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路径为什么这么深?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份微信产品经理面试题。几道题看似简单,却十分考验人,尤其是偏技术的第二题,回答的人特别多,由此可见,产品经理不仅是要从宏观上把控产品策略,还要对微观技术有所了解,综合素质要求是相当高啊。
鉴于网上已经有比较成型的第二题答案,在此就不赘述了。且就第一题——“微信朋友圈为什么不调整到首屏,为什么路径这么深”发表下浅见。
从产品定位角度来看
微信究竟是一款即时通讯软件还是一款社交软件?答案众说纷纭。但于我看来,微信只是基于点对点的通讯在织一张强关系网络。这张网络囊括的不止是社交,还有购物、打车、支付、游戏等等。所以,单纯地把微信定义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似乎不太恰当。
基于这个产品定位,默认的首页是“微信”似乎很容易理解。而朋友圈的位置处在第三个tab“发现”中,先撇开“朋友圈”这个概念。单就“发现”2个字而言,它其实是给人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的,在词典中“发现”一词有一个释义是——看到或找到以前不知道的事物或规律。那么在这个tab下,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等功能都属于被“发现”的,只是由于朋友圈是我们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功能,所以它被放在了“发现”的顶端。不调整到首屏,从产品定位的角度来说,是要强调微信不仅是可以带动社交的,且还要带动其他环节,如购物、游戏等。
设想一下如果“朋友圈”被提到首屏,那“发现”tab下的其他内容被点击的概率或者被知悉的概率都要小很多。所以朋友圈放在“发现”下,不仅符合微信的产品定位,且还能为其他功能“导流”。
从选择或然率的角度来看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过一个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程度。公式中的“报偿的保证”指的是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而“费力的程度”则指的是获取这则内容的难易状况。
尽管微信朋友圈需要经过“发现——朋友圈”2步点击才能获取朋友圈的内容,但对于大部分微信用户来说,朋友圈承载的内容,即所谓的报偿的保证远远大于这2步点击的费力程度。因此,尽管朋友圈的路径这么深,但并不影响绝大部分用户的使用。且微信在“发现”这一tab上做了非常友好的提醒机制,即逼死强迫症的小红点。这个红点不像消息的Push机制那么强势,它是一个弱提醒,但正是因为它的提醒,让用户可以时时知道朋友圈有更新,引导用户去点击查看朋友圈内容。
因此,路径深这个问题也是解释得通的。
从产品设计逻辑角度来看
进入微信的默认页面就是聊天页面,这是微信使用最频繁的功能。且微信的社交关系是基于信息传递而建立的。第二个tab是“通讯录”,它在这里的作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衔接作用。对前面的通信而言,当需要找某个人联系时,旁边就摆着通讯录,就好像在生活中我需要什么而这件东西就摆在我的右手边。而对朋友圈而言,点击通讯录中的某人可以查看个人资料,在这里还有个小trick,就是点击个人资料页面的“相册”,实际上是可以查看该用户的全部朋友圈内容的。看不到说明你被屏蔽了,哈哈哈哈!
而且对于关系链少的人来说,朋友圈刷得不会很频繁,而对于关系链多的人来说,朋友圈内容过多其实也很烦,尤其是满屏自拍或者代购的时候真是很想取关。因此,如果朋友圈单独拿出来放到首屏,不仅弱化了“微信——通讯录——朋友圈”之间的逻辑关系,长远来看还会影响用户体验,真是得不偿失。
当然啦,以上内容都是我个人的看法,究竟为什么这么设计,请问张小龙,谢谢。
作者:薏蔗
来源:iDoNews
原文地址:
互联网从业者必备微信公众号:woshipm,如果你已经关注了,证明你已经很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