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大学里一个快餐厅去留的启示
学期已结束,学生放暑假,但校园近日却异常热闹。游泳池旁那家快餐店的去留引发争议。有些同学和校友不满招标过程,不舍得这家老餐厅的“柠檬派”,声称遴选委员会的学生代表不能代表他们的意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校将图书馆清洁工作外包给一家有不良纪录的公司,学生会、职员协会, 员工总会和校友也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不满。
市民大众或许会问,大学生为何不专心学业,偏爱管这些“琐碎小事”?行政部门的同事可能会想,我们已经过适当的招标和聘用程序,为何还要受指摘?同学和校友也许会说,这些事件一再凸显学校方面的官僚作风,缺乏关心弱势社群之心。
我没有直接卷入这些纷争,但一直思索这些事件的意义。
我认为,学生关心这些事,是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正面视之。大学教育不只是课堂讲授和评核学业成绩。既然大学教导学生慎思明辨、追求社会公义和负起公民责任,他们自然会关注校园事务和参与其中。行政部门不应视之为对权威的挑战,公众大概也不应视之为“80后或90后年轻人的恶劣态度”,校内师生亦不应视之为针对大学管理的权力斗争。
我希望大家将之看作学习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一环。
我们从这些纠纷中学到什么?首先是学习以耐心和尊重互相聆听。我相信,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所做的决定和行动,背后都有自己的理由。2003年SARS疫症爆发,我们看到那场神秘传染病扩散的情况,和官方描述刚好相反。那次争议导致意见和政策分歧。灾难过后多年,我认识到大家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场疫症,结果所得到的印象竟成圆凿方枘。没有人全对,也没有人全错。因此,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我们应该以理性讨论来引导前路。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应保持冷静和互相尊重;应以正面和有帮助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将心比心,尝试了解对方的理据及意见。
面对争议,有些人会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另一些人则坚持本着职权和专业知识办事。所以,讨论应虚心下气,摒弃成见。有人或许觉得争执就像“战争”,非赢不可,向己方的人交代,又保住面子。我建议大家放下“自我”,学会和而不同,不须因持不同意见而互视为敌。
校园中的这两起争执也是如此——意见可以不同,但只要目标一致,例如保存大学的核心价值,弘扬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管理,那么,大家就是盟友而非敌人。我们应学会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更能了解对方为什么想法会不一样。我们都应学习把团体的整体利益放在个人意见之上。为成全大我而舍小我的,并非失败者,而是胜利的一方。
(人民网记者 尹世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