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2早读课: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标签: 交互体验 产品设计 用户研究 | 发表时间:2013-05-12 07:15 | 作者:admin
出处:http://reynold.cn

推荐理由:作者@可风f 。 最近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开始随大潮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从传统的web或者桌面端设计开始学习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在很多人眼里,设计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互联网产品的区别无非就是载体从电脑变成了手机,是否真的如此?

yidonghulian

 

在很多人眼里,设计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互联网产品的区别无非就是载体从电脑变成了手机,所以只要熟悉一下各个手机中不同的规范和特性就算是完成了过渡,学习了下ios human guideline,了解了一下拟物化设计和扁平化设计,就以为是了解了移动互联网的设计方法。其实这种思想完全是只看到表现而没看到本质的错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区别不光是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变化,而应该从整个物理环境的变化来重新全面的认识。那么我们分析一下,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和传统互联网产品有什么区别呢?

 

一,使用场景的复杂

用户在使用桌面客户端或者访问web页面的时候,多半是坐在电脑前,固定的盯着屏幕和使用键鼠操作,这个时候对于用户来说,使用场景是简单而固定的。但是在使用手机的时候,用户可能在地铁中,在公交上,在电梯中,无聊等待时或者边走路边用。如此复杂的场景,需要产品的设计者考虑的要素也自然非常的复杂。

比如在公交车上拥挤和摇晃时,用户如果才能顺畅的单手操作?比如在地铁或者电梯的信号不好的情况下,是否要考虑各种网络情况带来的问题?比如用户在无聊等待玩游戏,或者在床上睡前时,又变成了深入沉浸的体验?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情况在设计时是否都有考虑清楚?

 

二,使用时间碎片化

用户在使用电脑时,大部分时间还是固定的,无非可能因为工作和同事沟通一下,或者起身上个厕所,一般都有10-20分钟完整的时间片在操作电脑。但是移动端就不一样了,用户既然在移动,使用手机时要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情况,随时可能中断现在的操作,锁屏,再继续刚才的操作。所以用户使用移动产品的时间不是连成片的,而是一段一段的,有的时候中断回再回来,有的时候中断就不会回来了。

 

三,屏幕尺寸的缩小

用户使用电脑产品的屏幕尺寸是可以很大的,小则13寸大到27寸,这样使得桌面产品和web产品有充足的区域展现信息,整个界面利用率就可以很高。我们在做交互设计的时候会有一种方法,如果一个次要信息的出现不会影响大部分用户的时候,那么这个次要信息是可以放在界面上的,这就是为什么网站可以加入很多广告banner的原因,因为只要保持到一个度不影响正常的使用就不会破坏整体的用户体验。但是在移动端,这个度是非常的小的,因为屏幕尺寸的限制,本身需要你展现的必要信息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抉择,次要的信息再一出来肯定破坏体验。将前2条结合你会发现,用户在使用移动产品是需要非常追求效率的,所以移动端产品的设计难道会大大增加。

 

四,无法多任务的处理信息

用户在使用桌面产品时,是更加容易的进行多任务操作和处理的,比如我正在浏览web查资料,又正在进行文档的整理,还可能开着QQ和朋友聊天。因为大屏幕的关系和系统机制让用户能够高效的同时处理多个信息,当然,还得益于固定的使用场景和完整的时间片。但是因为前面也提到的问题,移动端的产品往往是沉浸式的,用户在同一时期只可能使用一个应用,完成一个流程,然后结束,再去开启另一个应用和另一个流程,所以大部分移动产品设计时往往讲求遵循的是单一的任务流,期间结束和跳转的设计非常的少。

 

五,平台的设计规范和特性

最后才是各自的平台规范和标准,比如什么ios human guideline或者WindowsPhone的metro理念,纵观知乎和各大网站,很多人每天关注的都是这些比如拟物化设计和扁平化设计的风格,返回按钮的逻辑或者隐藏title之类的方法论细节。的确你了解这些信息是可以快速方便的设计出一个可用的移动产品的,但是如果没有了解之前所说的几条移动产品和传统互联网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区别,你可能永远也无法参透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的规律和本质。

Via: 作者博客 作者原创并投稿早读课,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20130221早读课:移动用户体验的十二个要素

如果看到这段文字,证明您已经看完这篇文章了,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不赞同,我们期待您的留言评论,并诚挚邀请您加入“互联网er早读课”QQ群,一同交流每天文章的心得并结识同行。官方2群:74447564,加群密码“职业信息+城市+姓名”,否则不予通过,入群后请修改群名片。注:官方QQ群非水群,喜欢闲聊的童鞋请勿加入。再次感谢您对早读课网站的支持。

我们猜您可能也喜欢:

20130505早读课: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在哪里?

20121113早读课:互联网产品,到底为谁而设计

20121026早读课:菲茨定律与互联网产品设计

20121220早读课:移动平台的产品设计世界

20130222早读课:移动产品的典型设计思路
无觅

相关 [移动 互联网 产品设计] 推荐:

20130512早读课: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 - 互联网er的早读课,专注产品、用研、交互
推荐理由:作者@可风f. 最近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开始随大潮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从传统的web或者桌面端设计开始学习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 在很多人眼里,设计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互联网产品的区别无非就是载体从电脑变成了手机,是否真的如此. 在很多人眼里,设计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互联网产品的区别无非就是载体从电脑变成了手机,所以只要熟悉一下各个手机中不同的规范和特性就算是完成了过渡,学习了下ios human guideline,了解了一下拟物化设计和扁平化设计,就以为是了解了移动互联网的设计方法.

如果香奈儿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师

- 章明 - 36氪
同时尚产业一样,互联网只有为数不多的创新者和众多的模仿者. 并不是说创新者创造出新功能而模仿者模仿复制他们,因为一切都是再混合(或者古人说的“无一字无来处”). 在时尚界,区分这两个群依据的是品味层次的差异. 创新者设计的产品优雅而值得玩味,而模仿者的产品执行都很糟糕 – 混搭不佳以至毫无特色. 在时尚界,有一个传奇式的创新者拥有无法比拟的好品味.

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

- crystal - 互联网的那点事
移动产品设计最大的差异点在于用户使用场景的变化,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交互方式巨大的变化,从而也使得信息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再加上硬件设备的差异,最终使得2者千差万别了. 所以,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应该首先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同时考虑用户的硬件设备差异,综合以上2点去帮助用户完成某个任务. 按照我的理解,场景、任务、用户可以称之为设计的三要素,每一个设计实际上都是试图去帮助用户在某个场景下完成某个任务的.

移动产品设计新思路

- - 互联网的那点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移动产品的设计也有了更多的变化. 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使用的场景也更加复杂. 也因此移动产品就有了更多设计的新思路. 当然,手机的玩法虽然不再被局限在有限的领域,但是对于那些更喜欢用手机拍核桃、钉钉子以及起瓶盖的各位童鞋,还是看看本次由朱坤 @kentzhu 分享的移动产品设计真正的新思路.

移动平台上的产品设计

- - 雷锋网
【编者按】本文由 @淘宝UED 团队所撰. 随着智能手机的产生,人们对它们的使用时间与粘性迅速加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猛,越来越多的PC端产品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转移到方寸之间的屏幕之上时,有如潮水般汹涌. 我们需要的就是适应在移动平台设计一个好的APP,以此获得自己的席位. 当下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从单纯的以实现单一功能为主,到平台的转移,再到各个APP之间的产业链的形成,还有广告植入的各种运营手段产生各种盈利.

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 可可 - It Talks-魏武挥的blog
从名词上看,移动互联网似乎就是互联网加上一个移动. 但移动互联网远不是“移动的互联网”那么简单. 它的本质——网络部分,就和互联网大不相同;而它的表现——移动部分,也正因为移动,造就了很多和互联网相当不一样的商业机会. 而更重要也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的是,它可能会改变整整一代人的信息处理习惯. 从网络部分而言,我们都知道,理论上互联网是没有拥有者的.

Google在移动互联网

- alex zhao - 白鸦,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知乎上有个问题:在移动互联网竞争中,Google 最有利且可实现的位置在哪里. Google手里其实有三柄利剑:. Android,这个是后面两点的基础,不是说没有OS后面两个就跑不起来,而是说了这个后面两个以及更多的Google应用才有更舒适的土壤. Android,已经很像PC时代的windows了.

初识移动互联网

- 丁丁 - 月光博客
  正如个人电脑PC机在90年代初给市场和用户带来巨变一样,以几何级速度增长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也正上演着巨头之争. 吴军在《浪潮之巅》里面对pc互联网的几大之争大概描述如下:. 操作系统:微软的windows和苹果的麦金托什(Macintosh),微软胜出,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从此以windows为主流.

移动产品设计之硬件能力

- mornlee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如果你想猎杀一只虎你得首先搞清楚了虎的习性与弱点,不然就好比是绣花枕头的屠龙术.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做好移动产品的设计,你得首先搞清楚移动设备的基本属性. 知道移动设备有哪些能力才能驾驭这些能力并创造出优雅的体验. 在移动设备里,常见可以被利用的硬件包括:话筒、GPS、距离感应器、环境光感应器、影像传感器、磁阻传感器、重力感应器、方向感应器、加速感应器、三轴陀螺仪、RFID、NFC、裸眼3D、温度计、震动感应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