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Reade关闭的思考

标签: Geek reader rss 展望 | 发表时间:2013-03-30 22:48 | 作者:猫叔
出处:http://blog.cafeneko.info

0 前言

 

关于google reader所引起的口诛笔伐已经看的足够多了,所以这里我并不想再去谈Google的这个决定正确与否。

我想说的是关于”后GR时代”的一些思考。

1 GR真的是完美的吗

 

关于GR的好我已经听的太多,曾几何时我也是重度的GR脑残粉。

但是早在GR宣布准备关闭时,我一边看着GR里面永远也不会清空的条目,我就在想,我真的还是GR的脑残粉吗?

是的,我要说的就是GR带来的信息过载。无需多言,大家都懂的。随着订阅的增多,和一些媒体性质的订阅,造成每天有大量的未读条目,这是强迫症们永远的痛。

但是为什么我们要订阅这么多的feed?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个人的结论是,从GR取消了分享和评论的时候开始的。

曾经最富特色的分享和评论功能给我们带来了大量优质的条目,这一点颇有SNS产品的味道,我不需要自己去订阅大量的feed大海捞针,只要我follow的朋友能推荐足够好的文章,我就不愁看不到最新最热门的文章。从这点上来说,GR并不仅仅只是一个RSS reader,它同时还有社会化推荐文章的机制。

– 而Google把这个它有史以来最成功的SNS产品杀死了,在我看来,这比把GR关闭产生的后果要严重的多。

不夸张的说,对我来说,从这个功能取消以后,GR就已经死了。

没有了分享渠道,我只能通过增加feed的订阅来增加”好文”的覆盖面,就我而言,从那时开始我的GR未读就从来没有清零过。

但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的话,如果我们把GR share当作一个产品的话,那么,有价值的是GR share,而并非GR。GR只是一个RSS reader,跟其他常见的阅读器在功能上并无明显区别,无非是一个可以保存cache的在线版而已。

在这里我想对某些GR死忠说,GR保留消失blog的文章不是什么火星科技,那是任何一个RSS reader都应该有的功能,只要你每天都去更新,离线的本地阅读器一样可以有这功能。

所以我说,自GR share死后,GR就已经不是什么碉堡的产品了。

 

2 后GR时代

 

我已经在推上表明过我的看法,GR的死掉是一个契机,RSS reader需要进化了。GR造就了rss reader的辉煌,但也造成了它停滞不前。

在GR死去以后,陆续有些新的老的产品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feedly, newsblur,flipboard等。

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它们大多只是在界面,交互和聚合的方式上改变了,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旧时代reader的问题 — 信息过载。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reader都不再显示未读数目,便不会有强迫症了不是吗?

不对。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就像在程序不知道为何抛出了一个空指针异常时只是加了个if (p != NULL)而已,这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在于之前说到过的,为何要订阅这么多读不完的条目?明知道读不完还去订阅,即使不会显示未读数,这样不是很奇怪吗? 这样和明知道看不完却买了一堆书然后收到个破箱子里眼不见为净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订阅我必须要订阅的,其他的呢,由reader来推给我。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

旧时代的reader

  • 精准订阅: 因为我需要知道rss的地址,至少是网站的地址才能订阅,所以订阅的内容肯定是我想看的
  • 地毯轰炸式订阅: 因为某个领域有非常多的好站点,于是一股脑全部订阅下来,即使其中只有10%是我想要看的。正是这种地毯轰炸式订阅,造成了信息过载
  • 技术门槛低: 说白了就是把rss的内容抓回来渲染到浏览器或者本地客户端上而已,现在几乎任何一门语言都会内建rss包来实现一个阳春版的reader
  • 无法处理失效/停更的rss: 对于这类rss,只能靠用户定期自己清理,GR在这方面做的不错,给出了统计数据方便用户了解订阅的活跃度。

我心目中理想的reader

  • 频道订阅:或者叫做领域订阅,是针对一个话题/主题/关键字的订阅,而不是针对具体网站的订阅, reader根据我的订阅将相关的条目推送给我,读多读少根据我自己的时间而定。
  • ranking: 这是对上一条的补充,因为如果是对一组rss的抓取,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质量无法保证,那么排序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举例来说,在我刷新一个叫Javascript的频道时,最新抓到的一条条目是某个js博客的博主养了一只猫,起名叫javascript.这样蛋疼的条目我当然不希望出现在第一位,那么就需要一个ranking系统来保证最有价值的条目在最前面。价值这种东西因人而异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就普遍而言,最多人看最多人赞的文章就应该算是好文。聪明的你应该已经猜到我说的是人肉推荐系统,就是Digg/Reddit/StumbleUpon/Hacker News这种网站根据用户点赞来vote up文章的排名。最简单的模型就是根据用户分享条目,评论条目已至于好评/差评根据不同动作的加权点数对文章评分来影响排名。
  • sharing: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站点,那么肯定有人会问,对于某个领域的订阅,你怎么保证站点里该领域的rss你都有涵盖? 当然不可能,所以需要一个sharing机制,使得用户可以直接把文章分享到reader里面,如果reader里并没有此rss,那么reader就会默认添加此rss
  • 探索模式: 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没有人评分过,或者说没有对其中文章进行过任何交互动作的站点内的文章如何保证ranking的公正?当然不可能说没有过交互就一定是烂站,很可能是一个极有价值但尚未被reader的用户们发现的好站,所以对于这种站点不能一棍子敲死,reader需要去进行”探索”,比如说查阅站点的PR指数,看抓取的文章中是否有指向此站点的链接等。
  • 精准订阅: 精确订阅具体站点的rss功能还是不能少的,比如说朋友的blog啊,特别小众的但是我感兴趣的站点等
  • 自动清理: 自动清理失效的rss

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只是我拍大腿想出来的东西,看起来就是一个过度设计的东西也说不定。总结来说的话,理想的新时代的reader要具备以下特征:

  • 我告诉reader我感兴趣的话题,reader来把这类话题中最有价值的筛选出来推送给我
  • reader不已表面数据来判断文章的价值(rank),比如点击数,关键字匹配度等,完全以用户的评价为主
  • reader需要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来扩展内建的rss池并自动清理失效,废弃的rss甚至是差评过多的rss

世界变化太快,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去阅读每一条”看起来有价值”的文章,所以这里就要靠reader来告诉我应该读什么好。说起来,这也是一种从pull到push的转变,以前是用户主动订阅rss –pull,现在应该变成reader主动把文章推给我看了 — push.

 

3 展望

 

如果你说现在有任何满足你这样的reader吗?我的答案是没有。

但是有两个项目我会比较留意。

一个是店长 @bitinn2d.am项目,虽然我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怎样,不过从目前的产品来看,它是没有添加订阅的地方的,所以是完全由站点来把新闻推给我看。而且站点也比较贴心的根据用户选择的阅读时间长度筛选出不同热度/数量的文章供阅读。目前的问题在于尚不能自己添加订阅,只能看内建的订阅的文章。还有就是其界面被批评为太多花哨,过度设计。个人的意见是普遍而言现在还是以简洁的主题为主比较好,太花哨容易阅读疲劳。而且如果用户不喜欢太简洁的界面的话,可以通过userscript, stylish来自己修改界面,甚至可以考虑把这些整合到站点中作为可选的theme. 不过站点目前还没有开发完成,完成后我们在重新看看。

另一个则是 digg说它准备要做reader  对于我上面提到的部分,基于用户的ranking机制可是digg的看家本领,所以我对这个项目比较感兴趣。只不过digg也是个坑爹的家伙,正是它自己瞎折腾把当年红火的digg站搞的现在这样半死不活被reddit超越的。

拭目以待吧。

我相信GR的终结标志着老的rss封建时代的终结。终将有一群早已经把怒槽憋爆了的geek会出来抛出一堆引爆革命的产品的。

 

4 我在干什么

 

我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以为我要开坑做reader了。其实不是。与其说不是不如说我不会做,我自己理想中的reader的技术难度和旧时代reader的难度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最起码其中会涉及到大量数据的分词处理,推荐的核心算法,爬虫机制,甚至是一点人工智能方面的东西。这已经超越了我自己能处理的范畴。

不过我也不是干等着有人作出一个产品,大家也知道我自己架了个 Hacker News的ACG版。其实ACG就是个噱头,因为这个圈子能讨论的东西会比较多,至于大家往上面po什么我都不介意。不过技术方面的话题我还是推荐冯大辉的 Startup News  和原版的 Hacker News 

架这个站一开始只是跟风学着架一个玩玩。但后来想到其实是可以通过HN来找到一些推荐算法的思路的。不夸张的说,HN可以说就是GR被砍掉的sharing和评论部分,加上牛逼的ranking机制。

总之就我个人而言,这只是个愿景,以后的计划尚未定下来。如果真的很长时间都找不到替代品那么自己开坑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千万不要报期待。

–EOF–

这里可能还有一些你感兴趣的文章...


© 猫星石 ~CafeNeko , 作者 : 猫叔 , 2013. | 永久链接 | 没有评论
分类: Geek
标签: , ,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站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相关 [google reade 思考] 推荐:

Google Reade关闭的思考

- - 猫星石 ~CafeNeko
关于google reader所引起的口诛笔伐已经看的足够多了,所以这里我并不想再去谈Google的这个决定正确与否. 我想说的是关于”后GR时代”的一些思考. 关于GR的好我已经听的太多,曾几何时我也是重度的GR脑残粉. 但是早在GR宣布准备关闭时,我一边看着GR里面永远也不会清空的条目,我就在想,我真的还是GR的脑残粉吗.

Google+ 的圈子:信息处理方式的再思考

- 青椒 - 互联网的那点事
相信许多朋友已经开始玩 Google+ 了,初看上去,Google+ 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甚至很像 Facebook. 我们来看看 Google+ 的一个重要概念:圈子. Google+ 的圈子是什么. 当你将某个人加到圈子之后,你将接受他公开发布的信息和在本圈子发布的信息(他在其它圈子发布的信息你是接受不道的,比如他在自己的“家人”圈子发了一些图片,你是看不到的),同时,你公开发布的信息和在圈子里发表的信息,圈子的所有人都有能够接受到,前提是他们将你也归入了圈子.

Google的清扫和收购带来的思考

- SotongDJ - 36氪
自从4月4号Larry Page取代Eric Schmidt成为Google新的CEO以来,Google就不断发生着变化,不但有大清扫,也有惊天收购. 从关闭Google实验室,到清扫Google Desktop、Fast Flip、Google Web Security、Notebook等服务,再到AdMob 停止为移动网页提供广告,不断的有服务和产品被放弃.

终极思考

- wei - 牛博国际
我的海淀剧院演讲门票放出后,八小时卖了四百多张,同事们说,日. 我淡淡地说,别这样,也许正是因为便宜才这么好卖嘛. 一转身我马上就打电话给老婆,操. 早知道就他妈把票价定高一点啦,真倒霉......干. 很大程度上,这可以解释两件事:1.为什么已婚事业男性的健康状况会相对好一些. 2.为什么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和认可的事业男性在老婆的眼里都是傻逼.

谷奥: Google = Google+

- 吞佛 - 谷奥聚合——谷奥主站+谷安 aggregator
在上周举办的Google Zeitgeist 2011大会上,John Battelle问Larry Page:在Google大部分的历史里,人们会想到搜索,那么Google品牌=搜索. 但在随后Google的发展史里,Google品牌会等于什么. Larry Page并未直面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没有从市场角度来回答.

Google宣布Google CDN

- way - Solidot
Google宣布了最新的帮助加快互联网速度的工具Page Speed Service,加快静态网页的载入速度,不支持动态网页. 在开发者注册该服务之后,可将网站的DNS入口记录指向Google,然后Page Speed Service从服务器上抓取内容,采用最佳的Web性能方案重写网页,通过Google在全球部署的服务器将内容展示给终端用户,加快网页载入速度.

动车追尾的思考

- David Ruan - 扬韬
1、两列运行的动车追尾,绝对属于重特大责任事故. 雷电导致前车失灵,已经是责任事故了. 前车失灵,信号没有外发,又是责任事故. 调度体系没有发觉列车失灵,也是责任事故. 后车没有察知前车失灵,还是责任事故. 最后,后车发现问题,紧急制动系统有没有用也值得怀疑,因为后车司机据说是人工制动并殉职于岗位的.

重新思考电子书

- Alex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Hart,“古登堡计划”发起人,2011 年 9 月 6 日去世,享年 64 岁. 从 1971 年 Hart 制作第一本电子书,启动“古登堡计划”开始到 2011 年,Kindle、Nook 流行,正好经过 40 年. 如今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变得越来越流行,在北京的地铁上,你会经常看见低头拿着 Kindle、Nook、iPad、汉王的人们.

《系统思考》读后感

- 章明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经别人推荐(都忘了是谁推荐的了~),买了这本《系统思考》,看完前几章,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全书的精华也都在前面几章,后面都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 为什么必须从整体研究系统. 将系统分块通畅破坏了你所试图研究的系统. 如果你破坏了系统内的连接,你就破坏了系统本身. 更奇妙的是,很多系统表现出他们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具备的特征.

Memcache架构新思考

- - ITeye博客
2011年初Marc Kwiatkowski通过Memecache@Facebook介绍了Facebook的Memcache架构,现在重新审视这个架构,仍有很多方面在业界保持先进性. 作为weibo内部数据处理量最大,对数据延迟最敏感的部门,基于本厂2年多来对mc的使用心得,我在本文总结对MC架构的一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