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uMX使用小计

标签: Yurii谈开发 MongoDB TokuMX | 发表时间:2014-07-01 21:23 | 作者:Yurii
出处:http://www.luanxiang.org/blog

最近因为工作的缘故,接触了 TokuMX,尝试下来感觉不错,值得介绍给大家。

事情的起因是要解决MongoDB的问题。系统中需要保存程序输出的运行信息,这类信息比程序语言的log更高级,比明确的操作日志更低级,却是某些时候发现问题的关键证据,所以必须保存下来。因为其格式不规范,又需要方便检索,综合下来文档型NoSQL的MongoDB是比较好的选择。

但是选择MongoDB就必然会面对磁盘消耗的问题。我们拿到的数据大概是这样的:每天的数据量不到200万条,平均数据的大小不超过4k,但MongoDB存一个月的数据就需要接近40G,最近三个月的数据则需要接近100G。限于原有硬件环境,只能保存最近三个月的数据,但业务又需要保存至少一年的数据,所以必须另想办法。

最终我们选定的方案是TokuMX。它是一款开源的、高性能的MongoDB发布(distribution),在提供与MongoDB完全兼容的客户端、API的同时,号称可以减少90%的存储空间,同时提供20倍的性能提升。我也了解到,已经有一些生产系统在使用TokuMX,反馈不错。

经过我的测试,用MongoDB需要102G的数据,采用默认的zlib压缩方式导入TokuMX之后,只有481MB,同时,导入速度大大提高(至少有10倍的提高),而查询性能没有降低。这个对比是我不敢想像的,直接解决了现在的问题。

对着这份数据,我不免好奇TokuMX究竟使用了怎样的技术?就我现在的了解,减少磁盘空间占用主要是在存储层使用了压缩方式(TokuMX宣称,如果不使用压缩,TokuMX的磁盘占用也比MongoDB少10%左右)。这种思路不稀奇,5.x版本的MySQL,如果设定file_format为Barracuda,也可以直接对表做压缩,同时不影响外部操作;提高写入速度则值得一提,原来TokuMX的做法是使用 分形树索引(Fractal Tree Index),替代了所谓“已经有40年历史的B树索引”。

所谓“分形”,大略来说,指的是“事物的每一部分都近似整体缩小后的形状”。TokuMX的分形树索引,严格说起来更像“B树 + 批量写入”的技巧,与B树的不同在于,分形树的每个内部节点都带有自己的缓冲区,它存储尚未落实(pending)到叶子节点的数据,默认情况下写入只会到缓冲区,缓冲区填满之后会把所有的写操作刷(flush)下去。

Screen Shot 2014-07-01 at 8.44.02 PM

我顺手翻译了 TokuMX的一篇介绍文章,供大家参考。

参考资料:http://www.percona.com/live/london-2013/sessions/fractal-tree-indexes-theory-practice

相关 [tokumx] 推荐:

TokuMX使用小计

- - 乱象,印迹
最近因为工作的缘故,接触了 TokuMX,尝试下来感觉不错,值得介绍给大家. 事情的起因是要解决MongoDB的问题. 系统中需要保存程序输出的运行信息,这类信息比程序语言的log更高级,比明确的操作日志更低级,却是某些时候发现问题的关键证据,所以必须保存下来. 因为其格式不规范,又需要方便检索,综合下来文档型NoSQL的MongoDB是比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