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未来的七条法则
30年前,John Nasibitt创办了《大趋势》――一本试图预测美国未来的杂志。他预见未来的工具简单而又有效:报纸。必然不是简简单单的读,而是用尺子量。某一话题所占版面的尺寸越大,越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趋势。可能你会觉得这种办法很幼稚,但是John借此成功预测了信息社会、全球化、去中心化和网络的崛起。
虽然巧妙,但这种办法已经不再适用于今日了。随便一个话题都充斥着海量的墨水或者像素,所以现在我们需要一套新的工具。
科技总是会带来一些全新的、以前完全无法预料的东西。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新事物落地时,总是有着相似的抛物线。毕竟,主宰着热力学、经济学和人类交流的关键因素并没有怎么变,正是这些相对稳定的东西构成的平台允许技术在大范围上组织、加速和变革。
那么你会如何去发现未来呢?下面的七条法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他们是当代许多创新的基石。他们在塑造今天我们所见的这个世界时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也会是我们明天生活的世界背后的推力。
1 寻找跨界者
我们都知道那些最好的点子,最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点子,都是可传递的。一个行业里的创新可以输出并改变另一个行业。但是更有力的思想是那些不仅在样式上,在源头上也能跨界的思想。
回头看看我们能发现很多此类例子。当初冯.诺依曼将数学应用到人类交互策略上,博弈论出现了。当他转投物理和工程学时,他参与了曼哈顿计划和计算机的发明。
有时候跨界者能塑造全新的准则。上世纪70年代Daniel和Amos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到一起就是一例。他们试图搞清楚为什么人类不按理性出牌,虽然经济学家们指望人们会完全理性。这一问题困扰了经济学家几个世纪,直到Daniel和Amos才弄清人类经济行为背后的动机。他们创造了全新的学科――行为经济学,如今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到超市里货物的陈列。更近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生物学和数字科技的结合,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学科:生物信息学、计算基因学、结构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这些学科都将生物视为一种可操作和可产业化的技术。
传统工业也能看到这种变化。如今,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在硅谷开设实验室,希望将信息科技和机器人行业的思想注入到他们的新产品中。福特的CEO Alan称汽车是“全天候的移动设备”,试图重新定义他的公司和整个汽车行业。这将是一场融合个人电子用品和汽车行业的新跨界革命。
2 指数起飞
有些趋势是如此恒久, 摩尔定律就是一例。摩尔定律不仅仅是信息时代的加速引擎,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理由去相信自己改变未来的力量。毕竟,摩尔定律并不知道硅谷创新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它只是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过去的50年有那么一点点指示性,那么将来必然不会平静。
其他技术领域也有自己的摩尔定律:网络、传感器、数据存储。这些不断进步的科技创造了“指数飞翔”的机会,这一名词由合成生物学家Drew提出,意指抓住更小更快更便宜的浪潮,以此促使商业模式和研究项目的稳步前进。
正是同样的洞见力促成了YouTube的诞生,Jawed意识到宽带会如此便宜而又无处不在,人们观看视频的方式必然会完全不同,所以创立了YouTube。数码存储领域的 Dropbox有着相似的故事,随着硬盘空间价格的指数型下降,Dropbox决定免费为用户提供数据云存储服务。在2007年2GB的空间还是挺大的,放到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是依然有许多用户被这2GB吸引到Drove去注册,甚至有些还付费来获取更大空间。
这一趋势也使得Fitbit有机会击败Nike+。随着传感器的价格和尺寸的下降,Fitbit可以利用它们测量用户的所有活动,不管是走路还是睡觉。Nike的问题在于,它没有意识到传感器是个人健康革命的引爆器。Nike的新款FuelBand表明这家公司也意识到了什么,但是FItbit已经夺得先机。
在这个世界,指数无处不在。选定一个,看清发展的方向,准备起飞吧。
3 拥抱解放
解放有两种。第一种是意识到某种资源的匮乏,继而采取行动创造获得这种资源的途径。比如MP3的出现将音乐从CD解放出来。有时革命需要的时间比预料中要长。1993年,George指出宽带费用降低速度如此之快,马上就会免费。他所预见的趋势是对的,为Netfix和Hulu指出了方向。可惜直到现在,宽带依然还是收费的。
另一种解放通过另一种更微妙的方式解决资源的匮乏。这些解放者利用强大的软件技术将闲置的硬件组织利用起来。比如 Airbnb的创始人意识到我们的家正是海量的未能充分利用的床,完全可以投入到出租市场。抑或是 Uber将闲置的出租车转为Google map上的小点,用户点点就能招来。Reid认为这些公司为那些固化的设备带来了“流动性”。这一术语来自经济学中描述将资本转为货币的能力。这些公司将静态转为动态,为基础构架带来了变化。
未来社会会是怎样的?问那些Uber用户吧,他们通过电子设备发出的脉冲同真实网络联系互动,而且为此而兴奋。这就是未来的方向。
4 大胆尝试
“大胆而无畏的目标”(big hairy audacious goal)这一说法最初出现在1994年,意指雄心勃勃的执行者设定的年度收入和市场份额的高速增加目标。但是这一说法在科技领域则略有不同:让每一本书的任一种语言版本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得到,整理全世界的信息,让金融交易更便捷透明。
不自量力的无畏很容易变成异想天开。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希望成为拿破仑的人,结果终其一生都没能组成自己的军队。但是如果你都不去想象未来会是如何,你是不可能创造未来的。
这个时代科技界充斥着华而不实的小聪明小技巧。更好的停车或者找餐馆的应用也会会讨VC的喜欢,但是他们不是孕藏着新革命的思想。看看特斯勒汽车公司,它花了4200万美元买了一个跟五角大楼差不多大的工厂,在那儿制造电力汽车。或者看看Square,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不仅使支付更方便,还将零售商从信用卡公司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这个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渐进式改良。著名投资者Peter Thiel表示:“我的想法是对的但是对这个时代太早,抑或是我根本就错了?这一点你可得考虑清楚。”愿意大胆的去尝试可能超出这个时代的东西,才能真正促进时代的进步。
5 注重开放性
1997年连线主编K.K写了一篇报道《新经济时代的新规则》,文中他重点考虑了网络中各种催化剂力量的融合。许多文中提到的准则如今都已得到公认, 有着相似兴趣和目标的个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虚拟的圈子,这种组织能给为其提供服务的公司带来丰厚的回报。另一点是那些能够自下而上决策的组织,能购更灵活的从一个机会跳到另一个机会,愿意牺牲短期利益来换取长期利益。自从K.K写出这篇文章之后,这些力量变得愈加强大。过去开源软件充其量只是程序员自娱自乐做个小手工,完全无法同Oracle或者微软对抗。可如今开源已经成了各巨头的默认选择,甚至微软也在考虑为Hadoop和Python布道,以及开放Xbox Kinect操作器以期能成为一个艺术家和机器人专家的平台。在开源社区比如SourceForge和GitHub的支持下,各种互助圈子会以惊人的速度涌现,满足各种编程需求。
更有意义的是,开源性深深的植根于某些组织,成为其不可分割的哲学组分,甚至能将组织内一名雇员的想法变成一项10亿美元的生意。乐高和Twitter就是这样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源终会胜利,就像Zipcar收购Hretz,抑或是Reddit击败Digg。
博客平台可能是开源性最好的例子,但是即使是互联网的深度用户也很难注意到。10年前在博客平台领域有很多公司在竞争:Movable Type、TypePad、Blogger和WordPress。但是只有最后两家笑到了最后,其中,偏小但更有活力的WordPress才是最终的赢家。首先,WordPress是免费的,安装使用简单易行,个人或者公司几个小时就能搭建自己的博客。如果用户想要更多的特效或者设计,可以去爱好者社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而且这些社区不光是使用WordPress,还能通过出售设计和接入工具来盈利。如此一来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个社区来获得报酬,良性循环的后果就是成就了一个比其他自上而下的盈利模式更强大的社区。
当然也有像Apple和Facebook这类像围栏花园一样的生态系统。但是即使是他们,也在尝试着吸引开发者加入App Store和开放图谱。总的来说,世界的大方向是更透明、更互利和自下而上的创新。真正的开放需要信任,而不是仅仅一个接口就能解决。
6 深度设计
在科技领域,设计一度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其实设计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杂乱无章的事物:实物、思想、选择、构架。正是优秀的设计让我们的生活有序化。想想书这项备受推崇的发明吧:优雅的组织信息、完整的传递、随时随地都能方便的阅读。虽然电子书已经出现了几十年,耗费了大量的资本,依然达不到纸质书的高度,但是依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到目前为止,除了Kindle和Nook体现出的精致性和功能性,其他电子书还是没能抓住技术的核心魅力。好的设计并不容易。
好的设计的确很难,比看起来难多了。2005年Target重新设计处方药剂瓶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有太多设计都让人觉得“我怎么就没想到”。苹果也是如此,这家公司对设计的重视一直被视为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苹果依然是惟一一家将设计和技术完美的融入产品的公司。
幸运的时,我们这个时代堪称设计的黄金时代,因为曾经如此稀缺的各种设计工具和技能现在变得如此丰富。“信息噪音”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设计,而是更深层的设计。这样的设计能帮助我们将海量信息过滤整合为小块的更好理解使用的信息。忘了苹果那些被过誉的硬件美学设计吧,它对工业设计最大的贡献就是意识到没有人会去读用户使用手册,索性设计成不需要手册就能使用。你可以往一件产品中加入各种好玩的功能,但是如果没有好的设计来保证其易用性,这样的产品就是个花架子鼓。
在这一点上,Facebook做的很出色。Facebook一直很注意对混沌的控制和对无序的把控。最近几年虽然历经多次改版,但是它一直没有丢掉用户所期待的核心功能。它的再设计一直是有目的的。每次改版后,Facebook都希望自己的用户能多分享一点信息,更深入一点的交流。每次改变都会给用户新的工具来更好的管理信息,让分享、组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加容易。Pinterest这类服务让这一切更清晰。在Pinterest上我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灵感将各种美好的食物组织为清晰优美的范式。某种程度上Pinterest让我们变成设计者,我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一生的设计养成计划。这就是深度设计商品化――没有高额咨询合同的IDEO(德国著名设计公司)专有资产。
7 向“浪费时间者”学习
经典的商业模式能给低效率的市场带来高效。哪里有浪费,哪里就存在机遇。整合分配工程师,设定解决问题的路径,随之而来的就是繁荣。
这确实是一个赚钱的好方法,但却不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或许,一个更好的信号是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自觉积极地表现出低效率。换句话讲,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他们宝贵的时间做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摆弄工具,创造新的术语,交换新的技术等。这才是文明产生的关键所在。最经典的案例就是Homebrew电脑俱乐部――远在真正的个人电脑出现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这群硅谷爱好者便开始到处巡回演讲他们的想法。也正是从他们之中,产生了第一台手提式个人电脑,而最有名的,便是苹果。
人类的这种看似低效的行为,激发了多个不同产业的诞生,比如视频游戏(谢谢那些游戏模型设计师),比如社交网络(谢谢那些分享癖)。如今这种灵感的耗散无处不在。比如黑客马拉松运动将把业余时间转变为一个发展的平台。他们驾驭着对编码的极大热情,将其视为一大目标,营造出聚会般的竞争氛围以享受创新带来的乐趣。(越来越多的黑客马拉松更关注人而不是编码。)毫无疑问,当编程工具变得更加简单、便宜以及方便时,将会有更多这般的灵感爆发。
这些规则并不能创造未来,也不能保证采用了它们就能获得成功。但是它们的确给我们展示了对未来世界的一瞥,让我们意识到在某个主意或者某个人身上,将来会有不一样的故事发生。
Via Wired
阅读全文类别: 产品之路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