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贸易顺差的几个误区
旧文,写于两个月前。应该发在了《中国新闻周刊》。
最近几年,关于全球失衡的讨论开始得到高度的关注。所谓全球失衡,是指这个世界上一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贸易顺差,这里包含中国,日本和德国,而另外一些国家则有着巨大的贸易逆差,这里主要的国家是美国。二十国集团首脑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全球要实现“强劲,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这里的“平衡”指的就是各国,特别是主要的顺差国和逆差国,要向更平衡的贸易努力。在整个讨论中,中国一直是一个焦点之一,原因就是中国有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是最大的出口国,同时也有着最大的贸易顺差。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我们本身存在的理解误区,这里就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误区一:贸易顺差越多越好
笔者记得读中学的时候,学习中国的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鸦片战争。课本在描述鸦片贸易的种种危害的时候不经意的提了一条:鸦片贸易,让中国由一个长期的出超国,变成了一个入超国。如果出超是和没有鸦片贸易联系的,入超是和有鸦片贸易联系的,你很难不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出超,也就是贸易顺差,是好事;入超,也就是贸易逆差,是坏事。
其实不用一定和鸦片联系在一起,顺差意味着出口多,进口少,也就是我们卖给别人的东西多,而我们花在别人东西上的钱更少,我们赚了别人的钱;而逆差则是反过来,别人赚了我们的钱。这两件事情一比较,不是很显然是顺差比逆差好吗?
其实,事情不完全是这样。事情关键就在于,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一个人辛苦挣钱,省吃俭用,最后可能可以省下很多钱,但这个人的生活质量却未必好。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出口意味着替别人打工,进口才是让别人替自己打工。如果一个国家总是出口大于进口,这个国家就总是在替别人打工。没错,这样做手上能攒下不少钞票,我们巨额的外汇储备就是这么攒出来的。可是这些钞票,并没有变成老百姓的福利。把话说的更直白一点,过去这些年,我们巨额顺差的背后是中国人在辛苦工作,供欧美的人享受生活,最后欠下我们一大堆的债。这样的贸易顺差,当然不是越多越好。
误区二:中国的贸易顺差被夸大
这里是一条很有代表性的故事:
一个芭比娃娃从中国的进口价为2美元,其中,中国仅获35美分的劳务费。但按原产地统计,2美元全部计为中国对美国的顺差。按增值比例计算,中国的顺差被夸大了近6倍。类似的,一部在中国组装的苹果手机对美国出口,如果按增值比例计算,中国的顺差被夸大了26倍。
因此,不少人就因此推断,中国的贸易顺差其实根本没有统计数据上看起来的那么大。
没错,因为国际产业分工的原因,任何双边的顺差都存在被“夸大”的可能性。但是,同样的问题并不适用于中国总的贸易顺差。同样是上面那个芭比娃娃的例子,中国出口价是2美元,中国获35美分的劳务费,剩下的1.65美元则是用于进口制造芭比娃娃的原材料。我们假设中国出口的目的地是美国,而原材料则是从马来西亚进口。在这个交易中,中国出口是2美元,而中国的进口是1.65美元。中国对美国的顺差是2美元,而对马来西亚的逆差则是1.65美元,总的贸易顺差是35美分,恰恰就是中国获得的劳务费。因此,尽管双边的贸易顺差会扭曲一个国家真正的贸易盈余情况,但总的贸易盈余则是不会撒谎的。中国的整体贸易盈余,最近几年都在2000亿-30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是没有被夸大的。
误区三:中国的贸易顺差不可避免
不少人觉得,中国从事的很多贸易都属于加工贸易,因此中国有贸易顺差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前面那个芭比娃娃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进口原材料,加工然后出口,中国从中收取劳务费。整个加工贸易,从其本身的性质而言,必然意味这出口值会大于进口值,因此中国在整个交易中必然会产生顺差。给定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一些人推论中国有顺差是不可避免的,是因为中国特殊的贸易结构决定的。
这种看法是完全没有太多基础的。墨西哥也是一个加工贸易占大头的国家,境内的很多汽车厂都是针对美国市场的。按照这些人的推论,墨西哥大概也应该有很大的顺差才对。可是墨西哥连续多年都是一个逆差国。更一般的说,一个国家在加工贸易上有顺差,完全可以在非加工贸易上有逆差,最后实现贸易的平衡。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加工贸易顺差,而非加工贸易并没有抵消这些顺差,结果是天量的顺差。
纠正这些错误的认识是极度重要的,因为它们意味着,中国的顺差不是越多越好的,是真实的,且不是不可避免的。相反,中国顺差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而顺差只是这些更深层次问题的集中体现。
© kaieconblog for 郭凯经济笔记, 2011. |
Permalink |
21 comments |
Post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