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细嗅蔷薇 李安与《少年Pi之奇幻漂流》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西格夫里·萨松
猛虎和蔷薇,用来作为李安性格和创作态度两种本质间调和的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他自己都说过:“生活上我胆子小,但我有自己内在的个性,在电影里可以发挥这些野性。”,已快迈花甲之年的李安完全没有创作灵感枯竭的迹象,反而“老年聊发少年狂”,愈发“野性”,在保持自己对电影剧情、角色、情感把控的优势上,这次又挟布克奖得主《少年Pi之奇幻漂流》改编成同名电影冲击全新的3D技术高峰,在纽约的首映上,已被业界和媒体恭为能与《阿凡达》、《造梦的雨果》、《普罗米修斯》等业内盛赞的3D影片并肩甚至超越之势。
李安为何要改编这一本据称最不可能改编成电影的获奖长篇小说,小说中打动他的在哪些地方?这篇小说为何要用3D立体拍摄技术搬上银幕,而不仅仅是常规的电影技术?和原著相较,李安是完全忠实原著,还是一如既往,掺杂了自己的想法和创作元素?
原著的少年气性和宗教情怀打动李安
成就李安职业生涯新篇章的这部电影,故事核心和脉络均来自2002年的布克奖得主,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Yann.Martell)的小说《少年Pi之奇幻漂流》。众所周知,布克奖是英语小说界的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且是公认的“年度最好看的英文小说”,而扬.马特尔在写这本小说之前完全名不见经传,之前也仅仅写过一篇长篇小说和一个短篇小说集,这本书让他一炮而红。《少年Pi之奇幻漂流》不仅销量奇好,部分美国中学甚至把它做为重要的课外阅读材料,组织讨论人的精神价值和宗教价值。
李安心水这本书的主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原著里少年Pi的内心描绘,肯定与他的少年时期心有戚戚兮。同样是外表温顺,内心忤逆的少年,同样有个温情但又严格的父亲,同样是大人们告诉他应该怎么怎么做,但两位少年都有对世界独立的自我认识和发现,同时都拥有一颗善良而又聪颖的心灵。原著里第一段就是描写少年Pi通过自家经营的动物园,和世界搭接了一座不同寻常的桥梁,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学习,他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小年纪,却常常思索的是“自由重要,还是生存”这类哲学命题。在一次外出全家休假中,少年Pi消除了传统宗教派宗的成见,他接受了三个不同的宗教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因为在他心中,“甘地老爹说过:‘所有宗教都是真实的。’”
除了和少年Pi心性上的共鸣外,李安肯定激赏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妙语成珠,以及少年Pi的智慧和机敏。Pi的原名是Piscine.Molitor.Partel,直接音译为派西尼.莫利托.帕特尔,Piscine是法文中“游泳池”的意思,不过由于发音近似于英文Pissing(Piss原意是“小便”),所以他常常被同学取笑。后来,派西尼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进新学校时一段巧妙的自我介绍中,他决定替自己改名为Pi,即原来名字的前两个字母,也是希腊字π的拼音,洗刷了自己长久以来的耻辱,同时也为后文故事隐藏了一层深深的哲学意蕴。这段描写也体现了少年Pi机敏的个性,这个宝贵的个性特质使他在原著第二段里的遭遇让人信服:在茫茫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却能保住性命。
另一方面打动李安的必定是在于原著中传递出的动物与宗教给Pi带来的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种纯精神层面的冲击让日益努力脱离传统桎梏,要从更高层面上抒发自己人生见解的李安,有了一个同时洞穿东西方文化的切入点,去捕捉更抽象,更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同时由于李安的身份,来自一个无神论的国度,可以深入到基督教世界、印度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里,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思索宗教情怀和价值问题。
李安如何在原著中取舍要表达的侧重点
在长达三百多页,枝繁叶茂的原著中间,披荆斩棘地砍出一条通往故事灵魂的道路,同时又能被广大观众接受且喜爱,对李安来说,也非易事。但对李安来说,不在故事里加入自己对原著的理解也是无法想象的。在《卧虎藏龙》中,李安加入了对武道的领悟,在《色.戒》中,李安相较原著更深入谈论了情欲对人身份的冲击,这次也不例外,李安在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东方情调和意境。这从发布的预告片观感和首映后的评价即可得知。
原著第二段长达200来页,也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化作银幕上的时段,也就一个小时多一点,如何在这一个小时里,把原著中一连串接踵而来的事件:船难、绝望、求生、挣扎起承转合有逻辑地娓娓道来,且要营造出该有的戏剧张力:少年Pi一个人被抛在救生艇上,跟着鬣狗、红毛猩猩、受伤的斑马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在海上漂流着。在一望无际的海洋中,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一只大老虎听话呢?并和他和睦共处,共同生存下去,三个宗教的神会如何解决他的困境?
在预告片里,我们看到人虎对峙的精彩场面,也看到鲸鱼从海里翻滚到空中的梦幻场景,也看到“食肉岛”上数以万计的沼狸类似人站立观望的谐趣之处,这些必定是李安在影片中将要重点突出原著的地方,就是能抓住普通观众的眼球,用这些奇景异事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原著中凡是这些符合大众传播的,故事性和戏剧冲突性强的段落,从目前能看到前瞻性的视觉片段,李安都已经予以保留且突出。再加上原著中那惊心动魄的海难戏,原文中其实没有过多描述,但为了增强视觉效果,李安别出心裁地从海面下的少年Pi观看到了满载其家人和动物的船沉没之过程,效果不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突出少年Pi海上的艰辛历程和心路转变,从头三天不吃不喝等死,到和大海搏斗,以鱼虾和海龟为食,养活自己和老虎理查德.帕克,漂泊227天直至踏上墨西哥的土地生存下来。期间少年Pi面对绝境的求生意志及对宗教信仰新的感悟,正是李安自己的心路历程,从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获得者到一跌谷底,咬牙坚持六年的家居男生活,十年磨一剑才脱颖而出,步入影坛后,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冲击电影的不同领域。在这一刻,少年Pi面临的命运挑战亦正是李安自己关于挑战命运,一脉相承的谱写,相信观众到时在电影上映时会因此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感悟。
把原著化为3D 影像奇观 李安为何玩上“技术流”
这次李安拍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碰到的最大的技术挑战是在于原著中太平洋中水的3D计算机动画模拟(CGI),和电影中老虎角色—理查德.帕克如何在大银幕上栩栩如生地再现。好莱坞这么多优秀的商业导演,但真的敢碰水的不多。历史有太多教训,除了詹姆斯.卡梅隆几乎将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玩破产的《泰坦尼克》取得巨大成功外,其他几乎都是失败的例子,其中不乏凯文.科斯塔纳拍摄的《未来水世界》和外号号称“好莱坞的海神波塞冬”,以拍海戏《从海底出击》起家的沃尔夫冈.彼德森所拍摄的《海神号历险记》俱都失败等著名事例。所以这次李安将拍在大洋漂流中的一人一虎一舟时,很多媒体都发出“《少年Pi》技术大于内容,李安是否也炫技?”的质疑。
关于原著为何要用3D模式拍摄,李安自己阐释说:“3D技术是让原著在大银幕上‘活过来’的唯一方法,如果没有3D技术,“少年派”最多只能完成60%,那就也没有拍摄的意义了。”这是李安为了最大程度、原汁原味将原著里的精彩场面和主题思想呈现给观众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好莱坞还有句箴言:“尽可能不要去碰小孩、水和动物戏。”而李安不仅将这个规则全部打破,还难上加难的用3D拍摄,其中耗费的心力和血汗不仅仅是用句 “李安为炫技而炫技”就能解释的。
其实3D拍摄模式对于李安来说,不过是其电影语言的新扩展而已,因为3D要求多一个维度,那么之前所有的常规拍摄模式统统地打破:摄像机位的摆设,镜头取景的范围,演员的走位、剪辑的时间线对齐,以前不是问题的,现在统统都是问题,这就是对于李安的考验。他不得不从技术的琐碎中重塑故事的属性和灵魂,这对年轻导演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何况已快60的李安,不然中国内地的《画皮2》和《太极》等伪3D电影何必因为“讨巧”将2D后期转成3D而挨骂,他们心悸其中的技术难度和资金投入,但李安何曾妥协过?《理智与情感》中对于历史服饰、社交礼仪、美术置景的考量;《卧虎藏龙》里为了做青冥剑的音效,挂着吊瓶睡在担架上,昼夜不休呆在机房指挥后期音效剪辑师,《色.戒》里为了再现上海大世界影城的繁景,不惜重造一条民国街,李安对影片品质的要求从来都没有放低过,这次也绝不例外。
对电影品质的要求换来甜美回报,首映时,影片呈现太平洋的海天一色,海底世界的美轮美奂,人与虎在救生艇里的斗智斗勇,少年Pi的家乡本地治理的胜景,所有参与首映的媒体对于影片呈现的惊人的视觉称赞不已,发出了“人们都说电影正在死去,但《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证明电影才刚刚开始”这样的赞美之词。李安不仅克服了技术难度,还将技术服务再次完美服务于主题内容,征服了观众。
李安关于名著改编的处理方式 对华语电影的部分启迪
原著中,Pi说:“我最讨厌我的绰号的地方就是无法整除的小数点。把每一件事情都做个妥当的了结,这是生命中的大事,唯有如此你才能松手,否则你就会永远都有该说却未说出口的话,你的心会充满懊悔。”,但生命中不是每一次都有机会做个完美的了结,就像π这个无理数一样除不尽。对于电影来说也是如此,没有一部电影是完美的,正是由于其不完美的体现,电影才充满争议,这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目前最大的争议在于影片结尾对原著的忠实,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最后薄薄的十几页让人彻底心碎,实在太难形容这种真相揭露后和前面淋漓尽致的阅读快感之间巨大的落差感了,加上许多影评抨击影片结尾宗教味太浓,而李安自己却认为:“原著的结尾才是我拍这部电影的本源,这种更本质更抽象的东西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看来,Pi的故事就像男孩的名字,是一个无理数,是一个无解的存在,而这种不可知也恰是故事本身最重要的价值所在。”那么结尾究竟是如何?请自行到电影院去感悟。
李安从自己编剧的“父亲三部曲”后的所有电影,全部来自改编名著,有《理智与情感》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玉娇龙》这样的长篇名著,也有《断背山》和《色.戒》这样的短篇名著,有《绿巨人》这样的超级英雄美国漫画,还有不是太为华人所知的名著,包括《与魔鬼同骑》改编自的《苦难人生》和《冰风暴》改编自的同名的小说。但有两个特点就是:李安不管原著呈现成影像有多大难度,他一定能呈现出来;另外一个特点:虽然加入李安自己的感悟,但又不会毁坏原著的本意,甚至可以这样说,只会加深原著要呈现的主题,比如《色.戒》和《卧虎藏龙》,《断臂山》,都公认超越了小说本身。
反观内地影坛这几年已公映的影片来说,主创方或觉得难度太高,不知如何下手改编原著;或创作者觉得自己能超越原作者,随意发挥,糟蹋原著;或根本漠视名著,找些不入流的编剧胡编乱造,不知这些人面对李安的谦逊和实力,是不是应该反省下自身对于文学和文化方面底蕴不足的问题?
【原文来自: 凤凰网】
(编辑:cine-h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