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技术博物志——评《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
演化法则
有一种技术研究理论认为,技术的发展过程类似生物进化。人造物品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共同构成的“技术生态系统”中不断发生变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持这种论点的研究者可以把形态各异的锤子依年代先后和发明者关系绘制树状图,从中揭示锤子的发展演化过程。然而,技术进化理论属于技术史的范畴,其视角是面向过去的,并不注重当下和未来。
猛犸的新书《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为技术进化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多样性的标本库。在这里,消费电子技术进化得足够快,几年时间就可以积累足够明显的变异。用这些标本观察技术进化的微观过程,一定能得出有趣的结果。
该书第一部分的11篇文章描述了显示技术的多样形态。它们在整体上构成一幅五光十色的技术谱系,互相独立又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OLED和电子墨水虽原理不同,但都运用了像素技术。如果说上述文章是技术素描,那么《繁殖的机器》、《思考的机器》、《黑色技术》三篇文章则是技术小传,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自我复制机器”、“智能机器”和“计算机病毒”的进化史,表明作者对常规技术史书写的重视。
技术的特性
技术哲学家恩斯特-卡普认为最早的技术都是人体器官的投影。未来技术不会抛弃这一点。发明家永不满足于对人体功能的模仿。他们总要造出更合用的义肢(《让残肢消失》)、义眼(《用什么代替眼睛》),乃至要超越人体局限,将大自然赋予鸟类的飞翔天赋挪用过来(《飞天背包》)。甚至,自然界里不存在的能看透事物表象的功能,目前也通过智能手机部分实现了(《用数据增强世界》)。
常言道“需要是发明之母”。现代人不断变化、日益提升的需求确实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本书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因为飞行员、外科医生工作时腾不出手来操作电脑,就需要一种能用视线操纵的系统;因为传统电子游戏已不能满足玩家对肢体互动的需求,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善解人意的游戏机”便应运而生;因为生产数据的速度开始超过生产存储设备的能力,拥有超多读写头的存储芯片被开发出来;因为乱糟糟的电线碍眼又浪费,无线供电系统一直在完善中……这些被需求催生的新技术有的是“无中生有”,但更多的是在多项已有技术上做“加法”构成的。渐变使技术长河永远水量充沛,不至于断流。
当“加法”越做越多,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就可能出现。这就是“技术奇点”——技术之间的结合与相互促进会使技术文明以指数方式加速发展,并发生彻底变革。信息技术革命就是伴随着这样的技术奇点发生。至于下一个技术奇点是什么,本书作者认为“那可能是人工智能超越人的智能,也可能是人们可以直接以意识方便地和计算机沟通,以及由此引发的‘智能大爆炸’。但是在智能大爆炸之后还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够预测得出。”
未来技术博物志
本书提到的技术,都是已经或即将进入生活,环绕于人体四周的技术。我们将直接体验它们、改进它们、并将因它们而改变行为方式。这种在技术丛中探索、找寻、受挫、嬉戏的生活与古人在自然界与动植物共生的行为十分相似。古人的这种生活体验能催生博物学,在人们与技术建立起共生关系的今天未尝不能产生新的技术博物学。
普林尼的《博物志》虽不是以进化论和科学的分类学为统领,但不妨碍其价值。《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或许也具有同样的博物价值。关心技术发展的读者可以从书中一窥未来“人工自然”的生态图景。关心人类文明命运的读者也需要好好读读这本书。因为,现在和未来仅以技术为界,而技术不但是生命的延伸(凯文·凯利语),更是人的存在方式(吴国盛语)。这本书不是未来技术发展的路线图,它更像一张未完成的拼图。它铺陈了未来世界的种种技术片段,并试图将其连缀起来。至于拼图本身,还要靠你我这样的技术使用者与发明者一道完成。
已发表于2011年9月25日《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