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下的十点思考
1、基于共享经济的O2O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解决原有产业信息不对称的、一类是解决原有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O2O都和共享经济有关。
2、解决产业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是基于存量市场的供给转移,比如当下的K12领域的教育O2O,试图由机构供给变成个体教师供给。与教育类似的还有美甲、小时工等到家服务。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类模式是否会激发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变身为老师、美甲工或小时工吗?这些市场原来是供给不足还是价格畸高的问题?
3、解决原有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则主要是基于增量市场的供给增加,比如Uber或滴滴这类打车应用。原有的出租车供给严重不足,它们为市场注入了“黑车”。如果滴滴一直只做出租车市场,是基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或许这就是这么多共享经济O2O模式里Uber和滴滴估值超高的原因之一吧。其实,淘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的,淘宝模式激发了无数新增的个人店主参与其中。
4、从这两个类别来看,显然形成增量市场才是更有想象空间,也更有可能成功,并形成颠覆力量的。
5、当然,正如滴滴从出租车市场切入一样,前一类别是可以向后一类别实现转移的。但是这种迁移并不是普适的。迁移的可能性主要基于各个细分领域是否供给不足、并能激发新供给方进入,同时把消费端的隐形需求转变为显性需求。
6、以当下火热的教育O2O为例,我们需要思考的有以下两点:首先,目前的学生一对一培训需求是否老师供不应求?其次,目前平台们挖的机构老师其实是存量市场,未来能否激发释放更多公立体系的老师辞职“下海”增加供给?
7、如果做不到这两点,我不能说教育O2O不能成功,但是想象空间是相对有限的。无论什么样的平台或O2O模式,无论流量或用户量如何巨大,其实利益分享者只是极少数,大多会符合20/80原则或更甚。所以,教育O2O如果没有创造出新的市场,那么平台上的老师和机构的老师大概只会形成循环流动的形态。而且,这种平台模式最终也都会落得一个伪平台真机构,去旧中介成新中介的模式。
8、这么一看,我似乎在唱衰教育O2O?其实也不是,我不看好也不看衰,我只是在思考问题,因为我也看不清未来。当然,我坚持确信的是教育O2O无论成败,在它们的演进过程中,足以消灭掉一批中小一对一机构了。所以,传统面授一对一机构也不用看了我前边写的而盲目高兴,其实甘苦自知,你们遇到了什么麻烦比我更清楚。
9、当下有一类介乎于教育和咨询之间的专家型O2O也比较火。这类是有别于教育O2O的,它们带来了一批好为人师者的增量市场,也有消费端需求,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市场,目前还都很早期,需要观望规模化的发展。我曾试验过在行,但因为定价过高被站方拒绝审核通过。我深以为既然是共享经济就不要搞计划经济定价那一套为好。我觉得这也不是在行独有的问题,我可以理解是初期运营需要,但既然共享经济为旗号,就不要过多介入“手艺人”个体在平台上的行为,有边界的自由是核心。
10、很多人关心共享经济的盈利模式,现在说这个太早,但是我觉得淘宝其实已经给出了大部分答案,剩下的则是不同领域会结合自己的场景微调或曰微创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