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的确有一定道理。
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准备要过暑假了,很多朋友兴致勃勃地制定计划:“我要看十本人文经典名著”“我要每周去健身房锻炼五个小时”“我要到三个景点游玩”,并且制定时间表,PO到朋友圈上。但很现实的情况是,这些计划往往是无疾而终的。虽然有一个完善的计划,但这些朋友往往一回家就约饭,桌游,或者陷入游戏的世界不可自拔。最终暑假过到尾巴了,他们才发现自己的list上还没有划掉一个目标。
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社会上往往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说法,很强调珍惜时间,利用时间。而这些投射往往会被家长们接受,并且不厌其烦地跟自己的孩子灌输。这样一来,我们往往会
内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投射。被
超我监督着树立目标,好好利用时间。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阅读世界名著虽然会懂得很多道理,但是这些大部头往往很晦涩,阅读起来会比较痛苦和有挫败感。健身当然对塑形,保健很有帮助,但精疲力尽的感觉也不好受。在这样令人挫败的现实面前,很多人会采取
“逃避”的心理防御机制。
他们把精力放在制定计划,幻想计划完成后的情景中,逃避去体验实施计划所带来的痛苦和挫败感。他们会自欺欺人地认为,制定计划,讨论细节就是在实行计划,提升自我了。从心理层面上来说,不让他们公开地宣布自己的目标,其实也是为了避免他们自我欺骗,用计划的讨论来取代计划的实施,从计划的制定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最终抗拒去接触现实,体验成长。 不要公开宣扬自己的目标,其实也是出于
目标定向的考虑。有些人的目标定向是
表现目标。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而是别人如何看自己。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因此,一些持表现目标的人会希望成为别人眼中的胜利者,或者避免看起来很傻。
如果宣布目标,如在朋友圈发自己“要去国外留学”“要去川藏自驾游”“要参加竞赛”就能获得朋友的点赞和惊叹“大神求大腿”“土豪带我飞”“你真是太牛了”,那这些持表现目标的人就达到看起来像“别人眼中的胜利者”的目标,也不会有太多的动机去辛辛苦苦地学习,锻炼,提升自己。
要求他们不公布自己的目标,也是为了避免他们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帮助他们把精力转移到掌握内容,提升自己上,从表现目标向掌握目标的转变。
还要补充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低调,中庸的观念深入人心。
很多人会接受“做人要低调”的投射,对张扬的人会有一种无意识的敌意和抵触。如果高调地宣称:“我要做朋友中的学霸”“我要做朋友中的女神”“我要做朋友中的歌神”,因为这种目标偏离了大众“做人要低调、谦虚”的投射,冲击到很多人的固有观念,因此会遭到他们
无意识的否定和抵抗“就他那样的还想做学霸,痴心妄想!”。
甚至因为这样的目标有一定的比较性,
一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把这种自卑、无能投射到这些人身上,认为这些人只会说大话,没有本事。《史记·陈涉世家》里的对话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胜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但公开目标并不完全是坏事。利用得好的话,也是一种社会监督,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对抗拖延症。很多人非常关注自己的公众形象,在意他人的评价,不希望别人看低自己,认为自己是失信的人。因此,在公开宣布自己的目标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不辜负别人的期待,他们也会更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承诺。
有些社会机构会组织互助小组,让小组成员彼此倾诉自己的烦恼,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有时小组长会让有拖延症的人把自己的目标说出来,比如“我要在一周内设计三个作品”。之后,其他小组成员也会每周打电话给这个拖延症成员,提醒他“一周内要完成三个作品哦”,督促他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这个成员的拖延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而等这名成员从任务的完成中获得足够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他也会对自己更自信,更有动力去工作,自己监督自己完成任务。到那时候,他也慢慢
从社会监督转向自我监督,不需要再借助“公开承诺”的方式来应对拖延问题。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日常心视界 - 知乎专栏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
覃宇辉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73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外貌协会」有道理吗?
「二十三,猛一蹿」有道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