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保持品位
读书保持品位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9-02 作者: 胡传吉
《想念林语堂先生》(马悦然,载《书屋》,2012年8月)一文,提及林语堂的读书观。林语堂认为“读书是文明生活中所公认的一种乐趣”,“凡是没有读书癖好的人,就时间和空间而言,简直就等于幽囚在周遭的环境里边。他的一生完全落于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但在他拿起一本书时,他已立刻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若所拿的又是一部好书,则他便得到一个和一位最善谈者接触的机会”。有意区分读与不读的人生高低,林语堂在读书问题上,恐怕也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只是如今,那个“幽囚的环境”里,多了许多电子设施,如手机、电脑、电视等,这些电子创造了一个与真实同在的虚拟世界。生活于其中的人,自觉与世界息息相通,丝毫不觉有“圈禁”之感,又何需借读书与人接触呢?再说了,从高考屠宰场逃生而出的众多读书人,其读“闲书”的热情恐怕早已被教科书耗尽,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被学分积点捆绑,忙于四处盖可以加分的功利章、功名章,以方便日后争做包括“房奴”在内的各种“奴”,试想,“读书人”还有多少心思及时间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读书的“乐观”,还能存留多久呢?这真是个疑问。(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尽管大氛围不是特别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可选择的范围就逼仄。事实上,读书“可选择”的程度,比之以往,是大大增强了。虚拟世界为世人提供了更多的享乐服务,若要克制消费冲动并获得相对孤寂的精神体验,则需要“自律”介入。在无人逼迫的情况下,读书成为一种“可选择”的个人生活,尤其在大氛围不理想的情况下,读书更无法成为大众生活,个人的“自律”就越发重要,读书之“保持品位”,更非容易之事。
2012年8月的《明日风尚》,收入一组主题为“书评,寻找我们时代的阅读品位”的文章,泛谈书评现状。在知识人眼中,《纽约书评》与《伦敦书评》不相上下,皆为“读书人必备的读物”。采写者认为,《纽约书评》之所以独树一帜,乃因为它“以学术般严谨的态度观察并书写当下的人文形态”,“长着敏锐的眼睛,拥有坚定的心灵”。《伦敦书评》的主编玛丽·维勒米尔说,“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市场,看见什么有意思就做点什么”。傲气及专业上的自信反而赢来了读者的尊重,《伦敦书评》竟然是欧洲文学杂志的销量冠军。《明日风尚》另举了《读书好》(香港)、《上海书评》、《独立阅读》、《绿茶书情》、《读写人》等纸质或电子书评杂志,以证读书之“保持品位”的艰难度及重要性。不为浮华与时尚所动,正是读书人的“自律”在发生作用。
2012年8月的《书香两岸》,关注电子出版。其专题“阅读体验:只为专注”探讨了电子出版的种种可能性。电子技术对纸本阅读的冲击,可想而知。杂志对电子阅读抱有乐观态度,可以理解。电子阅读是手机人、电脑人无法回避之现实,但电子阅读也无法完全取代纸阅读。电子阅读适合承载短章、浅章,但不适合承载“哲人王”,庄子、康德、黑格尔等思想者的文字,可以直接摧毁电子阅读的耐心。我想,时代再怎么浮浪,读书种子总会保存一二。电子阅读有其不可挡之势,其对“精英阅读”的伤害显而易见,但纸本阅读仍然可以保持其品位,我们当坚信,经典与永恒同在。
在中国,“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这些老字号,相当于“读书”的象征。知识人对“三联”、“商务”,多少都带有感情。转眼间,三联书店就八十年了,比《纽约书评》还“老”(49年)。2012年8月的《读书》,收入陈彩虹等学者的文章,回述三联书店的往事。从“三联”的变迁,可以看出“读书”的盛衰。像《读书》、《书屋》、《书城》、《随笔》这些杂志,一向都有“保持品位”的执着,尽管“读书”的败象丛生,但他们从未轻言放弃。(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由“自律”才能生出“责任”,为时代把持阅读品位,多少可以让生活下滑的速度变得慢一些。读书绝对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但读书———特别是读好书,会增加与智慧心灵交谈的机遇。(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