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严肃阅读更有价值
载2013年11月14日《晶报》
江晓原:严肃阅读更有价值
《晶报》记者 李海若
江晓原与深圳读书月渊源不浅。多年以来,他历任深圳读书月重量级活动“年度十大好书”的评委,也数次来深担任读书月论坛的演讲嘉宾。当他听闻深圳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以后,认为这是对深圳在推广培养全民优良阅读习惯上的重要肯定。同时,他也希望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能抵抗住碎片化阅读的诱惑和侵害,将更多时间用于严肃阅读上。他亦是身体力行为之。
坚持“三不”原则,坚守严肃阅读
不整天吊在网上、不看电视、不用智能手机,十几年来江晓原一直过着这样的日子。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这简直难以想像。
“我并未觉得与时代脱节,我对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很满意。我与外界交流也没有任何沟通障碍啊!”江晓原如是对记者说。
这位对阅读如此“挑剔”的学者,对于深圳的读书月则是赞许有加。“深圳读书月能坚持举办14年非常难得,而且商业味较淡。经过这些年的累积,在出版界和读者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其它城市也在学深圳,但是同样的模式是很难再有大的突破和超越。”江晓原说。
在读书月的系列活动中,江晓原表示,他对全国十大好书评选活动印象尤其深刻。“在学者评审这一环节,能保证不受商业资本的干扰,更是难能可贵。”
读不读、读什么很重要
让江晓原忧心的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阅读却越来越式微。尤其是年轻人,醉心于移动终端阅读方式,被大量无聊的信息所淹没,从而挤占了严肃阅读的时间。“我现在担忧的还不是用什么样的工具阅读,关键是读不读,读什么。”江晓原坦言。“时下移动终端的竞争异常之激烈,背后都隐藏着商业动机,会引诱读者去关注大量低级趣味的、碎片化的信息。以前没有这些电子阅读工具时,严肃阅读的时间还能相对长些。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
他分析说,“虽然网络上也能接触到高雅的内容,但是商业化主动推送到人们面前的并不是这些内容。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没有精力再去作深入、严肃的阅读。”
碎片化阅读犹如“毒瘾”危害很大
江晓原举了个例子,最近有机构对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做了一项调查,调查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很多学生到图书馆后,先打开微信、QQ,和众亲友打一遍招呼,说上一堆无聊的废话,再上网浏览一圈新闻,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所以,“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危害是很大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称号颁给深圳,想必不会是因为深圳推崇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一定是深圳为推动培养全民良好的阅读习惯而给予的嘉奖。”江晓原说。
“不进行严肃阅读的人其实是受害的,但是,很多人受害了而不自知,仍然沉溺于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以为是跟上了时代潮流,无比享受,这种沉迷与上瘾形同吸毒。”江晓原忧虑地说。
在出版圈内,江晓原的这些想法很容易得到共鸣。但是,他的文章在博客中发表后,遭致很多年轻人的反对。江晓原说,“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信息越多越好。他们以为获得信息是他们的权利,得到越多就越幸福。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很多人以为信息天生就是好的,这几乎成为一个默认的共识,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很多信息不知道比知道要好。”他认为,读书是一个办法,可以相对规避信息泛滥带来的危害。
娱乐至死的规律仍没改变
“时间就像金钱一样,必须要花掉。不同的是,时间会流逝,你不用都不行。实际上各种各样的人都在争夺你的时间,怎样让时间变成自己的,就要抵制各种诱惑,不要让移动终端、互联网牵着鼻子走。”江晓原说。
在江晓原身边,也有不少和他一样尊崇着“三不”原则。除了要收取邮件和发送信息上网,江晓原的电脑长期是处于断网状态。江晓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纸、纸质书。 “相对而言,纸质书和报纸比互联网更严肃、可靠。”从这些渠道,江晓原觉得他所获得的信息已经足够让他了解这个世界了。
江晓原也并不回避电子媒介对纸质媒介的冲击,“如果有一天,纸质书或报纸消亡了,也许就回到蛮荒时代了,那也不用看新闻了。”他说,半个世纪前,在互联网还没有兴盛起来的时候,西方早就对电视的出现进行过批判性思考,反思新闻对我们的意义。代表作品有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其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新闻对大部分人是毫无意义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