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同妻

标签: 南方 人物周刊 同妻 | 发表时间:2011-10-24 04:05 | 作者:(author unknown) fufa
出处:http://www.feedzshare.com

来自: Oh My Media!!!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3日,  已有 2 人推荐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本刊记者 邢人俨 发自天津、广州

日期:2011-10-21

同妻指的是同性恋者的妻子,这个群体数量惊人,却一直都是无声的在场者、是受侮辱受损害的弱势群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身份,并开始行动起来,找回自己的幸福。

2010年1月3日四川成都,成都一对同性恋曾安全和潘文杰在MC酒吧举行了婚礼

四十多年的爱情和光阴都给了同性恋者

67岁这年,玉蓉才发现自己有另一个身份。她的头发已经灰白,右手因为脑梗,颤抖得厉害,坐在电脑前,半天说不出话来。与“同妻”一起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还有同志、拉拉。“拉拉”,她念起来前重后轻,一口地道的北方腔。

玉蓉和丈夫住在某职工宿舍区内一幢破旧的老式楼房里。这片楼房修建于1980年代,室内采光不好,屋外的银杏树时常被大风刮得哗啦作响。楼道的墙壁几乎被密密麻麻的各种管道服务电话吞没,如同生命逐渐被平静的生活所吞没一般。

玉蓉打开门,卧室里的小京巴犬尖声乱叫。家里的结构非常古怪,客厅、卫生间、厨房、卧室并排挨着,客厅和卧室分别在走道的两头。退休后,玉蓉和丈夫各自守着两个房间:她在客厅看电视,丈夫在卧室床上抱着小狗发呆。只有吃饭和洗澡,两人会凑在一起,也不说话。“一起洗澡,互相搓背,但谁也不看谁。”

去年,玉蓉摔断了一条胳膊,丈夫对她仍旧不闻不问。她烧毁了自己的照片和日记,想过自杀。后来,女儿给她买了一台电脑,教她开机关机,还给她弄了一个博客。在网络世界里,她一点点接触到同性恋的信息。她关注了同性恋亲友会会长吴幼坚的博客,一次又一次给她留言。“我那时不知道什么是同志,什么是拉拉,我开始想,她不会以为我是拉拉吧?”

16岁时,玉蓉被调到当地某文化单位工作。花样年纪,身材娇小玲珑,穿的是时髦的连衣裙,热爱文艺和运动。她渴望爱情,可是姐姐不止一次告诉她,“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不能跟男人走得太近。”多年后回想起来,姐姐的话就像一个魔咒。

对男人懵懂甚至恐惧的玉蓉在单位里遇上了一个临时借调来、看上去很老实的男同事,跟他谈了8年恋爱。8年里,除了偶尔的书信,没有任何亲密举动。走在路上,一前一后,生疏得像两个陌生人。玉蓉在心里感激这个老实人,他知道她害怕男人,从来不碰她。

但她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纯洁爱情。这个老实人总来找她要粮票、借钱,说不上几句话又匆匆离去。她感觉不到爱,几次提出分手,对方很快给她写来一封火辣辣的信。“这么内秀的人写出这封信对他来讲是多么不容易!也许他是对自己长相和经济状况不自信。”等到见面时,又生疏得像是根本没写过那样的信。

玉蓉只能压抑自己。在外人眼里,她热情开朗,但在感情问题上却束手束脚,她不敢撒娇,也不敢跟别的男人过多交往。父亲对她说过,“这个男人将来不一定有大出息,但是个好人。”

新婚之夜,玉蓉穿着内衣、心怀憧憬地躲在被子里等待丈夫。“他关了灯才脱衣服,躺在床上感叹:咱俩在一起,小王一个人多可怜哪。小王是我们单位一个年轻小伙子。我心里特别堵,人家有什么可怜的?是我睡在你身边,我是新娘啊!”

4天无性生活后,丈夫以军训为由打发玉蓉回娘家。玉蓉隔天回家打扫时,发现小王住在她家里。一个月后,玉蓉回家又发现一个自称“同学的弟弟”的小伙子,来办回城手续暂住在她的新房里。“我妈就不干了,她说,那是你的家,为什么他总让你回娘家来?”

姐姐问玉蓉,“你们睡觉他怎么脱衣服?”“关灯才脱。”“关灯他不动你,也不摸?不找你?”“不摸也不找,我也害怕他动我。”姐姐戳戳玉蓉的脑袋,骂她是傻子。“我觉得爱情应该是纯洁的,那事应该由男的来找女的。”

趁一家人吃饭,姐夫私下里问玉蓉丈夫,玉蓉丈夫说,“我有病。”母亲哭成了泪人,劝玉蓉趁早离婚,离了还是个大闺女。回到家,玉蓉问丈夫究竟得的什么病,丈夫对她说,“你要跟我离婚,我活着就没意思。”最后,搪塞了她一句:“早泄。”

“同性恋怎么恋啊?是不是冤枉他了?自己又把想法推翻了。”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玉蓉反复问自己这个问题——她只知道这个词,却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直到吴幼坚在网上回复她:“我明白了,你是不知情的一位‘同妻’,把四十多年的爱情和光阴都给了同性恋者,而身为丈夫的他无法回报你的付出。”

这辈子他都无法给她想要的爱情,以及性

婚后两年,玉蓉渐渐发现,丈夫总往外跑。有时是出差,有时提前好几个小时去单位,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丈夫在外的人缘特别好,女的管他叫“花儿”,男的就管他叫“哥”、“干爹”。他乐于为单位里的小伙子们帮忙,给饭费、补袜子、刷鞋,回到家,那种快乐突然就消失了,一脸木然。

玉蓉偷偷看书知道,紧张也可能导致性生活失败。她觉得丈夫是紧张,从不主动要求他。惟一敢做的就是半夜里挠丈夫的被子,每次丈夫都说“试试”,每次都失败。冬天,玉蓉把脚伸进丈夫的被窝里,丈夫触电似的弹起来掉下床。睡梦中,玉蓉的手臂搭到了丈夫身上,会被狠狠甩开。

她跟丈夫商量着要个孩子,丈夫答应了。她不停地给丈夫买补品想把他的身体养壮实了,但性仍是一大难题。结婚一年后,她仍然没有任何性经验。为此,她请教过姐姐。“这个不用人教。”姐姐不屑地说。为了怀孕,玉蓉把枕头搁在自己的屁股底下,好让精液流进体内。“只要有过一次,我就如获至宝,就把自己抬高咯,我怀上了。”丈夫知道后,异常高兴,还专门买糖分发给单位里的同事。

生孩子时正值备战备荒的热潮,玉蓉找不到丈夫,焦急地给他发电报、打长途电话,得到的回答是下乡与贫下中农过年去了。除夕夜,玉蓉挺着肚子用自行车驮着年幼的妹妹赶往医院临产。第二天,她生下一个女儿,5天后,丈夫才过来把她接回家。

女儿出生后,她就更难解释丈夫在外与在家的反差。他时常招呼单位里的农村小伙子来家里吃饭,当着她的面有说有笑,她躲在房间里偷看到两人一起洗澡、吹头发、看黄碟。她第一次跟丈夫吵架就是不满他总带人回来吃饭增加了家里负担,丈夫因此火冒三丈。她提出离婚,丈夫又抱着女儿哀求她。“他知道女儿是我的软肋。”

玉蓉隐约感觉丈夫喜欢过好些小伙子。但在那个年代,除了当事人,很少有人知道同性恋这回事。在他们那种文化单位里,男孩长得都特别好,“鼓鼻子、大眼睛、长睫毛”,流水般地换新人。每次到外地演出,一待就是几天。她掌握不了丈夫的行踪,“有感觉,没证据。”

事实上,证据对那时的她来说,真的重要吗?“你说丈夫不跟男的在一起,难道要跟女的在一起吗?”她努力在外人面前维护丈夫和他的“朋友”,外人都叫她“嫂子”,她最常听到的话就是,“嫂子,哥人特别好。”这些人中就有她一度存疑的小王、小李们。但回家后,她从没看过丈夫对她笑、为家里的事操心,也从来不与她谈心。

结婚第3年,丈夫有天回家哭了。玉蓉一问才知道,“小吴搞对象了”。还有一个小张,每次下乡演出回来都上玉蓉家吃饭,突然,就再也不来了。小张和女青年搞对象,丈夫很生气。“人家搞对象,跟你什么关系?”“我就瞧不上。”

玉蓉并不确定丈夫是同性恋,她只是相信这辈子他都无法给她想要的爱情,以及性——怀孕后,她再没有过性生活。每当她与小王、小李们打照面时,心里都觉得,丈夫喜欢的是他们。“我觉得他动过真情,每次都是。他对那些男孩比自己孩子还好,他们在一起时是真的快乐。”

“你说,女人多丰富啊,乳房、头发,怎么就不吸引男人呢?现在也理解不了。”玉蓉一脸无奈地说。

后来,她在网络上了解到同性恋是不可逆转的。几个月前,她又知道还有无数跟她一样心碎的妻子存在。她加入了一个同妻群,这只是若干个活跃在网络上的同妻QQ群中的一个。除了QQ群,同妻论坛、同妻互助网站在几年间已经渐渐聚集起这个数量庞大的隐秘群体。

除了嫁给同志,每个人都是个案

在群里,玉蓉认识了网名叫“相忘江湖”的女孩。这位年轻的前同妻曾用数篇博文完整记录下从新婚23天发现丈夫是同性恋到离婚的过程,她用“希望、失望、绝望”来形容自己的心路历程。

“发现丈夫出轨的时候,震惊、愤怒和不敢相信,而我的丈夫,出轨的对象居然是——一个男人。那几天里,我的QQ签名是‘因为爱你,所以相信奇迹’。于是,我加倍地对他好。尽管我已经恨不得把生命都给他,在他眼里我还是看到了厌倦。”

“相忘江湖”从国内某所知名大学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公司里做职员,认识了前夫。在她的描述里,前夫各方面都很普通,她却来自条件优越的家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的婚姻得到了双方父母的祝福,前夫的母亲尤其疼爱她,认为儿子能找到这样的妻子是他的福气,“但她儿子不这样认为。”

得知真相后,她曾与前夫沟通,试图让对方“回心转意”爱上自己。前夫的态度让她对婚姻仍心存幻想。她深爱前夫,并反复强调,她不反对同性恋,但无法接受婚姻中的欺骗与背叛,“第三者是男人或女人并不重要”。当然,这只代表一部分同妻的心理。另一些妻子却非常在意出现在她们婚姻当中的男性第三者,将此视作她们难以启齿的身份污点。

当“相忘江湖”发现前夫始终与同性情人保持地下关系时,才猛然醒悟。“婚姻本来是你情我愿的,又是人生大事,怎么有人会欺骗呢?”更早前,她曾在天涯论坛上看到过一个叫“同妻部落”的版块,却从没想过跟自己会有任何关系。

“一个异性恋女性,她怎么会主动去点击关于同性恋的信息呢?”粉色空间负责人何小培说。粉色空间是最早关注内地同妻问题的民间组织之一。2007年,在防艾专家张北川教授组织的一次同志讨论会上,一位同妻的现场发言引起了何小培的注意。“当丈夫拉着她一起听张北川老师的广播节目时,这对来自一线城市的夫妇对于同性恋还没有任何概念,连丈夫都觉得自己与这个无关。”

这位同妻的发言与会议主题格格不入,一度被人打断。“为什么不让她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呢?”粉色空间致力于关注华人性权利问题,将同妻纳入关注对象后,何小培在网络上发现这个群体数量非常惊人,但仅出现在网上。她们被张北川形容为“无声的在场者”。

信息匮乏让同妻中很大一部分人处于不知情或不愿公开身份的状态里。“我们访问过一个55岁的同妻,她发现丈夫在上同志网,心里还挺高兴,想着丈夫真是革命的好同志啊。她第一次来只是哭,什么话也不说。第二次就说了一些。等到第三次,她笑着过来,说自己已经离婚了。”

据张北川估计,80%的中国男同性恋者会进入婚姻或已在婚内,人数约为1600万。张教授对此做了特别解释,“同妻是一个外延宽泛的概念,男同性恋者中的部分双性恋者也会选择婚姻,排除掉这部分人后,狭义上的同妻数量在1000万以上。”

致力于同志研究22年,张北川是国内接触同志数量最多的专家。在过去16年里,他接触过数百位同妻。1995年起,就有一个同妻经常给他打电话,多次去办公室与他交流。在央视的调查节目《以生命的名义》中,这位女性首次以同妻身份出现在电视里。“她的部分最后播出了5分钟,录制过程中,柴静和编导都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她就是2007年那次会上发言的同妻,2008年,她又在一个250人的学术交流会上发言。

2009年,张北川与粉色空间联合发起了首届中国同妻会。他们在青岛找了一个宾馆,以私密的方式召开了这次会议。有同妻因为担心身份暴露甚至戴着墨镜来,直到与其他同妻相遇,在宾馆里聊了整整一夜……

与会者联合署名的“同妻联合声明”里这样写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同性恋者概莫能外……两个性取向迥异的人组成的婚姻,就像埋了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炸毁现有的一切平静。爆炸的时间也许是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在今年出现的一个叫“同妻在行动”的网络小组里,Kathy是来自华东某城的一位同妻。对丈夫产生怀疑后,她通过私家侦探找到了丈夫出轨的行踪和证据。她曾建议丈夫去看心理医生,被拒绝后,她以男人身份进入丈夫常去的同志聊天室,有同志告诉她,“同性恋改不掉,只会越陷越深。”孩子突发重病时,她发现丈夫仍在与同性情人约会。愤怒又绝望的她在网上与丈夫同性情人展开了激烈的骂战,并将丈夫与情人的艳照发布到网络空间。

另一位同妻,25岁的小莫,与丈夫相识11年后结婚。婚后,她遭遇了严重的家暴:牙齿被打落,肋骨被打变形。丈夫殴打她时,公公就在隔壁房间却视若无睹。后来,她才知道丈夫一家早就默认了他的性取向。“为了面子,他爷爷是老师,结婚时风光得很。”小莫提出离婚,家人坚决反对,不得已她向家人说出真相,并到法院提起诉讼。判决后第二天,丈夫就从那个城市消失了。

不幸的家庭有着不同的不幸,“除了嫁给同志,每个人都是个案。”一位前同妻说。

张北川曾计划发起国内首个针对同妻群体的调查,但困难比想象的大,只能暂时搁浅。“如果仍在婚内,真正站出来做工作的同妻很少,她们只敢在网上说话。”他主张从个案入手,“不能玩名词,这涉及到一千多万人的眼泪。”

一辈子都还不起的感情

2009年,吴幼坚接到一位“只剩摆喜宴”的准同妻小林的来电。女孩曾犹豫是否要给她打电话。“她问我,你是同志母亲,你会不会为男同志说话啊?”作为国内首位公开身份的同志母亲,吴幼坚反对同性恋者走进异性婚姻。“我虽然是同志母亲,但我是女性,我会自然地站在女性的立场,作为一个女人,如果没有爱情,那婚姻对她来说会很痛苦。”

她将小林介绍给另一位准同妻毛毛,三人在茶楼里从上午9点聊到黄昏。“她们之间会有共同语言,也能彼此鼓励一起走出来。”小林和毛毛最终都与前夫分手。

吴幼坚邀请两人参加了下一年的同性恋父母恳谈会,说到动情处,两人忍不住落泪。当时全场静默,没人能说出一句话。“同妻要了解,对方是不可能爱你的。但对同性恋者来说,走进异性婚姻就是错的开始,越走下去只会错得更深,为什么要把一个无辜的女人牵扯进婚姻里来呢?”吴幼坚说。

“一个群体要获得尊重,必须尊重比它更弱势的群体,不能因为受到伤害,就去伤害更弱的群体,不能因为反对一种歧视而造成对另一个群体的歧视。”张北川说。

“与女性拉手、接吻、性生活,假装都可以,但临到结婚,要过一辈子,就做不到了。同志中很大一部分人确实想与异性结婚,有的甚至对自己是同志都没有认同,会自我暗示说,那个女人很好,我们过得很好。一两个月后,本质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广州同志阿强说。他不止一次碰到徘徊在婚姻边缘的同志向他吐苦水。

“很多同志过不了自己那关,他把女人一招一招哄在婚姻关系里,以为结婚就好了。之后,他们可能会消极应对婚姻,对妻子家暴,更多是冷暴力,他借口不回家、讲话没好语气……同性恋者的异性婚姻靠谎言堆积起来,内心的东西是任何谎言都无法掩盖的。”阿强说。

晓渠是一位60后已婚同志,出生于北方某个工人家庭。1999年,他离家到外地打工赚钱时,还不了解外面的环境。那时他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他将婚姻视作一种牺牲。“年轻时觉得勉强自己可以给她幸福,后来发现有些东西是给不了的。对她肯定有欺骗,如果不隐瞒,谁会愿意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在网络渐渐发达起来后,晓渠接触到有关同性恋的信息,知道还有人跟他一样,甚至不结婚也活得很好。他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个年轻男孩,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不过,男孩送了他一本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

晓渠曾半夜在家中客厅里拿起一把水果刀企图自杀,因为女儿在睡梦中突然惊醒最终断了念头。最后,他跟姐姐出柜,“那种感觉如释重负”。他嘱咐姐姐对妻子包容,“我们家欠她的。”

晓渠从没想过离婚。他说生活的惟一希望就是家,外出打工赚钱也是为了养家,尽管他从来没爱过妻子。离家十多年后,他独自在几千公里外的南方小城工作,妻子在老家照顾女儿。每年春节后离开时,全家人都抱头痛哭。“老婆和我不一样,她是不舍,我是愧疚。”

他跟女儿关系很好。有天他问女儿,“如果你发现爸爸不是完美的人,怎么办?”女儿想了很久说,“每个人都有缺陷,谁都会不完美。”事后,女儿偷偷问小伙伴,“你说我爸问这话是啥意思?”他原本打算为孩子有天发现他是同志做铺垫,问完又觉得这对孩子还是太突然了。

几年前,他找过一个情人,对方也是已婚同志,两人在一起3年。这一切,他在老家的妻子一无所知。“我不担心她发现我是同性恋。她提出离婚,我会同意,但只要她不提出来,我不可能离婚。如果她知道,我估计她要挣扎很长时间。”

他对爱情仍怀有憧憬,又悲观地觉得:“找到彼此相爱的,对我来说,太渺茫了。”他知道自己迟早会回老家,与妻子女儿生活在一起。“我是觉得很惨,年纪大了,你要抓那个东西,怎么都抓不到。与其被别人挑,不如放弃了。”晓渠嘴角微微抽动,“我也觉得她过得苦,一辈子都还不起。”

“女人是什么滋味,真想再嫁一次”

几天前是玉蓉和丈夫结婚43周年纪念日。冰箱里有鱼和虾,家里却没人做饭,夫妇俩就拿女儿买的旱萝卜加盐糊面摊成饼,沾着醋吃了一天。“这就是我们的纪念日,”玉蓉苦笑着说。脑梗后,丈夫在她面前变成了玻璃人。这对夫妇终于以某种开诚布公的方式面对彼此。

在玉蓉给吴幼坚写完邮件后,她把丈夫叫到电脑前问,“我写的是事实么?”丈夫木讷地点点头。丈夫比她大5岁,身体状况日渐糟糕。在不足40平米的家里,他慢吞吞地踩着小碎步,行动迟缓,像个生锈的木偶。无论白天夜晚,他总抱着家里那条小狗坐在床上。夫妇俩之间几乎无话可说,“四十多年都没什么话说。”

四十多年里,玉蓉一直没断过性的念头。她带丈夫去看中医,医生说,“回家看黄碟吧。”她又偷偷买来“伟哥”,放在柜子上。女儿生完孩子后,玉蓉第一次跟她说起自己怀疑丈夫是同性恋的事。女儿坚决否认,“爸不敢,男人都不喜欢强势的女人。”女儿明白后,又问玉蓉,“你们为什么要生我?”

五十多岁时,玉蓉问丈夫是否爱过她,丈夫的回答是“从来没有”。“那你为什么要跟我结婚?”“因为你对我太好了。”

有电脑后,女儿帮玉蓉在交友网站上注册了账号,鼓励母亲追求爱情。“我想自私一把,谁爱我,我就跟他走,但就是办不到,觉得那不真实。”她在网上认识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头,拉着手把对方领进家。丈夫并不在乎,她又将热情似火的老头一把推开。“报复不成,我又败了。”

在同妻群里,有人问这位群里年纪最大的同妻,这么些年都是怎么解决性问题的。玉蓉很气愤,觉得是一种挑衅。三十几岁的时候,她甚至天真地跟丈夫提出摘去自己的子宫,她对他说,“只要你爱我,我就跟你过一辈子。”

现在,她知道那都是幻想。有时她真想买那些色情碟片回来看;经过成人用品店时,也想进去看里头卖什么,又不敢。女儿给她买过自慰器,她打开一看,马上放回去,用黑色塑胶袋包好扔进垃圾桶。她对女儿说,“我要因为这个,我就出轨了,离婚了。”

“我觉得自己又纯洁又伟大,就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但她又总在问自己为什么没出轨。她很羡慕“相忘江湖”这样的女孩,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当女人是什么滋味,真想再嫁一次。”结婚后,她曾两次错过爱情,一次是木匠,一次是医生。“真是害怕,特别害怕身体接触,怕人家说我傻,因为我确实就不会。”其实她挺喜欢那个木匠,喜欢他的害羞,“他跑过来丢块手帕给我,到今天都还记得他。”

现在,每次上网不多久,她都很快下线,网络上的一切让她更难相信爱情。有男孩甚至跟她示爱:有恋母情结,就喜欢她这样的。

“现在要我进入爱情的世界,我就发慌。以前我们出门都挎着胳膊,做给外人看的,从来不牵手。回家后,谁也不理谁,好几年都不说话。一起吃饭时,互相夹菜,都看着菜,没有眼神交流,更没有肢体接触,压抑得太久了。”

玉蓉养过4只狗、6只猫、5只龟、11只鸟、4条鱼。除了女儿和外孙,那是她婚后最丰富的情感世界。几十年里,小动物一只又一只离她而去。有只小狗死了,她还因此得了肌无力。

女儿曾劝她离婚,连丈夫也同意了。可一想到离婚,她又犹豫了,“我走了没关系,他要出什么事,女儿就得操心了。”

她时常问自己:恨他吗?答案始终是很矛盾。40岁的时候最恨,到现在,又恨又可怜,她也觉得丈夫生不如死。年轻时还能往外跑,退休后再没有男孩来找他,只能一个人又痴又傻地望着窗外。邻居问她,你丈夫是不是得了什么病?“我觉得他可能比我还痛苦,曾经快乐过,突然就没有了。”两年前,她还在家里撞见过丈夫站在厨房的池子边自慰。从睡梦中醒来,她听见床边的丈夫发出鸽子般的咕咕声。

晚上,家里要烧鱼。丈夫慢吞吞踱到玉蓉身边轻声嘀咕,让她帮忙调下酱汁。玉蓉利索地调着酱汁,丈夫呆呆地站在她身后看,两个人挤在狭窄的厨房里,那场景跟任何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并无两样。

但在饭桌上,玉蓉又忍不住问丈夫,“我说的是不是真的?”丈夫盯着碗里的饭点点头说“是”——这样的对话像是重复过很多次。“你觉得对得起我吗?”丈夫木讷地说:“对不起。”

这是她用一生等来的答案。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相关 [南方 人物周刊 同妻] 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同妻

- fufa - FeedzShare
来自: Oh My Media.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3日,  已有 2 人推荐.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本刊记者 邢人俨 发自天津、广州. 同妻指的是同性恋者的妻子,这个群体数量惊人,却一直都是无声的在场者、是受侮辱受损害的弱势群体.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身份,并开始行动起来,找回自己的幸福.

云的南方

- anant - 清影像
  昨天在先锋光芒,还观看了《云的南方》.   这部电影是近十年来最好的国产片之一,我一直这样认为.   讲述的是父亲那一代的困境,但其实也是每一代人的困境.   故事的走向很有趣,转折与对应,期待与落空,现实主义在最后变成了隐喻.   镜头语言的体系非常完整,直到最后一幕的定格特写,完成一幅画像.

在南方周末写特稿(四)

- skymovie - 牛博国际
我们曾有一个特稿团队,就是当年的“专题部”,成员有杨瑞春、南香红、张恩超、张捷、关军、师欣、沈颖,等等. 后来专题部并入了新闻部,这个小团队的存在边界就比较模糊. 再后来,这些人也都散了,只有沈颖还在南方周末. 我们都相信更年轻的同事会做得更好. 我更喜欢女同事,跟她们一起工作总是更有干劲儿,倒不是因为性吸引力,而是因为她们赞美我的时候更由衷.

南方都市报:网络正在改写我们的思维?

- 番茄汁 - 伯乐在线 -博客
  网瘾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关于互联网对人类影响的最新课题是———网络在怎样修改我们的思维方式. 《哈佛商业评论》前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在他的畅销书《浅薄》里提出,“互联网正在把我们变成高速数据处理机一样的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这在美国引发了一场互联网如何改变人类思维的广泛探讨,109位哲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热议其中.

南方周末:理科生也有春天

- JSEU - 牛博山寨 编辑推荐
其实Matrix67加入松鼠会主要是为了跟小明老师学python~XD.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潘晓凌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雷磊 实习生 陈铁梅. 他们是爱科学的80后,高智商的技术宅,死理性,还特文艺. 他们提倡从今天起,做个理性的人,读书,思考,挑战上帝. 熬到大三,顾森终于扛不住了,他决定休学一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

南方周末:微博官方辟谣的界限在哪里?

- bin - cnBeta.COM
央视发问,谣言泛滥,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 然而,一个与微博谣言有关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微博官方辟谣的界限在哪里. 不少网民在质疑:是否有选择性辟谣的嫌疑. 有人干脆直接批评说:“为何只辟‘民谣’,不辟‘官谣’. 当用户已经在一个网站建立了圈子之后,离开便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如果你的女友在用新浪微博,你根本没法不去用.

南方公园15周年纽约艺术展

- Yellow Aqualung - 煎蛋
South Park/南方公园:是美国喜剧中心(Comedy Central)制作动画剧集,由特雷·帕克和马特·斯通创作. 在1997年首播,主角为科罗拉多州南方公园镇的四名8岁的男孩. 《南方公园》经常通过歪曲式的摹仿来讽刺和嘲弄美国文化和社会时事的各个方面,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禁忌. 而下面看到的这些有趣照片,是近日在纽约 Opera Gallery 举办的南方公园15周年纽约艺术展,由Ron English 组织,他找到了15名艺术家,以动画片《南方公园》为题创作一系列古怪的艺术作品.

南方周末:洛阳性奴案,谁最应该内疚

- 可可 - 新闻理想档案馆
作者: 纪许光(作者为《南方都市报》记者,河南洛阳性奴案报道者).   地窖、谎言、性、杀人与埋尸……发生于地下4米深处的洛阳性奴案,在被“国家机密”了二十多天后,被我解密了.   因为我的报道,古城洛阳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洛阳市公安局局长郭丛斌,在我的第三篇报道刊出后,终于打破沉默——“向全市人民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