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只有快死的病人才输液吗?

标签: 医学 健康 输液 原创 | 发表时间:2012-11-19 13:32 | 作者:窗敲雨
出处:http://songshuhui.net

本文作者:窗敲雨

输液是将药物溶于适当的液体(如生理盐水)通过静脉滴注的治疗手段,和其他任何给药方式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缺点。

药物在口服时通常需要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需要的部位发挥药效,而输液可以直接将药物送进血液,免去了吸收的步骤,因此可以更快地发挥作用。而且,输液不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即使患者意识不清、无法顺利咽下药物,也不会影响治疗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口服难以吸收的药物通过输液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此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注射方式)。从这些方面来看,输液确实具有一些难以被其他给药方式替代的优点。

只有病入膏肓的人才需要输液吗?

由于输液起效较快、不需要患者配合的特点,这种方式确实经常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不过,并不是只有这种情况才需要使用输液。

比如说,在很多并不紧急的手术和操作中,医生也会给患者挂上一瓶/一袋输液,这时候输注的可能只是普通的生理盐水。这样做看上去没什么治疗效果,但它对保障患者的安全却很重要。上文已经提到,输液可以比较快速地起效,而事先挂上输液就相当于建立了一条输送药物的“绿色通道”,万一遇到紧急情况,只要把药物加入输液中就可以使药物快速起效,以免耽误时间。

在药物难以通过口服吸收的时候,也往往需要输液。虽然也有肌肉注射等方式可选,但这些方式也有一些缺点(例如肌肉注射可能会损伤婴幼儿的臀部肌肉),而且有时需要注射的液体量较大,这时输液就是适宜的选择。无论是药物本身口服时难以吸收利用,还是患者存在吸收障碍的时候,输液都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国外很少输液吗?

由于难以获得大范围且具有可比性的输液率数据,很难判断国内与国外医疗机构的输液使用情况究竟有多大差别。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外输液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无论在哪个国家,输液都是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抗生素治疗为例,在英国,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有40%通过输液方式给药。  [1] 虽然医生会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尽量换用口服药,但输液在很多时候确实是治疗之初的首选。

虽然国外不常见到国内医院里患者挤满输液大厅的景象,但在门诊输液服务也普遍存在。很多医院都设有门诊输液中心,这样的输液中心可以在减少患者的不便和花费的同时,方便医务人员对输液过程进行监护。

【美国一家诊所的输液室。输液室里的病人密度也是人均医疗资源的一个体现。】

输液是否过度,不单看数据。

在新闻报道中,输液率经常会作为衡量输液是否过度的标准。不过,这样的数字未必能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说明问题。

当然,在全部患者中,如果接受输液的患者比例高得离奇,这确实能够说明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但在这个问题上,“合理”与“不合理”却没法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界限分隔开来。

很多时候,输液率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统计的,而每个医院的专业所长以及收治的人群都有不同的特点,在这些患者中,需要输液的比例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比如说,如果某个肿瘤医院接收较多在门诊进行化疗的患者,那么那里的门诊输液率可能会变得很高,但这不能说明这里的不合理用药比其他医院更多,因为在化疗时使用输液往往是合理而且必需的。除此之外,大范围的、准确的输液率数据也并不容易获得,不同地区的数据之间也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把输液率作为衡量输液是否合理的一个参考标准是可以的,但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

输液风险有几何?

虽然长期输液并保持健康并非不可能(如参考文献中此例因小肠切除而长期依靠静脉营养的病人算是一个成功案例  [2] ,但输液确实会带来比口服药物更大的健康风险。

由于涉及直接入血的侵入性操作,输液与口服药物相比更难有挽回的余地,在出现差错的时候也会有更大的危险。如果输液所用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会比口服药物更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即使假设药品完全不存在质量问题,输液依然比口服更容易出错。与口服药相比,输液的准备过程更加复杂,不仅要从药房发出正确的药品,通常还要进行药液的配制,输液时护士也会有更多的操作步骤。尽管医务人员会谨慎地核对每一个步骤,但随着步骤的增加,出现医疗差错的风险也会随之累积。《英国医学杂志》上一项对于英国医院中输液失误率的荟萃分析显示,从发药、配制药品到护士操作的整个过程,出现至少一个差错的概率在54%到90%之间(置信度为95%)  [3]。当然,这些差错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而且可以在审核中被纠正。

即使不出任何差错,输液本身也可能带来一些特有的并发症,例如药物刺激导致的静脉炎。优化输液方法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但目前仍不能完全避免。

除了健康风险,输液还有其他一些缺点。它需要在医疗机构或医生在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这会给患者带来不便,同时也占用了更多的医疗资源。拥挤的输液环境也可能增加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结论: 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便,我们应该只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使用输液。

关于安全输液的建议

1.听从医生的建议。

2.与医生讨论输液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有无可替代的口服药物。

3.不主动要求输液,也不要一味拒绝。

4.只在正规医疗机构或有医护人员监护的条件下输液,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5.“挂着输液奋战在工作岗位上”这种事听上去很感人,但并不安全。

图片出处:http://www.longevitycentres.com/

本文首发于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站《 在国外,只有快死的病人才输液吗?

相关 [病人 输液] 推荐:

在国外,只有快死的病人才输液吗?

- - 科学松鼠会
输液是将药物溶于适当的液体(如生理盐水)通过静脉滴注的治疗手段,和其他任何给药方式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缺点. 药物在口服时通常需要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需要的部位发挥药效,而输液可以直接将药物送进血液,免去了吸收的步骤,因此可以更快地发挥作用. 而且,输液不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即使患者意识不清、无法顺利咽下药物,也不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转载】输液等于自杀-中央电视新闻

- - 千手观音的博客
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 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 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 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

[发现者] 输液微粒有潜在风险但可规避

- - 网易探索频道
近日,关于孩子常常输液导致血管有很多玻璃残渣的消息耸人听闻. 事实上,血管玻璃残渣并非日常所见的玻璃渣,而是静脉输液微粒中的一种. 静脉输液微粒是在药物制造、药物存放、医疗器械、配置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医学上早已肯定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性,但可以规避,无需夸大风险. 输液微粒有潜在风险,已经在医学上得到证实.

过渡季扮“英国病人”

- Aro - VIVA LA MODA
哈利·波特7是近期最热的话题,竟然10年了,仿佛不过前几天才拿到了那几本原版小说. 回顾完系列电影,就开始回顾片中老戏骨们的作品,从“伏地魔” Ralph Fiennes 的经典电影作品开始,其中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The English Patient (英国病人),动乱年代的历史学者造型真是迷人,卷袖衬衫搭配卡其松垮七分裤,再踏上一双布洛克皮鞋,贴合当时的周遭环境,在那种自然环境下, 不拘小节而又如此绅士.

全球首例移植自己气管的病人

- lingate - 煎蛋
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的外科医生们今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首例培养器官移植. 一位36岁的癌症病人通过手术,移植了由自己的干细胞培养而成的气管. 这位病人名叫Andemariam Teklesenbet Beyene,在攻读冰岛的地质学博士. 他的气管上的肿瘤不断膨胀,让他难以呼吸. 医生将他的气管形状进行了三维扫描,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据此制造了一个与病人的气管和支气管完全吻合的玻璃模子.

医院和病人,哪个更该吃药?

- medal - 极视智库专家——郎咸平
      根据医疗卫生领域急需解决问题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调查者中,首先是有64.3%的人认为看病贵,大病重病看不起. 其次是有42%的人说医院看病的......>>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一名护士告诉你:临终病人最后悔的5件事

- 本 - 有意思吧
最近有一篇文章在Facebook、twitter上频频被转,Nurse reveals the top 5 regrets people make on their deathbed,它的原文是一名叫Bronnie Ware的护士写的. Bronnie Ware专门照顾那些临终病人,所以有机会听到很多人临终前说出他们一生里最后悔的事.

ALC病人在去世前用脚贡献了最后一个补丁

- Jimmy - Solidot
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C)是一种渐进和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人的肌肉会逐渐衰弱、萎缩,丧失运动能力. Adrian Hands是一位ALC病人,在去世前三天他贡献了最后一个补丁,修正了Gnome中一个有9年历史的bug,虽然. 当时他已经失去了运动能力,双手残废无法使用键盘. 他是用脚在一个莫尔斯码键盘模拟器上输入代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