受鼓舞,但一直没有什么很实际的行动去做点什么。直到在最近看了一个讲述同一话题的TED演讲,我才恍然大悟。

这个演讲是一位叫Chade Meng Tan的Google工程师讲的,他是最早加入Google的工程师之一,已经在Google工作十年,现在是从工程师的职位退休,转而担任Google的“善心好汉”(这个职位的英文名称是“Jolly Good Fellow”!不知是否全球唯一这样一个职位。)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演讲吧:


Chade-Meng Tan: Everyday compassion at Google

在介绍他的演讲之前,我想也许先讲一下英文的compassion这个词在中文里应该怎么讲。Karen Armstrong在她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Twelve Steps to a Compassionate Life》的新书里就提到说,有一次她到荷兰去做一个演讲,但她后来发现,译者把她演讲里凡是出现compassion的地方都翻译成为了荷兰语里表示“怜悯”的一个词。但她认为这是最大的错误,因为compassion并不是指怜悯或者同情,而更多是“感同身受”那样的意思。在同一本书里,她多次引用了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并且认为那是非常重要的关于compassion的观念记录。于是综合考虑,我想也许把compassion译作“仁爱”会比较合适,下文都会采用同样的一个翻译。

Chade Meng Tan 在演讲中指出,仁爱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对咱们的社会也特别有意义,但是虽然我们知道这一点,可是很少有人主动去做。为什么呢?Chade Meng Tan认为,原因在于,我们大部分人只想到仁爱是一桩苦差事——但假如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一种乐趣呢?甚而是通过仁爱的行为,还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呢?

这就引出了以下的例子:

Chade Meng Tan 开始寻找有哪些企业是做得到仁爱跟商业并重的。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所服务的Google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Google是一个诞生于理想主义的企业,并且正是由于对理想主义的追求,才发展得越来越好。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仁爱在Google得以有机的成长,并且遍及每一位员工。Chade Meng Tan发现,在Google, 往往都是由几个人开始牵头,去做一些倡导仁爱的项目,并且往往不需向上头请示,慢慢的会有其他的Google员工加入,项目变得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会从个人的业余项目变成公司的项目。换而言之,所有此类项目几乎都是从下而上产生的,其中的几个例子是:

一位厨师、一位工程师、以及一位按摩师发现在印度有一个地方,那里居住着20万人,但是居然没有一个医疗机构。于是他们发起了一个捐款活动,并且成功募集到足够的款项,为当地建起了第一家医院!
海地地震期间,几位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在一起连夜工作,做出了一个在线的工具,帮助人们找到失散的的亲戚和朋友;
一位Google中国的中层员工,发起了“益暖中华”的倡议,结果发展成为了一个相当大的支持中国高校学生进行公益实践的平台;
……

正是由于有很多此类的自下而上发起的公益行动,所以Google决策层决定组建一个专门关注社会责任的团队,以支持此类的行动——而这一决定本身则来自于两位Google员工,他们自己写了一份关于专门关注社会公益的工作简介,提交到上层,结果被通过了!

正是因为Google的员工觉得做此类的事情是有乐趣的,才使得这样的行动在Google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但是,光是有乐趣还不够,那除了乐趣,仁爱还能带来什么呢?

首先,可以创造出非常有效率的商业领袖。在著名的《从优秀到卓越》那本书里,作者提到,卓越的企业领袖(Level-5 Leadership)往往具备两种杰出的特质,分别是谦虚以及有志向。他们往往是希望为更大的社会福利做出贡献。而这样的商业领袖往往是最成功的商业领袖。仁爱往往可以使得一个人变得更加谦虚,也可以让他有志于为社会多作贡献,而这正是卓越的企业领袖的最大特质。这也是仁爱给企业带来的第一大好处。

其次,仁爱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个具有进取心的团队。员工会彼此激励,因为大家都希望为更大的社会做出贡献。试想一下,你早上去到公司,看到你的同事要为印度的一个城镇建医院,你怎能不被这样的同事而激励?而正是这样的彼此激励使得合作、新尝试以及创造力都得以产生。也使得整个企业本身变成一个高效的企业。

那什么才是在企业内部培养仁爱的秘方?Chade Meng Tan 认为,有三个办法:

其一,让员工关心社会。不妨经常想想:我们的公司以及我自身如何为社会多做点什么?而这样的一种服务社会的想法是非常能够给人带来激励的,并且可以让仁爱在这样的土壤上去发育和成长。

其二,自主,给员工最大程度的自由,让他们做正确的事。而假如你能创造出仁爱以及自主的环境,企业员工就会做正确的事情。

其三,关注内在发展以及个人成长。例如Google的企业内部培训就非常重视员工的内在素养,他们甚至是创建了一个为期七周的情商课程,名为“自我搜索”(Search Inside Yourself)。其中一点就是创建新的心智习惯,例如,每次我们见到别人的时候,假如我们都能够在内心不由自主的产生这样一个想法:“我要使得这个人变得快乐”,这样的一种心智习惯可以改变工作环境的一切。因为你的善意会被别人潜意识中获得,使得双方产生一种信任,而信任则有助于催生很多的好的员工关系。而后者也往往有助于在工作环境里培养仁爱的气氛。

听完这个演讲,我收获良多,并且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把最近拿到的《Twelve Steps to a Compassionate Life》看完。我愈发能感受到这样的一种精神追求不仅仅是少数人才会做并且做得到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得到,并且假如我们希望这个社会变得更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尝试这么做。

最后提一下,上面这个演讲正是在仁爱宣言(英文是Charter of Compassion)颁布的那个仪式上的一个演讲,该宣言是Karen Amstrong当年TED愿望的一部分,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到此倡议的专门网站上去看看。

您可能也喜欢:

四海一家的仁爱之道

全球共同撰写“仁爱宪章”

詹姆斯·福布斯:餐桌上的同情心

透过照片,障显人性
无觅

相关 [慈悲] 推荐:

关于仁爱、慈悲以及其他

- Yuli - TED中国粉丝团
早在2008年的时候,我就看过当年的TED大奖获得者之一的Karen Amstrong关于仁爱(英文是compassion)的TED演讲,当时看完后颇受鼓舞,但一直没有什么很实际的行动去做点什么. 直到在最近看了一个讲述同一话题的TED演讲,我才恍然大悟. 这个演讲是一位叫Chade Meng Tan的Google工程师讲的,他是最早加入Google的工程师之一,已经在Google工作十年,现在是从工程师的职位退休,转而担任Google的“善心好汉”(这个职位的英文名称是“Jolly Good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