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热捧国内科技博客:不看重盈利为战略意义(上)

标签: expect | 发表时间:2013-01-22 23:24 | 作者:胡泳的BLOG
出处:http://huyong.blog.sohu.com/

http://tech.sina.com.cn/i/2013-01-14/06067974868.shtml

风投热捧国内科技博客:不看重盈利为战略意义

2013年01月14日 06:06   南方都市报

“36氪、虎嗅、雷锋,我平时都经常看。作为早期投资人,没有比这更方便地了解国内科技创业动向的方式了。”戈壁投资合伙人童玮亮毫不避讳地向南都记者表示,他正是时下不断涌现出来的多家科技博客网站的忠实读者。

  事实上,像童玮亮这样的读者在投资圈内并不少见。“早期投资是个挺苦逼的活儿。我们这些投资人天天起早贪黑地跑在外面看项目,一边还要快速学习吸收新的科技和行业知识,科技博客用最快的速度、简明扼要地向你传递行业最新的idea。”另一位早期投资人对南都记者说。

  或许正是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对于知识获取需求的改变,让科技博客这个早已在互联网上存在了十几年的元老级概念再度“逆袭上位”。从2010年至今,国内科技博客界已涌现出诸如36氪、雷锋网、虎嗅网、PingWest、钛媒体等多家新创网站,据南都记者了解,这几家科技博客网站均已获得天使轮或A轮融资,有的甚至已开始启动B轮融资计划。

  逆袭上位

  与移动互联网上众多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不同,“科技博客”是一个起码有着十几年历史的元老级概念。最初,作为众多博客类型中的一个分支,科技博客大多是由一些资深的互联网从业者,如Keso、白鸦等,凭自身兴趣驱动而撰写,赚名声的意味远远大过于实际以此来赚钱为生。

  此后几年间,虽然也曾陆续出现过一些专业的科技博客网站,试图通过组织专业团队采写科技内容,或是聚合知名博主的方式来分得一杯羹,但大多最终因为运营成本过高、盈利模式缺乏等原因而归于平静。

  直到2010年9月,美国老牌互联网门户公司AOL宣布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知名互联网科技博客TechCrunch,而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同时也向外界透露,早在AOL收购TechCrunch之前,后者已实现盈利,年利润约为1000万美元。此外,2012年美国另一家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年收入预计为1200万美元左右,盈亏已只在一线之间。或许正是在TechCrunch和BusinessInsider等海外科技博客商业模式的启发下,自2010年36氪成为国内第一个公司化运作的新兴科技博客之后,雷锋网、虎嗅网、PingWest、钛媒体等后来者也在2011年至2012年间迅速跟进。与以往科技博客网站的境遇所不同的是,这一拨科技博客创业公司受到了资本市场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内新媒体批评者胡泳看来,这一拨科技博客网站再度“逆袭”,主要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上大量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获取与这些新技术、新应用相关的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与胡泳的观点类似,2008年成立的科技博客爱范儿北京运营负责人黄龙中也认为,以科技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之新,不在于内容,也不在于用何种技术手段将内容呈现出来,而在于内容的传递渠道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

  正因如此,黄龙中才格外重视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爱范儿不仅是第一家进入微信媒体平台的科技媒体,也在去年年底率先推出了独立app。据黄龙中透露,爱范儿的团队成员甚至每天在微信上用爱范儿的官方账号人肉回复数百条读者反馈,才使得爱范儿在微信上的活跃度明显高出其他科技博客媒体。

  放水养鱼

  从本质上来说,科技博客有着媒体和互联网的双重属性。南都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决定一个科技博客最终是媒体化属性更重,还是互联网属性更强烈的关键,除了与其自身的商业模式相关之外,也与创始人自身的背景出身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暗合。

  以目前国内崛起最快的科技博客36氪为例。其创始人刘成城向南都记者坦言,36氪的创始团队颇为“屌丝”,多半是他在北邮读书时的同学。因此,从36氪创立之初起,这群理工科背景出身的年轻人的思路就更偏向互联网,而非媒体。

  “按照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思路,36氪的定位首先是只关注互联网创业,它的读者以互联网创业者(包括潜在想创业的人群)和投资人为主。因此,这个用户群体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只要去满足他们就是了。”刘成城向南都记者这样解释他的商业逻辑。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36氪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36氪这个媒体平台,用来满足创业者想要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以及他们自己的创业公司需要被报道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是36Kr+的在线融资服务平台,用来满足创业者想融资和投资人想了解更多新项目的需求。刘成城向南都记者透露,2013年他们还准备启动在线招聘服务平台的搭建计划,同时在创业和投资这一垂直领域挖掘更多的需求点。

  相比之下,更早于36氪而进入科技博客圈的爱范儿却有着更浓厚的“极客”味道。这与其创始团队最初完全受兴趣驱动创立爱范儿不无相关。

  尽管爱范儿目前已投入商业化运作,并在北京和广州两地设有专业团队,负责编辑、技术和线下活动等工作,并因为一直以硬件类报道见长,从而获得了不少来自硬件厂商的赞助收入。但黄龙中却向南都记者表示,爱范儿要走的是一条和36氪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他看来,在把握住不断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与习惯中,同时在内容上也需精耕细作,目前爱范儿一个“种树”的过程。

  不同于刘成城和黄龙中,钛媒体的创始人赵何娟则是科班出身的传统媒体人。在创业之前,她曾任职于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和财新网。2012年10月,她正式从传统媒体中“出逃”,创立钛媒体。

  赵何娟用华尔街日报旗下由沃尔特·莫斯伯格和卡拉·斯韦什两位著名的科技记者共同发起的科技博客AllThingsD来向南都记者解释她对钛媒体未来发展的构想。在赵何娟看来,科技博客正是在主流财经媒体继续细分化的趋势下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但与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相比,它又有着更强的专业性、连续性和更宽泛的报道范围。

  以AllThingsD为例,旗下主要有九位撰稿人,各自负责一块专业领域,如莫斯伯格以数码产品评测和个人技术专栏著称,而斯韦什则专注科技行业政策和重大新闻评论。但这并不意味着AllThingsD就只有这九个人,围绕着他们,还有一个专业团队负责将他们提供的内容分别以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此外,赵何娟还认为,也可以配备一定的采编团队,制作相对客观的第三方调查报道,与明星撰稿人的观点性文章相互呼应。“优质内容和创新的呈现方式仍是现阶段关注的重点。”

   造血 之困

  在这一拨科技博客潮来临之前,“博客经济”之所以难成气候的主要原因,即在于难以在盈利模式上找到出路。

  童玮亮向南都记者指出,在传统思路下,广告和用户付费是媒体最主要的两大盈利模式。而互联网广告的定价模式是以网站流量和有效点击数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标准。当互联网流量被几大主要的门户网站所把持,要靠内容来吸引用户的博客自然无法从广告上获得足够的价值变现。至于用户付费,尽管一直有人说“只要内容做得足够好,足够独特,自然会有人愿意为之埋单”,但在现实中,这更多只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因此,这一拨科技博客能再度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和热捧,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有诸如TechCrunch、BusinessInsider等海外科技博客在盈利模式上的创新尝试在先。而在国内,在盈利模式上走得最快的36氪于2011年8月上线了第一个版本的融资服务平台“36Tree”,并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摸索出一条“先由融资顾问对在线递交BP进行筛选,再挑出其中的优质项目与对口VC进行线下对接,对接不成功的项目再最终公布在36Tree的网站上以寻求更多风险投资人的关注”的服务模式。

  36氪的天使投资人王啸告诉南都记者,正是因为在科技博客的读者群中做了更细分的定位,才使得36氪在探索盈利模式方面更有针对性,也比其他科技博客走得更快。不过,童玮亮表示,即便是定位精准,类似36氪和AngelCrunch这样走增值服务盈利路线的科技博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同样会受到不小的挑战。

  “你首先得非常了解融资这回事,了解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需求,能够准确地提炼出每个项目的关键要点,最好还能概括出亮点所在。同时,就网站上公布的项目而言,还必须掌握好量与质的比例。门槛定得过高,会导致项目数量稀少,投资人就不会愿意经常上来看;而门槛定得过低,项目质量没有保障,也会影响投资人的浏览次数。”童玮亮解释道。

  不过,王啸和童玮亮也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大多数愿意投资科技博客的VC机构和产业投资机构,在更大程度上仍是看重其战略意义。

  “对VC机构来说,投资这类科技博客可能直接赚不到什么钱,但却能从中优先发掘出更多好的项目,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变相的增值过程。而对于传统媒体集团来说,投资或收购科技博客则在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新媒体事业的布局。”童玮亮表示。

  在眼下几家小有名气的科技博客中,由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李岷创办的虎嗅网即获得了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厂的投资。而刘成城也向南都记者表示,36氪曾经拒绝过某互联网门户巨头的收购邀约。对于被大公司收购,胡泳向南都记者提醒到,能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的科技博客,大多带有鲜明的极客特质,而被大公司收购却是一个走向大众化的过程。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能否处理得好是被收购后的科技博客能否继续成长的关键。

  目前,尽管几家科技博客的创始人都向南都记者表示,投资方并没有在盈利方面给出任何压力,但用赵何娟的话来说,这一次的尝试“既是在为自己找出路,也是在为整个行业找出路”。

   

相关 [风投 国内 科技] 推荐:

风投热捧国内科技博客:不看重盈利为战略意义(下)

- - 胡泳的BLOG
【 36 氪:我不是博客请叫我 “ 服务提供商 ” 】.   36氪创始人刘成城:“如果只做媒体,大多数科技博客最后都得死.   “赚不到钱,又无法快速规模化———如果只做媒体,估计最后都得死. ”尽管被普遍认为是这一拨科技博客中起步最早的代表之一,但36氪的创始人兼CEO刘成城却对科技博客的前景并不乐观.

风投热捧国内科技博客:不看重盈利为战略意义(上)

- - 胡泳的BLOG
风投热捧国内科技博客:不看重盈利为战略意义. 2013年01月14日 06:06   南方都市报. “36氪、虎嗅、雷锋,我平时都经常看. 作为早期投资人,没有比这更方便地了解国内科技创业动向的方式了. ”戈壁投资合伙人童玮亮毫不避讳地向南都记者表示,他正是时下不断涌现出来的多家科技博客网站的忠实读者.

十大最受关注的科技产品·国内篇

- - Digital Meme
这是我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写的2013年盘点,我在2013年底写完的,然后……在接近农历春节年底前发了出来. 选取标准是起码要在2013年是热门产品,而且有一定颠覆性. 虽然有标准,但仍然是非常个人化的「十大」.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十大」. 国内专家们谈论了好几年的所谓O2O(Online to Offline),直到嘀嘀打车出来(更早出来的是国外的Uber),我才觉得这个概念稍微有了一点点实用价值.

智慧城市“黑科技”:国内厂商泰瑞SmartEarth首发数字孪生战略

- - 雷锋网
在Gartner发布的2019年十大战略性技术趋势中,数字孪生技术(Digital Twin)被认为在未来5年将产生破坏性创新,并带来商业机遇. 只是由于比较早期,该技术依然停留在概念推广阶段. 一般而言,数字孪生是现实世界或系统的数字化表现,可为真实设备构造一个虚拟模型以降低维护难度与成本,可以说,万物皆可数字孪生,人、物、设备、城市部件、建筑等,在数字世界都有孪生体平行发展互相作用.

脑洞科技栈

- -
推荐阅读时间:10min~12min. 主题:如何使用Bandit算法解决EE问题. 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你在网上购买了手机,淘宝之后会不断给你推送关于手机相关的商品;如果你看了关于NBA詹姆斯的相关新闻,今日头条之后会不断给你推送詹姆斯的新闻. 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的世界里只有手机和詹姆斯,天呐,世界越来越小,视野越来越窄怎么办.

没上线就获4100万美元风投 Color酷在哪儿?

- Jim - 每日鲜果精选
   错过新新事物的恐惧让硅谷风投砸了史上最多A轮投资,即便标的是一款体验差劲的产品. 别提上线,创业公司Color的创始人连PPT都没展示就获得这笔比Twitter、Foursquare甚至Facebook同期还要多的融资.   第一次登陆Color时,你被告知先输入一个ID,然后照一张照片,然后剩下的你自己去摸索.

浪潮之巅摘录:风投的起源

- yankee - cnBeta.COM
哲学家黑格尔讲:“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这句话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成为最有进步意义的话. 任何事情都有它发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当然如果这个理由不成立了,它终究就会消亡.

福布斯:风投今年偏爱软件行业

- - 博客园_新闻
4 月 20 日,据外国媒体报道,《福布斯》网站今天刊登了署名为路易斯·科洛姆巴士(Louis Columbus)的文章. 路易斯在文章中指出,美国软件行业成为 2014 年风投资本投资最多的行业. 美国风投资本研究机构 PricewaterhouseCoopers 和美国国家风投资本协会(NVCA)最新公布的研究报告表明,2014 年第一季度,各大风投资本(VC)公司在软件行业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 40 亿美元,大约是在生物科技领域投资额的四倍.

美国资深风投:投资人是这样做决策的

- - 谈资网 创业 天使投资 vc 创业诊断 融资
Maveron是一家美国风投公司,总部位于西雅图和旧金山,由星巴克(Starbucks)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和投资银行家丹•拉维坦于1998年创建. 这家公司专门从事消费者业务,因为成功地投资了多家市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而闻名,其中包括eBay、凯佩拉大学(Capella University)、团购网站Groupon和母婴用品团购网站Zulily.

美国科技圈图谱

- zjk - 36氪
编者按:本文来自JohnTian的投稿,JohnTian曾经投过亚马逊是如何拯救Kindle的,点击这里关注他的新浪微博. 为什么全球的科技新闻、互联网新闻、创业新闻都被美国所占据. 为什么美国的互联网创业行业总吸引所有人的眼球. 为什么….?看了这张美国科技圈图谱,我想你应该有所眉目. 微软、亚马逊、迪斯尼、苹果、Facebook、Google、AOL、Twitter、E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