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传播的8½定律(下)
在 谣言传播的8½定律(上)中,我们了解了谣言传播的前4个定律,现在再来看看后4½个定律吧。
5:谣言也要“当季当令”。
每年夏季,总会流传一些海鲜或者啤酒的谣言。像这个,“吃一口鱿鱼相当于吃40口肥肉。”好吧,虽然海鲜胆固醇含量的确很高,但并没有“肥肉的40倍”,更详细点,不管采用哪种计算方式,基本上二者的胆固醇差异不会超过10倍,而且鱿鱼是高蛋白而低脂肪的一种食物而肥肉含有大量饱和脂肪,相比之下鱿鱼的营养远超过40口肥肉。(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 吃一口鱿鱼相当于吃四十口肥肉?)
这类谣言在夏季总会甚嚣尘上,那是由于为了消暑,人们喜欢进食海鲜啤酒,脑海中想的都是类似的事情。在别的时间,这些谣言就没有那么猖獗。
谣言极可能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里滋生。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马克•沙勒(Mark Schaller)指出,“关键是信息的特点和传播信息者的目的要符合。”所以最近哪个话题比较热呢?这个话题一定会出现谣言。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时,关于核辐射的谣言如井喷之势。那时人心惶惶,对一衣带水之外的未知危险,人们都绷紧了神经。吃盐防辐射,以及不能再吃海产鱼等等,在那一时间传播者众。(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 【地震特辑】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
6:好谣言简单明了。
看一下你攒了多少稀奇古怪的常识小贴士:吞下的口香糖排出体外要花七年。大脑利用率只有10%。(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 普通人的大脑只开发利用了10%?)太空中能看见中国长城。一个人睡觉时每年吃八个蜘蛛。
这些小知识简单有特点,描述生动,便于记忆。但他们都是错误的。不过这正说明具体、易于理解的流言更可能深入人心。“复杂的观点不好传播,” 邓肯•瓦茨说,“观点在传播时会丧失详细内容。”谣言就像传话游戏,传了几次细节就没了,变得更加简单。
据米克尔森所说,吃蜘蛛谣言是杂志《电脑专家》(PC Professional)的一位专栏作家创造的,他写了一篇文章感慨我们多么轻信网络信息中的无脑描述。他举了吞蜘蛛这个例子来指出人们在网络信息中会相信的天方夜谭。很快,传着传着就没人知道它是个笑话了,换来的是成千上万睡觉害怕张着嘴的人。
具体性也为都市传说(故事性的谣言,通常发生在朋友的前女友的技工的二侄子这种人身上)助澜。听过一个人在外面被一个陌生人拍了一巴掌然后就被骗走了好多钱的故事吗?(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 “迷魂药”有可能存在吗?)或者某位女士想烤干湿漉漉的狗,结果把它扔进了微波炉?你记着这些无稽之谈,很可能因为那画面深入脑海——每个在大街上迎面向你走来的陌生人都可能不怀好意,或者看着一只活狗在微波炉里滋滋作响。
“都市传说要想流传下来,得建立栩栩如生、触手可及的画面感。”斯坦福大学商学教授柴普•希斯(Chip Heath)说,“相比于抽象事物,人的大脑更擅于记忆具体的感官对象。”例如,研究者让人记忆一组单词,过后再让其回忆,诸如“苹果”、“铅笔”等具象词汇比“真理”、“正义”等抽象词汇回忆效果更好。
7:经久的谣言难于证伪。
想过吗,为什么最丧心病狂的传说、阴谋论看不到灭绝的苗头呢?关于尼斯湖水怪,既然旷日持久的追查没有换来任何结果,为何人们还是会相信尼斯湖有大型史前爬行动物在游荡呢?啊哈,因为尼斯湖真是太大了,怎么确定里面一定没有水怪呢?直接反驳太难了呀。
按照迪方佐的说法,好的谣言要避免被证伪。比如,“上一期《中国好声音》的节目上,导师们因为抢一个学员打起架来了!”这种谣言不会火,因为只要找出上一期的节目视频,看看到底打没打架就好了。要是换个说法,“我听说《中国好声音》录节目的时候导师们动手打架了!本来录好的节目都掐掉了!”——嗯,验证这个就难办多了。
柴普•希斯(Chip Heath)称经久不衰的谣言具有“可验证证据”,曲解后可以增加那么点可信度的某种成分。他说,“谣言常常包含点儿事实,可以让人拿去验证。”比如这个:“奶粉包装上的条形码代表产地,中国的产地编码是690-695,国产奶粉和进口后在中国分装的奶粉,条形码开头都是69。”于是准妈妈们拿起手边的奶粉,很简单地就做了验证。而实际上,只有一类奶粉的条形码前三位和国家有关,而且前三位的690-695仅代表条码注册国为中国,原产地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 商品条码中藏着原产地?)
8:我们乐于相信嫉恨的人出事儿。
名人们易于成为下作谣言的靶子。只要一个人声望和赞誉到了一定程度,嫉恨的谣言工厂就会自行开动,而且美貌与成就越突出,谣言的肮脏程度越甚。看一下所谓“明星谣言大汇总”吧,某某遭枪杀娱乐圈震惊?某某找性爱对象满足私欲?女星离婚因为某大佬介入?这些肮脏的谣言对象总是灯光下闪闪发亮的明星。
为何名人谣言流传甚广又牢不可破呢?部分因为幸灾乐祸由来已久。 “谣言传说中有些人们希望发生的事儿,这样人们就会认同谣言,乐于去传播它,” 米克尔森说,“我们嫉妒名人,想把高高在上的东西拽落尘埃,这是人类的天性。”
那些谣言中的名人明星往往是美得冒泡、帅得掉渣,我们多么希望真实的他们是劣徒。而对于姑娘们疯狂迷恋的男明星,其他男人恨不得他们是恋狗的怪胎。
泼污男性偶像最易行的方法就是毁损他的男性魅力,说他甚至根本不喜欢女人——而是男人啦,狗啦,其他动物啦。现在再看深受同性恋流言困扰的英俊男星们恐怕就不会奇怪了。“声称某个英俊潇洒的男演员是同性恋似乎能让其人气大降,” 米克尔森讲到,“就是说,女人喜欢他,他却不喜欢女人——就是这样!”
第九定律
我们可能还要讲一讲谣言流存的最终定律:有时候它就没啥原因。人们讲些危言耸听的故事,经常出于建立人际关系、或炫耀自己舌灿莲花的目的——我们不一定要相信自己说的是真的。
嗯,等一下,有时它们的确是真的哦。南澳大利亚大学的迪方佐和普拉桑特•博迪亚合(Prashant Bordia)做了个研究,发现像大型办公室这种有明确等级制度的群体中,有关公司的小道消息有95%左右都是真的呢。
“每年万圣节,都有流言说有人把剃刀插进苹果里给那些‘不给糖就捣蛋’的小孩,” 迪方佐说,“我家就亲历了这种情况,妻子曾经在孩子的万圣节糖果里发现缝衣针。我知道这很离谱,谣言专家竟然也相信谣言。别跟别人说哦。”
本文编译自Psychology Today的The 8½ Laws of Rumor Spread,文章有删减和内容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