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著名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曾经讲过,“在全球流传的故事,必须满足观众两个需求:一是展示从未体验过的世界,二是在那个未知的世界,认出已知的自己。”李安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无疑讲了一个好故事,用他很擅长的含蓄内敛的方式,探讨宗教与信仰、生存与死亡、自然与精神、记忆与幻想等诸多命题。
从选择剧本和演员、拍摄到后期制作,导演李安都不遗余力地参与,他或许是想要一个跟以前完全不同的电影,于是对它精心设计,不管是叙述方式还是拍摄手法,亦或是电影传达的哲学。
电影前面将近 100 分钟的时间里,导演(当然也有原著作者和编剧的功劳)巧用隐喻,埋下了层层伏笔:丢了孩子爬上船的母猩猩和海底鱼群组成的妈妈的影子、凶恶爱挑衅的厨子和嗜杀的鬣狗、高喊着“斑马、斑马”的随喜佛教徒、跳舞的手势和岛上莲花一样的植物……他用极尽华丽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了一场少年的奇幻冒险。最后,在结尾处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再把选择抛给观众:你愿意选择残酷的事实,还是愿意跟随上帝?
当人与动物开始慢慢重叠,这部没有一个血腥镜头的电影瞬间变得残酷,然后观众才惊觉之前的镜头没有一个是多余的。《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用两个小时来铺垫,在最后十几分钟里颠覆你之前不断加深的印象和延伸出的想象甚至价值观,在展现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的同时,直接叩问到你内心深处的自我——这就是李安对电影进行全新“设计”后产生的作用,带着静谧又坚定的力量。
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电影的结局方式,“开放式结局”、“隐藏结局”、“不同地区上映版本的结尾不同”等等;也深知李安喜欢用隐喻或者双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哲学,但 Pi 的两个结局不分先后轻重缓急地到达你面前、与你坦诚相对时,一个是不可思议的梦幻,一个是不敢想象的残酷,要做出选择,你几乎已无力招架。
李安用语言上的双关(Thirsty)、相互呼应的细小情节(黑天口中的宇宙)、镜头上的暗示(卧倒人形一样的小岛)来完成了一个精彩故事的讲述,并提供了两个结局,细想下竟没有丝毫突兀之处,这样的表现方式,让《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迥异于之前的所有电影。
感谢李安在十一月末带来这样的好电影。不仅仅是视觉张力、心理刺激和对人性深处欲望的探寻,更在于导演为传达他内心哲学时对电影所做的一切设计。4 年、1.5 亿台币和 127 分钟,这样的努力和用心,让人心生敬佩。
相关阅读:“少年Pi”——用华丽演绎残酷人性与电影设计的又一种可能
《
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讲述,“少年Pi”相关创作赏》
《
“少年Pi”诞生记:一部电影,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