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看社交设计的变迁

标签: 社交 设计 | 发表时间:2014-02-17 08:02 | 作者:功夫小猫
出处:http://www.geekpark.net/

作者头像
作者: 功夫小猫 / 产品观察家
游荡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愤青、技术狂、写作、旅游,梦想做导演
[核心提示]从 Medium 和 Paper 的设计看社交网络,我们正在步入下一个互联网阶段。

在 2000 年之后,由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纷纷崛起,内容产生的主导由传统网站雇员到每个用户自己,强调了用户参与分享。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转变,于是 WEB 2.0 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WEB 2.0 的标志就是社交网络的兴起,实际上是人们从“重视内容”到“重视形式”的转变,社交网络元素,不论是“博客”、“微博客”、“轻博客”、“群组”,以及传统的社交元素“BBS”、“Email”、“IM”等,都是一种信息表达和传递的方式,所谓社交新的模型,也是这些社交元素的重新组合,更迎合了用户的使用习惯。第二代网络发展至今也有了 10 年,恰恰第一代网络发展也是 10 年之久,阴谋论一下,是否网络发展很快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呢,WEB 3.0 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不过大体上是强调信息的智能匹配,根据你个人的兴起爱好,信息会“自动找人”,而非目前的“人找信息,看看目前社交设计的趋势,新的时代似乎真的要到来了。

Medium 和Paper,"No timeline"的设计

Medium 发布文章截图

Medium 是 Twitter 联合创始人 Evan Williams 的产品,而 Paper 是 Facebook 团队的产品,两个产品同样抛弃了传统社交网络“timeline”的设计。Medium 采用“collection”方式对文章进行归类,和传统的信息归类不同的是,“collection”不仅可以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归类,也可以把自己发布的信息主动推到别人的“collection”,或者将别人发布的信息纳入自己的“collection”——“你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把有价值的信息归类梳理”,这就是 Medium 要做的,除此之外,Medium 非常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如果你喜欢写作,或者你是个非常挑剔的人,遇到 Medium,超简洁的设计会让你爱不释手。

Medium 就像一款简洁的出版工具,让用户自己可以制作精美的杂志,实际上是通过工具的精巧让会让用者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容上来,试问你怎么忍心在这么精巧的工具上写一些粗糙的内容呢?Medium 打破了“timeline”的设计,也是希望人们把注意力停留在内容上,而不是时间上,因为“timeline”的设计,会让阅读者把精力集中在最新发布的内容上,这样会分散注意力,很难专注在内容的质量上。

Paper应用的截图

Paper 是一款移动应用,采用“section ”方式对信息归类,本身就像一本杂志,Paper 不再强调社交(社交仅仅是一部分体现),同 Medium 一样强调内容,强调信息的聚合。同样简介优雅的设计,几乎接近“No button”,如果 Paper 不是 Facebook 的移动产品,而是 Medium 的移动产品,那将是非常完美的组合。

Medium 和 Paper 的设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未来社交设计要再次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可能是人们疲倦了各种社交的表达方式,厌倦了无休无止的社交形式,而要返璞归真,回归到内容上来。就像手机的发展,个头从“大”到“小”,然后再回归到“大”,从“内容”到“形式”再回归到“内容”似乎就是互联网发展的规律。

下面我们依次看看Twitter、Facebook、Google plus(以下简称G+)的社交模型。

Twitter的“timeline”设计

Twitter 的 Profile 界面

Twitter 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开创了“@”以及“#”的使用,这两个操作被网民普遍接受,即使是写邮件,往往提及某人时,也采用“@”表达,毫无疑问,人们对这些符号在社交中已经形成共识。

Twitter 的宗旨就是信息的快速传递,“timeline”这个概念就尤为突出,所以你在 Twitter 上看到的往往是最新爆料。

Twitter 用两个步骤完成信息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 第一、直接传递,你关注的人,他们发布的 tweet 都会体现在你的“timeline”中; 第二、间接传递,如果自己关注的人进行对一个陌生人的 tweet 进行 retweet 操作,这个 tweet 也会出现在自己的“timeline”上;

在 Twitter 上,用户并不太关心是谁传递了信息,更关注信息的传递(甚至不会注意文字的错误、甚至是谣言,人们都乐此不疲地第一时间转发出去)。

我在 Twitter 和 G+ 上发了同样一个帖子,结果 Twitter 上的短时间被转了约 50 次,而G+ 上一次都没被转发,甚至没被“+1”。

分析这种现象。当用户看自己的“timeline”时会有意无意地限制时间,比如计划花 10 分钟看看有什么新消息,然后可能去工作或者去做别的事情,由于 Twitter 的140字数限制,用户在每个 tweet 上的停留时间会很短,这样用户会觉得“有时间”做 retweet 操作;而 G+ 帖子没有字数限制,很多长篇大论,用户在帖子上停留时间会很长,等他看完帖子,就觉得“没时间”在做其他操作了 ,这恰恰能说明 Twitter 强调时间概念。

从 Mashable 有爆料说, Twitter正在进行Redesign 从截图看,似乎也正在抛弃“timeline”,另外曾经也有消息说 Twitter 在尝试增加“修改”功能,如果 Twitter 真的要有这种转变,重点不是文章分析的 Twitter 设计向 Facebook 和 G+ 靠近,而是这种设计预示 Twitter 要把重点转移到内容上,而不是时间上,如果这些猜测都是真的,那么很合乎情理的推测,未来 Twitter 也应该会取消 140 个字的限制。

Facebook的“平等性”和Twitter的“不平等性”

Facebook 的 Profile 界面

同样 Facebook 的信息流也是按照“timeline”方式展示出来的。但是 Facebook 的“timeline”与 Twiiter 的“timeline”有很大不同,Facebook 更强调“朋友”之间的平等性。

一段时间之前,出现“Escape from Facebook”的现象,有网友风趣的说,一个孩子登录 Facebook,发现他的母亲、姑姑、姨姨都在上面,所以吓跑了。因为添加了好友之后,彼此发的帖子都会出现在对方的“timeline”上(除非特意做设置)。

这个“Escape from Facebook”现象,更适合国情的,我可以翻译应该是“为什么你登录 QQ 要隐身”,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你更希望享有“不平等性”,也就是特权,你可以看到他,但他看不到你。

Twitter 强调朋友之间的“不平等性”,你关注了他,他不一定关注你,而 Facebook 更强调朋友之间的平等性,“关注”这个操作,也是后来从 Twitter 借鉴的。而现实中,“不平等性”更具有现实意义,你经常会发现,你把那个人当朋友,那个人不一定拿你当朋友。某种程度上讲,Twitter 的创新远超越了 Facebook,如果你细细阅读从 Mashable 爆料新版 Twitter 的一些设计(非UI本身或者说社交模型设计理念),你会仍然发现有“很酷”的感觉。

G+,目前为止,社交模式的集大成者

G+ 的 Profile 界面

G+ 也是按照“timeline”组织内容的。G+ 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人分析,G+ 是 Facebook 的威胁,不是 Twitter 的威胁。实际上确实如此,G+ 是集大成者,圈子的设计,几乎涵盖了所有社交模型 。

在 G+中:

  1. 如果分享的对象是”Public”,那就是在发布博客。
  2. 如果你”Add”某人,他的帖子就出现在你的“timeline”中,那就是 twitter 特征。
  3. 如果你分享的对象是你特定的圈子,那就是商业邮件(或者工作场合中的邮件,比如发给公司的某个部门全部人员)。
  4. 如果你分享的对象是某一个人,那就是私人 Email;

从我的角度随便谈几点对未来社交设计

第一、网络社交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社交(你在Facebook上认识一个朋友,能帮你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吗?);

第二、小群体、注重细节、深入挖掘用户习惯的产品会更受青睐(如果你QQ上有一百个好友,你应该大于有90个理由抛弃使用QQ,因为可能只有10个人还在和你互动);

第三、弱化形式,内容的质量越来越重要(一切都要返璞归真吧);

第四、人们越来越懒,一目了然、极简设计会越来越被重视,怎么把三步操作变成两步操作,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懒是人的天性)


If you like what I wrote,Follow me find more

on Twitter @tabenren

or Facebook @tabenren

感谢梁扬设计的封面配图,感谢您的阅读

极客观察均为极客公园原创报道,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原文地址: 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98103

关注极客公园,即时获得最新内容: Twitter | 微信:极客公园 | 新浪微博 | 花瓣网 | 人人小站 | Google+ | 点点

相关 [社交 设计] 推荐:

在社交游戏里挖掘深度设计原则

- EK - FeedzShare
来自: 战略航空军元帅的旗舰 - FeedzShare  .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7日,  已有 3 人推荐. 每个session要足够短但与此同时长时间玩耍也不会产生厌烦感. 这篇本来是另一个理论系列中的一部分,发现写得有点多了,索性独立成章征求一下大家对这个话题的意见,权当抛砖引玉了. 对于战略航空军旗舰的各位常客,我恐怕还真得先介绍一下社交游戏.

25个关于社交网络的创意Logo设计

- 和谐牌河蟹 - 创意悠悠花园
在现代的社交关系中,很大一部分都已经被社交网络所替代了,想获取朋友们的最新消息,只需要关注一下他的微博或者blog就可以了. 今天就分享:25个关于社交网络的创意Logo设计,希望其中有你喜欢的,或者可以给你带来灵感的. © emilo for 创意悠悠花园, 2011. Post tags: 创意LOGO, 社交网络, 设计.

社交型网站首页面设计分析

- - 互联网的那点事
本文希望通过对社交型网站主页进行的对比分析得到一些思考,并和大家分享探讨提升社交型网站的注册转化率的优秀设计原则. 一般来说用户注册转化流程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能吸引用户注册的主页内容;. 2. 简便、快速的注册流程;. 3. 有效的寻找、邀请朋友机制;. 4. 吸引新用户注意力的引导.

在社交游戏里挖掘深度设计原则

- Fan Yang(杨帆) - 战略航空军元帅的旗舰
这篇本来是另一个理论系列中的一部分,发现写得有点多了,索性独立成章征求一下大家对这个话题的意见,权当抛砖引玉了. 对于战略航空军旗舰的各位常客,我恐怕还真得先介绍一下社交游戏. 社交游戏,也就是俗称的“偷菜”、“抢车位”什么的在非死不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英文名略)、开心网上面的游戏,是一个所有华尔街行业分析师都一致看好的游戏类别.

这些年,看社交设计的变迁

- - 极客公园-GeekPark
游荡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愤青、技术狂、写作、旅游,梦想做导演. [核心提示]从 Medium 和 Paper 的设计看社交网络,我们正在步入下一个互联网阶段. 在 2000 年之后,由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纷纷崛起,内容产生的主导由传统网站雇员到每个用户自己,强调了用户参与分享. 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转变,于是 WEB 2.0 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社交游戏之通用任务服务器设计与实践

- - MySQLOPS 数据库与运维自动化技术分享
本文主要介绍社交游戏的游戏引擎中,如何使用C/C++构建一个高效、通用性强、可扩展的任务服务器,通用的社交游戏设计方式是指前端使用Flash进行展示,后台使用PHP或其他语言进行逻辑控制,不需要关心数据的存放位置,以及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能可通过后台图形化界面配置与管理任务系统的数据和业务逻辑规则,从而减少游戏服务器端程序版本的发布,加速游戏研发速度和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游戏运营更新速度.

社交设计的探讨-如何有效导向商业价值

- - UX 一淘体验中心
社交到现在已经走过一些年头,从早几年的风风火火聚集人气,到现在各自找寻着盈利的模式,或者是如何在主打产品内增加社交链条,也正因为这些摸索和找寻,我们还有很多的机遇,从产品建立到过程的交互设计,我们要想要做的还有很多,在过去的一些项目中,想到了一些问题和共性,大家都可以来关注和探讨下… . 目前较为普遍认同的社交商业价值(盈利方式).

社交关系而非社交名气

- - 每日鲜果精选
国内最近出了好几本Facebook(前)员工写Facebook的书,工程师出身的王淮在 《打造Facebook》里大量篇幅谈Facebook内部项目开发、工程师招聘与培训,而担任Facebook品牌总监的保罗·亚当斯(Paul Adams)则在《小圈子·大社交》里分析用户社交行为. 《小圈子·大社交》不是一本研究专著,亚当斯在书中介绍了相当多学界和业界最近十年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大量结论背后的参考资料.

对社交说不

- zjzxzhang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这些天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社交”. 的确, Facebook 是今天最大最成功的网络服务. 但是,跟在巨人的背后也有问题:你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屁股. 而那些更新,更酷的网络和移动网络应用团队们,正在反思“社交”. Facebook :社交是目的. 对于 Facebook 而言,社交是他设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