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人生的故事里发生了一节维_吾_尔语课。我记住它,是因为这是第一节。我的老师叫Akram,一位来自吐_鲁_番的朋友。Akram让我想起了做事踏实认真的高博士。我虽之前学过奥_斯曼土_耳_其语(尽管只是皮毛),但是那毕竟是文献语言,少了些存在感。学习一种活脱脱的语言是很快乐的事情,好久没体验到这种快乐了。
关于学习的目的,尽管每次我都要和别人解释为“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做准备”,但是我心里清楚:我不知道何时会让这些东西变得 “有用”
,不知道何时会给我所谓的
“力量”。在我看来,学习,目的单纯点最好。作为“学习之人”的状态,本身已经很有意义了。如果脑子里老想着如何将学习效益最大化,就没有了乐趣。
这也是这周的收获之一吧。其他还有很多收获,不仅是研究进程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能安心自己生活一段时间了。安静的生活就是快乐的。这种安静,这种快乐,是因为自己有了学习的状态。我也因此最近常对自己说: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寄托在社交或者“成就”上,就错了。让我来说说我为什么会这么讲。下面是一堆可能会或者不会发生的假设:
如果有一天,我走遍了世界,了解了世界所有的音乐,会怎样?如果我写出了让很多人都称赞的作品,会怎样?如果我有特别多的朋友,他们能保证我不孤独,会怎样?我成为了某某领域的“第一人”,会怎样?
如果有一天,我没有任何的朋友,我去任何地方都是孤独的,会怎样?如果我干了一辈子事业,仍然默默无闻,会怎样?我的书被人嘲笑,我的修辞让人作呕,会怎样?我不再有体力、不再有能力去了解世界上的音乐,又会怎样?
我的答案是:都一样,没区别。世界上贪婪于物质的人,和贪婪于精神的人,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他们都想从这个世界攫取些什么,而忘记了自己生活本来的状态的重要。
记得我在高中时候,我班有一位叫尹海沧的同学,来自京郊农村,是个非常喜爱数学的学生,整天做的事情就是埋头看书。同班同学都嘲笑他--笑他土,笑他傻,笑他是个书呆子。班主任知道了,就在班会上公开和大家讨论这位尹海沧同学。班主任说:“他虽然没有和很多同学一样去和别人交往,但是他在书本里和千千万万个人在交谈”。
每当我想起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在想:尹海沧的目的也许很功利,也许他只是想好好学习去考个好大学,想从数学中多捞点分数。但是他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却是一种境界。也许过了这么多年,假设他已经忘记了所学的东西的内容,但他或许还能从这种
“学习之人”
的存在状态中找到人生的希望。我觉得,人生中学习的状态,是相当有魅力的,是吸引人的(不管吸引来的是脑子里虚构的古代哲人,或者是现实生活里给我们带来希望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
总结一下,学习学的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学习是面镜子,就像每天梳妆一样,每次我学到的是
“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对我来说,这才是世界的真理。不关乎其他什么东西。这是梭罗的一句诗:Rather than love,
than money, than faith, than fame, than fairness, give me the
truth。这也是人子告诉我们的道理:去回复到人本来的样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