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用户提供更少选择,其实是更好的选择
互联网创业公司大体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多多益善,给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另一派是下定决心,为用户提供精心准备的选择。我们的公司 Art Sumo 属于后一派,实践结果非常不错。在本文中我会先解释“提供更少选择”背后的原因,再介绍选择同样做法并取得不错效果的几家创业公司,以此说明“提供更少选择”的可取之处。
选择越少,效果越好,为什么?
在 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 一书中,美国心理学家Barry Schwartz 认为,过多的选择会给消费者带来焦虑,他们并没有因为丰富的选择而感觉“手握大权”,反而会产生无力感——在下决定之前,他们得费心费力地研究所有的选择。
Barry Schwartz 还在他的TED 演讲里描述了他最近买牛仔裤的一次经历。Schwartz 叫了一位店员过来帮忙,那位店员不但没询问Schwartz 的尺寸,反正先提了一串问题:“您是要直筒裤还是直裁的?酸洗的还是水洗的?工装还是休闲的?”Schwartz 被这阵势给吓着了,最后也没对买来的牛仔裤有多满意。于是,他决定要出本书把这问题给研究透。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在客观上他现在买到的牛仔裤要比他能在20世纪80年代买到的更加优质,但如果选择更少的话,他反而会更加开心。
iOS设备请在这里 查看视频
我们假定更多的选择能让我们找到确切所需,但在我们其实并不确定知道自己要什么时,更多的选择反而成为了负担。
Art Sumo
我在创办Art Sumo 的一开始就想好了要提供更少的选择,更多的选择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库存,和更多的艺术家打交道,创业的风险也更高。
我们实行了“每日一购”的策略,每天只为客户提供一幅有货的画作。在我的设想里,人们会一直订阅着,每天上来看一看有趣的艺术品,要是看上了某一幅画作,就会产生购买冲动。
网站上线后,有不少的画廊老板告诉我们,这样的体验和人们在逛画廊的体验更加接近,大多数的艺术爱好者会耐心地一幅幅地欣赏画作,直到爱上其中的一幅为止。在看上某一幅后,他们还会想想它与家里的装修是否匹配。极少会有人跑到一家画廊,张口就要一幅20-30英寸宽、白色边框、受梵高启发的作品——但就是有这样的艺术网站存在。
Grouper
约会网站Grouper 并没有像常见的交友网站那样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供搜索的用户数据库,而是利用你在Facebook 上的资料,为你安排与你匹配度最高的异性去约会。
此外,为了避免一对一约会可能产生的尴尬,Grouper 还要求在赴会时,双方带上两位同性朋友一起约会,也就是三对三的形式。当中可以是三男对三女、三女对三女或三男对三男。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两人约会的尴尬,而同伴还可以起到Wingman(帮助他人成功搭讪的有效陪衬)的作用。
我特别喜欢这个idea,这种约会形式不仅自然、有趣,还是一个相当棒的商业策略:数据库里不需要很多的用户,网站就可以运转起来。
Jack Threads
Jack Threads 是一个男装购物社区,其创始人Jason Ross 觉得打折销售设计师男装是行得通的。但是Jason 不想用太多的库存来测试idea 的可行性,他于是做了一个“每日一购”的网站,只允许用户购买每天在网站上出现的货品。由于货品和价格都很给力,大量的用户蜂拥而至。
这个市场被验证是存在的,之后,Jason 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会议,在许多博客上获得 曝光度,最后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35万邮箱订阅用户。在更多的会员用户加入后,Jason 把网站变成了一个和 Gilt 类似的闪购网站,在继续营造购买冲动的同时,也为数量庞大的会员提供更多的选择。
规模化如何实现?
从上面的例子看,“提供更少的选择”这一做法似乎真的不错,但它天生面临“规模化”的难题。人们喜欢“更少的选择”,这同时也意味着销售的机会更少了,钱也更难赚。
所以,像Jack Threads, Woot 和Groupon 等公司起初都是“每日一购”,控制选择,等用户数足够大以后,就开始扩张,向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似乎与一开始“提供更少选择”的做法背道而驰,但在我看来,这些网站的做法其实很聪明,转变以后并没有伤害到原来精选商品的精髓。比如,Groupon 现在还是会每天往你邮箱寄一个本地特惠商品,而在每日一购旁边也向你提供其它选择。Groupon 就这样一路规模化到了上市那天。
via naysawn.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