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周末写特稿(四)

标签: 南方周末 | 发表时间:2011-08-01 16:09 | 作者:李海鹏 skymovie
出处:http://www.bullogger.com/

我们曾有一个特稿团队,就是当年的“专题部”,成员有杨瑞春、南香红、张恩超、张捷、关军、师欣、沈颖,等等。后来专题部并入了新闻部,这个小团队的存在边界就比较模糊。再后来,这些人也都散了,只有沈颖还在南方周末。我们都相信更年轻的同事会做得更好。


我更喜欢女同事,跟她们一起工作总是更有干劲儿,倒不是因为性吸引力,而是因为她们赞美我的时候更由衷。男的绝对是一种令人生厌的物种,夸人不使劲儿。你知道我大半是为了虚荣心的肤浅满足而写了这些报道。这大概是因为幼稚。如今想来,把精力放在新闻而非更有长久价值的文字上有点儿不值,但这只是对现在的我来说罢了,对当时的我来说,没得到过什么范围稍广的认可,证明自己还算得上好事一桩。当然了,这就是这么一说。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份职业上还算有追求,这一点始终一致。

 

尤其该感谢的是杨瑞春和张捷。在我写的不好的时候,哪怕是后来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受赞美了,作为编辑,她们也真的会把稿子退回给我,说,这不行。杨瑞春会严厉一些,尽管对我已经网开一面;张捷则会在电话里叹气,语速变慢,不再称呼我为“海鹏”而是“李海鹏”,就好像说,唉,你太让我失望了。那时我刚交了稿子,通常很累,但我从来不会说,不,我不想改,这是因为我从不觉得自己写得好。这样一来,我会交回一个更好的稿子。其实只要随便哪个人说你不够好,给你一次修改的机会,你都会做得更好。我不理解那些声称自己从不修改的作者,他们是一群无知的怪物。谢谢她们对南方周末版面质量的寸土不让,虽然让我选择的话,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宁可不改,用那时间随便出去玩玩或者打打游戏。

 

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我更有经验,另一方面我也更松弛,更自信。我可以把自己的才能更多地注入到新闻作品当中。我更喜欢自己稍后时段的作品。这并不是水准的提升,而是心态变化所致。

 

在这些新闻作品中,《举重冠军之死》好像获誉最多。说起来真怪,它当初发表在南方周末“城市版”上,只有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读者可以看到。这大概就是第一印象总是更为深刻之故。其实你可以在记者手记中看到,我并不喜欢它的粗糙的质地,我也不喜欢写得很土。2003年在广州,有一次南方周末的一些同事聚在一起,让我“介绍经验”,我非常窘迫,风端问我,你觉得自己的作品中哪篇最好?我回答说,《举重冠军之死》吧,可我觉得它不是最好的。风端说,那为什么呢?我说,因为读者说了算呗。新闻是大众消费品,只能读者说了算。我更喜欢自己后期的一些作品,那时我做得没有以前那么努力,但是它们有种成熟,也有我的个人印迹,而且也不那么土了。“土”这个事是这样的,初到南方周末的时候,我想,这报纸总是做揭黑啊什么的,而且针对很广泛的读者,有时候语态的“土”是一种基调,我得适应它,否则就太突兀了。其实南方周末周末总是鼓励创新的,后来我也就不管这个了。

 

总的来说,我在这一行里发挥出了30%的能力。在某些瞬间我会发挥到110%,但那只是在体力上。新闻并不是我真正喜欢的行业。不过发挥到50%是应该的。很抱歉这我也没有达到。

 

现在,有些年轻记者会问我,为什么我写的还没有你5年前写得好?这么问是合理的,新闻业总是进步的,尤其是中国。可是,如果你希望写的是完全同类型的稿件,有什么理由比我5年前写得好呢?

 

古人说,结字因时而变,运笔千秋不易。新闻的样貌每个月都在变化,但是使得一篇新闻作品出色的要素从来不变。

 

你也许觉得这么说太过狂妄,可这不是。有人依据圈子出名,有人靠平台获得认可,作为一个前记者,我属于后者。我知道如果没有南方周末,我就无从施展自己的一丁点儿的才能。

 

以前我也在一些媒体做过,有时做得好,有时做得不好。某种程度说,只有在配得上我的地方,我才会焕发精神。早前我跟朋友说过,踢球要去大俱乐部。南方周末就是最大的俱乐部,它对我来说,就像阿森纳之于罗伯特·皮雷。我们之间还有一种精神气质上的匹配。南方周末几乎是为我的入世一面量身订做的报纸。在最疲劳的时候,杨瑞春也能让我出发去做题目,比如说沙兰镇水灾。她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强调这关系到重大的公共利益,我有责任去做。我果真去了。很多次都是这样。

 

我对自己在南方周末的六年时光很满足,对南方周末充满感激。直到今天,当我想到它的精神传统时,我仍然肃然起敬。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我是个玩世不恭的家伙,但在提到南方周末时我总是正色以待。如果说南方周末的记者编辑们全是我这样,我觉得不至于。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去了别的地方,失去了此地的企业文化的熏染,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我不会,我离开了南方周末也仍然是一个南方周末式的人。我的价值观和性情不来自于它,它的也不来自我,可就是天然地相似。

 

这辈子我过得可谓优哉悠哉,即便高考当前,也是睡到自然醒。有时候我都惊叹于自己过得太舒服了。我从来没像在南方周末那几年写稿时那么累过,最累的时候,我试过每写两分钟就睡5秒钟,《悲情航班MU5210》就是这么睡着写的。这还不算什么。被毙稿的时候,真是身心俱疲,有一年,我整个人的心境都是黑色的,浓度大致是墨水的一半。全是因为这份工作。我也见过同事深夜写稿时痛苦的样子,怎么说呢,生命真像一场搏斗。在南方周末周末工作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如今我出了这本书,这是我得到的报偿?我有一点儿小名气?这是我的酬劳?得了吧,与付出的努力相比,这太不值得了。

 

你知道对一个擅长文字的人来说最糟糕的职业是什么吗?就是新闻业。因为人们总是把你看作一个记者,而在大众心目中,“记者”这个概念永远与创造力、才华等等无关。他们会惊叹:嗨,这小说写得真棒!尽管那可能又没品又乏味。他们也会说,这篇新闻写得也不错。但他们绝不会说,这新闻写得比那些个破小说好,这作者真棒。永远不会。

 

在我离开南方周末将近一年后,有个读者在我的博客上留言:

 

你觉得南方周末那种把犯罪都归因到小时候成长的故事模式,看多了不觉得疲劳么?

 

我回答说:

 

不管你归结的对不对,如果你作为一个读者的疲劳感有代表性的话,那么他们就该改。理论上说,新闻人的成长落后于读者的成长是不够职业的。可是现实地说,或许中国的新闻人普遍性地缺乏动力,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一个有志向和自尊的人来说,中国新闻业是最艰难的行业,比煤矿工人还要艰难。你是南方周末的读者,你只花了3块钱,你要求一切,可你想过没过,在那些编辑记者用自己的一生去度过的职业生涯中有多少幻灭感,有多少委屈,有多少不平,遭遇了多少当你坐在沙发上打开一份报纸时难以想象的困难,而且他们几乎只能缄口不言,从无可能去向公众解释这一切,而他们得到的报偿,无论是薪水、地位,还是读者的评论如“不觉得疲劳么”,与他们的水准和付出相比何其渺小。

 

我离开了,我更理解中国新闻业了,也更理解南方周末了。在这家报社我也有不快,但是离开的日子越久,我就越认识到这些不重要,一点点都不重要。如果你问我在南方周末的六年怎么样,我会回答你,那是值得的时光。这六年时光最终凝结为这么一本书,想起来,我也会有一点儿伤感。六年是多么长的一段时间,我走在这个村、那个镇,有时冷得够戗,有时累得要命,如今扪心自问,为了什么呢?我不是很清楚答案,我只是觉得,用一生中的一段儿时间去做点儿对人有益的事是对的。我越来越疏离于南方周末的各种事情了,觉得离它很远。可是我心中的某个部分始终属于那六年。

 

--------------------------

《大地孤独闪光》里的,完。

相关 [南方周末] 推荐:

在南方周末写特稿(四)

- skymovie - 牛博国际
我们曾有一个特稿团队,就是当年的“专题部”,成员有杨瑞春、南香红、张恩超、张捷、关军、师欣、沈颖,等等. 后来专题部并入了新闻部,这个小团队的存在边界就比较模糊. 再后来,这些人也都散了,只有沈颖还在南方周末. 我们都相信更年轻的同事会做得更好. 我更喜欢女同事,跟她们一起工作总是更有干劲儿,倒不是因为性吸引力,而是因为她们赞美我的时候更由衷.

南方周末:理科生也有春天

- JSEU - 牛博山寨 编辑推荐
其实Matrix67加入松鼠会主要是为了跟小明老师学python~XD.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潘晓凌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雷磊 实习生 陈铁梅. 他们是爱科学的80后,高智商的技术宅,死理性,还特文艺. 他们提倡从今天起,做个理性的人,读书,思考,挑战上帝. 熬到大三,顾森终于扛不住了,他决定休学一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

南方周末:微博官方辟谣的界限在哪里?

- bin - cnBeta.COM
央视发问,谣言泛滥,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 然而,一个与微博谣言有关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微博官方辟谣的界限在哪里. 不少网民在质疑:是否有选择性辟谣的嫌疑. 有人干脆直接批评说:“为何只辟‘民谣’,不辟‘官谣’. 当用户已经在一个网站建立了圈子之后,离开便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如果你的女友在用新浪微博,你根本没法不去用.

南方周末:洛阳性奴案,谁最应该内疚

- 可可 - 新闻理想档案馆
作者: 纪许光(作者为《南方都市报》记者,河南洛阳性奴案报道者).   地窖、谎言、性、杀人与埋尸……发生于地下4米深处的洛阳性奴案,在被“国家机密”了二十多天后,被我解密了.   因为我的报道,古城洛阳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洛阳市公安局局长郭丛斌,在我的第三篇报道刊出后,终于打破沉默——“向全市人民道歉”.

南方周末采访流寇易中天

- Eastar Lee - 易中天1001的BLOG
这个自称“流寇”的人,究竟与谁“合流”,又如何“为寇”.   今天( 9月1日),《南方周末》发表记者朱又可的长篇报道《我本来就是流寇......>>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南方周末:不能像修铁路一样建网站

- - 新闻理想档案馆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韩冬梅 风力. 根据谷歌搜索的关键词分析,“抢票插件”、“抢票软件”两个关键词的搜索热度从2013年1月15日、16日开始上升,并在1月18日达到顶峰. 编者按:在 互联网从业者看来,12306购票网站问题的根源在于铁道部自成一体的积习与互联网开放透明的时代潮流之间的不兼容.

动车追尾事件——南方周末今天头版的终极解析

- lzhi - Lzhi's Views
争取文以表意,争取让所有人都看得懂. 1.2011年7月23日的某一时刻,归属上海铁路局分管的D301次已经晚点. 根据铁路局的统一“潜规则”——晚点不论程度,只论车次. 所以调度员在调度时宁愿让已经晚点的车辆更晚点一些,也不愿增加晚点车次. 2.2011年7月23日20:00左右,温州南站发现永嘉方向下行来车三个闭塞分区全部显示为红灯(原因是雷击,请注意,这里是雷击,但导致两车相撞的重大原因不是雷击,请接着看),因此调度布置温州南站和永嘉站转入非常站控.

南方周末 - 父母法律责任越小,孩子越危险

- Alfred.zhang - www.infzm.com
2011年10月13日傍晚,佛山一五金城里,年仅2岁零4个月的小悦悦先后两次遭车碾压,全国媒体声讨“见死不救”的18名路人,小悦悦的父母,俨然只是悲剧事件中广获同情的受害人. 但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路人再冷漠、再混蛋,也只是路人. 能真正照看好小悦悦的,首先是父母甚至只能是父母,而不是路人. 中国的父母总会有无数“理所当然”甚至“不得已”的理由,将未成年子女独自放任在危险的地方.

南方周末:“我不是坏孩子”——两部点击过百万的网络短片

- 白乌鸦 - 新闻理想档案馆
南方周末记者 朱晓佳 实习生 李倩. “我不是坏孩子,我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他中了七颗子弹,还拔下了敌军的军旗,是英勇的烈士. 我是他孙子,我最有资格戴红领巾. 这是网络短片《红领巾》的台词,故事讲的是“张小明”失掉红领巾后成为“怪物”的故事. 这部短片和另一部在网络上大红的枪战片《炸三中》,都是校园制造,点击率均超过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