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字化!小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大数据

标签: 分析视角 | 发表时间:2013-03-04 13:13 | 作者:admin
出处:http://www.datakong.cn

工具类厂商蓄意炒作大数据,以达到售卖 产品的目的,但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人对大数据这一概念云里雾里。实际上,大数据就发生在你我身边,虽然你看不到它,但它却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现阶段,和大数据相关的企业有三种。一种是工具类公司,他们宣传得最卖力,并且把大数据吹出了泡沫,原因是它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卖给企业;一种是依托于大数据从事咨询服务类的企业;还有一种就是实实在拥有大数据的公司,它们和我们休戚相关,也就是下面的小故事所要阐述的内容。

第一个故事,百货公司知道女孩怀孕

美国的Target百货公司上线了一套客户分析工具,可以对顾客的购买记录进行分析,并向顾客进行产品推荐。一次,他们根据一个女孩在Target连锁店中的购物记录,推断出这一女孩怀孕,然后开始通过购物手册的形式向女孩推荐一系列孕妇产品。这一作法让女孩的家长勃然大怒,事实真相是女孩隐瞒了怀孕消息。

点评:看似杂乱无章的购买清单,经过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和不符合常规的数据,往往能够得出一些真实的结论。这就是大数据的应用。

第二个故事,搜狗热词里的商机

王建锋是某综合类网站的编辑,基于访问量的考核是这个编辑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但在每年的评比中,他都号称是PV王。原来他的秘密就是只做热点新闻。王建锋养成了看百度搜索风云榜和搜狗热搜榜的习惯,所以,他会优先挑选热情榜上的新闻事件来编辑整理,关注的人自然多。

点评:搜狗拥有输入法,搜索引擎,那些在输入法和搜索引擎上反复出现的热词,就是搜狗热搜榜的来源。 通过对海量词汇的对比,找出哪些是网民关注的。这就是大数据的应用。

第三个故事,阿里云知道谁需要贷款

这是阿里人讲述的一个故事。每天,海量的交易和数据在阿里的平台上跑着,阿里通过对商户最近100天的数据分析,就能知道哪些商户可能存在资金问题,此时的阿里贷款平台就有可能出马,同潜在的贷款对象进行沟通。

点评: 通常来说,数据比文字更真实,更能反映一个公司的正常运营情况。通过海量的分析得出企业的经营情况,这就是大数据的应用。

第四个故事,中移动挽留流失客户

iPhone进入中国后,铁杆的移动用户王永铭加入了联通合约机大军。由于合约机承担了大量通话内容,王永铭将全球通换成了动感地带。三个月之后,王永铭接到了中国移动的10086电话,向他介绍中移动的优惠资费活动。一位移动的工作人员称,运营商会保管用户数据,如果话费锐减,基本上就是流失先兆。

点评: 给数亿用户建立一个数据库,通过跟踪用户的话费消耗情况,运营商就能知道哪些用户在流失。这就是大数据的应用。

第五个故事:工薪阶层如何省小钱

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的肖伟,是个不折不扣的网购专家。区别于菜市场的费力砍价,肖伟的作法简单多了,登陆各种比价网站,然后选择最便宜的正规店下单。

点评: 比价网站通过海量的产品信息抓取,比如抓京东、天猫、易购的数据,然后将 价格由低到高进行排列,这也是大数据的应用。

第六个故事:公关公司的舆情监督

这是一个离职公关人的故事。她参与和间接参与了很多危机公关事件,比如雷士照明的创始人股东之争,比如罗永浩砸西门子 冰箱事件。她说,她每天的事情都是上网搜索事件的热度,然后决定下一步的动作。

点评:实际上你的每一下搜索,都是基于海量数据进行的,这实际上也是大数据的一种应用。

第七个故事:商用社交开始决定百事可乐的营销计划

这年头,广告主越来越精,他们希望花的每一分钱都有所回报。面对五花八门的营销活动,到底哪一种才是最合适的呢?百事可乐的作法很简单,它们购买了社交信息优化推广公司SocialFlow的服务,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知道何种营销活动的传播效果更好。

点评: 广告主越来越喜欢为类似Social Flow的服务付费,基于海量数据分析然后得出结论的企业营销行为,也是大数据应用。

第8个故事:每天,我们借助大数据完成 微信上的互动

田宇是一个85后小姑娘,每天她用微信来记录心情,并且和网友分享图片,此外还有各种语音聊天。全国有数亿像田宇一样的人在使用微信,每天都有大数据在微信这个平台上跑着。

点评:可能你不知道,但你每天都在使用和大数据相关的工具。

第九个故事:大数据解救了每一个“地理白痴”

李小茗是个“地理白痴”,所以他 下载了一个高德地图。没有安装导航的原因,是因为这一产品付费,且占据了超过 3G内存。只要花一点流量,李小茗就能在地图上查看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周围的建筑。

点评:虽然李小茗不知道什么是大数据,但每个在他地图屏幕上跳出来的坐标,实际上都是由大数据堆成的。

原文地址: http://server.zol.com.cn/357/3572501.html

您可能也喜欢:

数据挖掘的重要性——从林彪的一个小故事谈起

解读数据?解读“人”!

“大数据”时代,什么是数据分析做不了的?

从统计学意义上看数据

如何让数据说话!(网站实例分析)
无觅

相关 [生活 数字化 故事] 推荐:

生活数字化!小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大数据

- - 互联网分析
工具类厂商蓄意炒作大数据,以达到售卖 产品的目的,但导致的结果是很多人对大数据这一概念云里雾里. 实际上,大数据就发生在你我身边,虽然你看不到它,但它却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现阶段,和大数据相关的企业有三种. 一种是工具类公司,他们宣传得最卖力,并且把大数据吹出了泡沫,原因是它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卖给企业;一种是依托于大数据从事咨询服务类的企业;还有一种就是实实在拥有大数据的公司,它们和我们休戚相关,也就是下面的小故事所要阐述的内容.

数字化时代的云端生活

- wzyboy - wzyboy's blog
生活中的元素正在被逐渐地数字化. 宏观上讲,数码照片逐渐取代了胶片,数码单反也在逐渐侵蚀原本是胶片机一统天下的影楼市场;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纸质书信. 微观上讲,电话已经完成了从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变,电视信号正在从模拟信号过渡到数字信号. 数字化的东西就可以通过网络传输,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的概念逐渐突显.

[一颗牙齿的生活故事]一、 从牙胚开始

- Lionheart - 科学松鼠会
故事从这次伟大的胜利开始,一只蝌蚪,它跑得比另外的几亿童鞋快,它赢了,而其他的全挂了. 蝌蚪童鞋幸福的捐躯了,卵子童鞋幸福的开始分裂了,一边分还一边跑....从输卵管向着子宫一路狂奔. 36小时候后她变成了两个,72小时候以后她变成了16个,第四天她变成了....48个细胞的胚泡. 2天后,她终于着陆了,开始更给力的分裂~.

[一颗牙齿的生活故事]二、战斗吧!牙体组织兵团!

- 小趴 八足趴 八足 ramener - 科学松鼠会
前篇见 《[一颗牙齿的生活故事]一、 从牙胚开始》. 本系列见 《一颗牙齿的生活故事》.

数字化镜子

- Kidwind - 创意酷
  你想早上起来在刷牙的时候就能了解到当日的天气、当日的股市行情甚至个人的健康信息吗. 名为Cybertecture Mirror的镜子就要可以做到. 这可不是一个感念的家伙,它的售价约$7700,一面数字化镜子,早上起来当我们走进浴室就就可以打开当日的新闻资讯,查看微博. 它通过无线连接方式于电脑相连接,还外带有一块遥控器,使用它还可以得到我们的体重、健康指数,以及关于健康的一些其他指数.

Linux Journal 全面数字化

- de-ming - LinuxTOY
Linux 业界知名的杂志 Linux Journal 宣布全面步入数字化,提供在线阅读、离线 PDF、Android App、iOS App、EPUB、以及 Kindle 版本. 新的数字版本将支持全文搜索、交互式操作以及文章打印. 主编在说明中表示全面的数字化将:. 避免由于跨区域运输带来的价格上涨和延时.

生活与生活

- yeqiu - Reborn
今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UCLA学生因无聊参加利比亚反对军》(Bored UCLA Student Libyan Rebels). 看了一下他的Facebook,这位叫做Chris Jeon的学生,大概是个来自韩国的留学生. 之前没有任何军事经验;参加利比亚反对军的理由非常简单:放暑假了,并且这是唯一一个真正的革命.

数字化版权,接受或反抗

- Prisca - demo@virushuo
注:这篇文章是为南方周末而写,发表在2011年3月30日南方周末,分别为:数字化版权:反抗什么,接受什么和"Google Books侵权"到底怎么回事两篇,内容略有补充和修改. 我在这里贴的是原始版本,更原生态一点. 去年,我决定从北京搬家到上海. 临行之前把在北京八年积攒的书半卖半送给了朋友,暗自发誓再不买纸书.

社会科学的全面数字化

- Elly66 - 学而时嘻之
本文谈谈现代人,或者说现代的西方学者,是怎么研究社会科学的. 在我国,常常是很多人因为感到数学不好学而去学社会科学,比如说去学法律. 这样自然选择的 结果是产生了一大批像李银河这样感情充沛而不切实际的所谓学者. 然而现在最领先的西方学者已经抛弃了过去那一套抱着悲天悯人的心态空谈理论的研究方法. 如 果你去读他们的论文,你会发现其中到处都是图表和数学公式;如果你去观察他们的工作,你会发现他们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编程.

报业的一条数字化之路

- Frank - It Talks--上海魏武挥的博客
关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腾讯合资创办的大粤网似乎吸引了一些传媒人的目光,有几拨记者来和我探讨这个事件,我大致上认为是可以谨慎乐观的. 其实报业很早就踏入了互联网,到95年年底,中国就有7-8家报刊尝试上网,97年人民日报便发布网络版. 但在随后的十数年中,报业基本上在互联网上鲜有建树,即便是联合起来的北京千龙模式和上海东方模式,并不成功——这从它们各自在alexa不过数千排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