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人话的乔布斯和苹果
这是我给《全球商业经典》杂志刚刚出街的乔布斯特刊写的文章,看上去跟那个乔布斯情书的翻译问题有点关系,贴出来请大家指正。
乔布斯是伟大的技术革新者,是具有超强驱动力的管理者,还是能洞察未来先机的梦想家,但对我来说,他还是一个「说人话的人」。
乔布斯显然不能算「作家」,但他为数不多的文章都是论说文的典范:清晰、简洁、通畅;他虽然不是职业演说家,但他在产品发布会上的表现一直是众人研究的对象。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在乔布斯和苹果的构想中,电脑是给人——普通人类——用的。新技术产品如果不能让平日惧怕技术的人感到兴奋和温暖,就不值得做。「说人话」就是这种构想面对用户时的表征。
人话的反面是术语、行话、专业名词、拗口长句。很多人把它们当成自我保护的壁垒,用以分隔「内行」和「外行」,提升自我感觉。但行话一词(jargon)在英文字典里的解释——「某个职业或群体中的人使用的、外人难以理解的特殊词汇或表达方式」——无论如何不算褒义。它甚至还有一个更糟糕的延伸涵义:「未开化的、低级的、混杂的语言形式。」
哪怕是英文程度一般的人,都会觉得乔布斯担纲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的英文简单易懂。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语速较慢,咬字清晰(想必也是有意为之),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确实注重避开术语行话,选择日常词汇和口语化句式。
作为一家直接赚消费者(而非广告主)的钱的公司,说人话的好处显而易见。语言、文字,和笔记本电脑的外壳质感、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软件中按钮和外框的长相一样,是用户介面的一部分。对于不少用户来说,这些看得见的东西是判断技术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若不用他们能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只能加重他们对技术的恐惧。
乔氏语言和文字风格的简洁不仅表现在「It just works」、「One more thing …」、「Wouldn’t it be great if …」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上,也被内化成苹果公司的基因。苹果内部备有一份「出版品写作风格指南」(链接为 PDF),对各种术语和词汇的用法做了非常细致的规定。细读这份指南,可以看到苹果在 UI 和硬件设计层面的化繁为简原则也延伸到了写作层面。例如以下几条(括号里是我的注解):
- 不要用「下拉式菜单」,「菜单」即可。(菜单都是下拉式的,语义重复。)
- 不要用「due to the fact that」,「due to」即可。(不要啰唆。)
- 不要用「entitled」,「titled」、「named」、或「called」均可。(能用简单的词就不要用复杂的词。)
- 该用「打开」的时候不要用「启用」。(同上。)
- 不要用「实体版」(hard copy),改说「打印版」(print version)或「打印稿」(printout)。(不要用行话。)
- 谈论用户连接到网页的次数时,不要用「点击」(hit)一词。「这个网站每天的点击量很高」应改写为「每天有很多用户访问该网站。」(同上。)
- 用户文档中不要使用「如有需要」这一说法。你应该明确描述出具体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例如「如有需要,请压缩文件」应改写为「如果文件尺寸超出了你的电邮软件所能接受的最大附件尺寸,请压缩文件。」(避免歧义,追求明晰。)
- 如果能将读者作为主语,就不要用「让你能够……」这种说法。例如「排序指令让你能够对文件进行排序」应改写为「你可以用排序指令对文件进行排序。」(能用主动语态就尽量用。)
如果你看过被不少人奉为英文写作圣经的《The Elements of Style》的话,不难看出苹果这份写作风格指南沿袭了它的很多基本原则:用简单的词、尽量使用主动语态、追求明晰、避免歧义,等等。
这并不是咬文嚼字。把复杂的概念真正想透了之后,必然能以最简单的人话表达出来。设计的目的是沟通。写字和说话都是一种设计。当我们赞叹苹果的设计能力时,不应忘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