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妈的996
最近听说网易某部门连着搞了一年多的996,又听说成都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一直实行6天工作制,还有某不差钱的创业新秀,在招聘启事中坦诚地说,我司什么都好,就是每周上6天班。
今天来说说996。
996这件事情,最早在2011年的小米这里听说,强制6天工作,平时加班也很厉害。把大量加班正式冠以“996”的名号,我印象里则出自2013年阿里发布“来往”前后,早9晚9,每周6天。
我们来算一笔账。
正常工作时间是8×5=40小时。
如果是6天工作制,8×6=48小时,增加了20%的工作时间。其实周末通常晚来早走,效率也不高,实际上最多增加了15%。
如果严格执行996,12×6=72小时,增加了50%的工作时间。但如果是持续性的996,正常人不可能长期保持状态和效率,按我的经验,实际上大约增加了35%的工作时间。
现在是向老板提问的时间。
1、增加15%到35%的工作时间,是否提高了对等的成功或生存概率?
2、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产品的成功率低于1%。就算它是1%吧,提高到1.35%,是否是老板想看到的结果?
去你妈的996。滚你妈的996。
严谨地说,是“去你妈的常态加班制度”。
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生得快死得也快,若说绝不加班,实难做到。每年总会遇到急着赶档期,发版本的时候,冲刺型的临时加班在所难免。但贵司不会整年整年地急着赶档期,发版本吧?从年初急到年末,老板哟你又是为了哪般?
我也是个创业公司的小老板,多多少少理解其他老板的心态。常态加班的背后是巨大的焦虑感:“没做成的害怕失败,活下来的害怕掉队,领头的害怕被超越,垄断的害怕这世界变化快。”如果常态加班真能有效缓解你的问题,那就安排加班吧,毕竟对老板来说公司生存大于一切。然而常态加班只能“有效缓解你的焦虑感”——仅此而已。
员工长期处于没有周六,早出晚归,牺牲个人生活的状态,对缓解公司关键性的大问题“几乎没有帮助”。
想想看,常态加班能缓解哪些问题?
第一,给自己更多机会试错,试赛道,试方向,试打法。既然出错概率高,那么增加试错的次数总是对的咯?
不对。
刚才已经解释过,成功概率从1%提升到1.35%,相当于没有变化。由于基数太小,在这么小的基数上面怎么折腾都没有可期待的收益。
恕我孤陋寡闻,从没听说过哪一家公司靠加班争取来额外的生存时间,才找到了通往成功之路。唯有核心团队强悍又好运,方能赢取成功。加班既不会让你变得更强,更不是好运buff,反倒让团队长期处于疲惫状态,既损伤灵感,也遮蔽视野。
第二,常态加班至少加快了研发速度,完成了更多的运营任务,这总没错吧?
没错。
但没有意义。
我常说:“任何产品都有一半的需求对成败毫无影响,但遗憾的是,每个人都坚信自己提出的需求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还经常说:“砍掉低价值需求和聪明的排期,能解决绝大多数的加班问题。”
聪明的老板多半能意识到,项目的成败,产品成败,版本成败,都不是靠堆叠功能来实现的,更加和优化体验关系不大。回顾你做过的产品,诚恳面对自己,想想有多少feature能干涉到结果?而那些不干涉结果,甚至连试错都谈不上的feature,又占用了多少的开发与运营时间?
如果每一个话事人,能够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需求分析和灵活排期上面,把高价值任务提前,低价值任务延后,就能在完全不影响成败的基础上,消灭掉常态加班这件残酷的事情。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行业饭局,某创始人这么解释6天工作制的理由:为了刺激团队始终处于创业的紧张状态之中,所以采用了强制性的6天工作制。
话刚说完,他的合伙人很不给面子,当场怼他:那是因为你管理无能,无法用更合理的管理手段提高大家的紧迫性,才会采用最粗暴的方式。
他沉默许久,无法应对。
除此之外,也有创始人为了“一碗水端平”,既然程序员非得加班赶进度不可,为了安抚程序员的情绪,逼着全公司都来加班。一视同仁以后,就不用单单给程序员发加班费,而是“所有人甘苦与共”。哪怕产品UI运营其实并不需要加班,周末来了也无事可做。
当然,这也是管理无能。
在这里刻薄地放一记地图炮: “几乎所有的常态加班都是老板无能。”老板既没能力梳理需求,优化排期;也没能力激励团队,安抚程序员;最后清一色采用了常态加班的方式,赶一些其实没什么必要的进度,营造出仅老板一人陶醉的创业氛围,安抚其实相当不满的程序员——陪程序员写代码的其他人就更不满了,只是因为“要惨大家一起惨”而勉强忍受下来。
这么搞,最显著的效果是因为忙碌,稍微安抚了老板的焦躁情绪,心想“寡人尽力了”,自我感动得眼泪婆娑。看,我已经用工作塞满了自己和整个团队,就算最后失败了,也是尽人事,听天命,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是的,你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愚蠢的决定。
那是否所有的常态加班都是错误的呢?
也不绝对,比如我相信小米早期的996对成功起到了正面作用。但它的背景是智能手机市场长达数年的井喷式发展,以及市场早期“百废待兴”,一是的确有海量的高价值任务,二是必须用速度优势在井喷市场中争夺份额,在被巨头吞噬前成为巨头。只有当这两个背景同时存在的时候,常态加班才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然后,你再想想首提996概念的“来往”结局如何。
再后来,智能手机市场成熟,高价值任务数量减少,该追的对手也都追上来了,速度不再是决定性因素。这时小米还搞6天工作制,用老思维去套新环境,内部怨声沸腾,今年终于取消了996,也算是因时制宜。
小米倒是走上了正道,但更多的公司还在邪道上赤脚狂奔。原因无非是市场环境不好,大多数公司的生存压力变大,老板手足无措,天天扪心自问怎么救公司?搞996呗。说得好像996你司就不会仆——该仆的都会仆,996只是让你萌生出“我努力了” “我加班了” “全公司都加班了” “实在是已经尽力了”的悲壮情绪,最后才能更坦然地去接受结果。
然而常态加班,只是所有努力中最廉价也low的一种。
你的员工为了你的无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