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人工智能

标签: 互联网络 AI Apple google 人工智能 | 发表时间:2017-06-07 21:42 | 作者:Jason Ng
出处:https://kenengba.com

技术不应该给用户带来使用难度,而是提高效率,并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

这是我在使用 Google 智能音箱 Google Home 之后的总结。

智能、AI,是今年创投圈的关键词。如果你在京东、淘宝上搜索各种家电,多多少少这些产品都会说自己是「智能」的,到底什么是智能?把安卓系统塞到硬件里,这个硬件是不是就是智能了?我认为不是。在我的字典里,「智能设备」指的是当我说 1 ,它知道我接下来要说 2 ,当我还没说 3 ,它就能说出 4 的产品;同时,它知道我在 A 场景里说 1,需要的是 3 ,而在 B 场景里,我需要的是 2。

按照这个定义,很多在宣传上带有「智能」二字的产品根本 不能称为智能,而是能而不智

Artboard 2

为了智能而智能

记得 2013 年,当我还在极客公园的时候,我们认为汽车车载系统会是下一个智能设备的战场,于是我们找了一些汽车厂商,合作做车载系统的评测。

我们拿到的第一辆车是当时号称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智能」车载系统的某品牌汽车,系统基于 Android 1.x ,实际上,当时 Android 已经推出到 4.x 。打开系统后,我看到了 UC 浏览器、新浪微博等常用的 app,点开 UC 浏览器,艰难地在电阻屏上输入了网址,然后开始评测这个所谓的「智能」车载系统。

我经常拿这个例子作为反例跟朋友分享什么是 场景化的需求。在开车的时候,你需要用车载系统浏览网页么?你没有这功夫。停车的时候呢?手机上的浏览器会给你更好的体验。那么,车载系统里的浏览器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没有

新浪微博有存在的价值么?我认为也没有。开车时,我们可能需要瞄一眼导航、需要瞄一眼手机蹦出的紧急通知(比如来电、微信的点对点消息),但更多的注意力显然是在方向盘上,大多数人不可能这个时候还有心思去关心明星们的八卦。如果关心,停下来用手机慢慢刷微博是更好的选择。

所谓场景化的需求,是在特定场景下提供刚好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而不是给用户大而全和提高用户操作门槛降低效率的选择。2013 年我们评测的这个车载系统,显然是个经典的反例。

另一个我也经常举的反例是微信公众号操作空调。有不少厂商,在空调上安装了 WiFi 芯片,通过繁复的配置后,用户可以在他们的公众号里开关空调、调整温度。不妨想一下,一般的家庭,空调遥控器都是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拿起遥控器 —> 按下开关所花费的时间,肯定要比你在微信对话列表里搜索这个厂家的公众号 —> 找到功能项 —> 按下开关所花费的时间要少很多。这样的「智能」首先一点都不智能,其次,整个操作变得繁琐、效率低下。

然而,很多厂商依然把「我们能用微信控制」「我们能用 app 控制」作为卖点去宣传,其实这是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连接微信而连接,为了做 app 而做 app。你会发现,很多厂商的 app 更新频度极低,如果用户真的如他们想象的那么频繁去使用 app 控制空调,相信他们会很乐意经常更新 app。

很多人购买这些所谓的「智能」电器后,头几次使用可能很兴奋,用手机折腾一番,但热度一过,肯定还是用回传统的遥控器。

方便,是比「伪智能」跟优的选择

而且,如果按照我对智能的定义,我说 1 时它知道 2,我感觉热时空调就自动打开,遥控器从实体塑料变成微信公众号,本质上也是说 1 做 1,说 2 做 2,智能在哪里?

场景化的智能

智能不是一个新词,只不过,今年刚好撞到了投资的风口。当然,这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快的机器和更容易让机器自我学习的神经网络。

场景化的智能,就是在我需要什么的时候, 恰到好处地提供什么。

很多精英分子对今日头条嗤之以鼻,实际上,它是一个粘度极高的 app,我看到很多人每天在今日头条上花费超过 1 小时的时间,原因是他们总是能在今日头条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于是不能自拔一直看下去。我母亲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用户。

另一个精英分子嗤之以鼻的产品,快手,也是如此。用户每天在快手的停留时间超过 50 分钟,原因和今日头条类似。

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公司的技术人员数量也非常之多,他们通过算法,为用户推荐适合当前场景阅读的内容。虽然,有些内容我看着也很不舒服。

另一个例子是 Google 搜索,比如当我在 Google 搜索《神奇女侠》的时候,Google 不仅给出了传统的搜索结果,还提供了最近的电影放映时间,因为它猜我有可能想去看这部电影:

屏幕快照 2017-06-07 下午5.41.47

它还在侧栏展示了电影的演员,当我点开主角 Gal Gadot 的搜索页面时,Google 展示了以前也扮演过神奇女侠的演员,因为它认为我可能对这些女演员有兴趣:

屏幕快照 2017-06-07 下午5.41.28

这些,都是场景化的智能,当我阅读一条狗血新闻时,头条给我推荐一条更狗血的,当我搜索一个关键词时,Google 认为我可能对相关的其它信息感兴趣。Google 不会突然在 Gmail 里冒出神奇女侠的搜索结果,因为我正在处理工作,显然没有心思关心电影什么时候上映。

解放双手的场景化智能

Google Home 是我最近用的场景化做得最好的智能设备之一,我几乎每天都使用。

我一直认为,用语音问 Siri 天气是一件很傻的事,因为当我们拿着 iPhone,显然下拉一下看天气比用 Siri 更快,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公众场合,大声跟 Siri 说话,似乎……是一件很傻的事。

但在家里就不一样,在家里,我大声说话不会影响其他人,也不会感到害羞;另一方面,在家里的时候,我双手一般在电脑键盘上,用语音问天气显然要比我把双手从键盘移开来得更方便。

另一个我使用得最多的功能是设定倒计时,工作时累了我喜欢在椅子上小睡一会,以前我会打开手机设置闹钟,现在,我只需要闭上眼睛,跟 Google Home 说,设定一个 10 分钟的闹钟,它就会在 10 分钟后叫醒我。

这些都是小功能,但它们体现出一种场景化的设计。就像前面举的车载系统的例子,开车时我们真的需要浏览器么?不需要。Google Home 需要有很多功能么?不需要,它只需要让用户在家里「 解放双手」。

这就是我在文章第一段说的,「技术不应该给用户带来使用难度,而是提高效率,并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

恰到好处,比大而全,比为了显示智能而智能,其实更考验产品的技术能力

一方面,在开发产品时,需要完全了解用户的场景,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为用户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技术的积累是能提供「恰到好处」的必要条件。

Google Home 是我唯一用过觉得「不傻」的语音助理,首先是因为它的功能足够场景化,其次,它对语音交互过程中的上下文理解得非常透彻。比如,我问它「川普是哪年出生的」,接下来再问,「他女儿有多高」,它都能对答如流。

这种技术的积累是让人望洋兴叹的。我拍了一段 演示视频

「智能」在硬件产品里有多重要?

前一段时间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他不看好智能音箱,他认为,所有的智能家居,除非 AI 的成熟程度已经达到了《钢铁侠》中的级别,否则,智能可能只是它的宣传亮点,而不是产品的核心卖点。

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举个例子,在我使用 Google Home 的总时间里,听音乐占了最长的使用时段,虽然我会随口问一下天气,问一下简单的问题,但听歌、听播客甚至即将支持的打电话功能,主要使用的是它的音箱,而不是「智能」。

如果「听」是主要场景,那么,智能音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应该是音质,而不是智能?

Google 和苹果分别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苹果在今年的 WWDC 把智能音箱 HomePod 作为最后一个产品压轴介绍,和外界的猜测一样,在 Amazon 和 Google 分别推出智能音箱后,苹果紧随推出。

苹果和 Google 音箱的侧重点显然不一样,从官网的介绍页面也能看出。Google Home 的介绍页面前几页,都是介绍它的功能以及有多么「智能」,而苹果则是花大量的章节介绍音质和外观。这体现了两家公司对智能音箱的定位不同和技术积累区别。

屏幕快照 2017-06-07 下午7.54.06

Google 从搜索起家,很早就开始部署 AI ,如果你有使用 Google Assistant app,你会发现它的聪明程度超过 Siri 几百条街。如果你有使用 Google 相册,你会发现,Google 对照片的识别能力比 iCloud 强太多,Google 能把我过去 10 多年的照片里我识别出来,并识别为唯一一个人,但 iCloud 却识别成好几个人。

所以,Google 自然要炫耀它家的技术能力,自然要告诉全世界,论 AI,还是 Google 强。但对于一个音箱来说,AI 是重要的功能么?如果我们不把它定义为音箱呢?

Google 把 Google Home 定义为家庭助理,听音乐是它的附加属性,而苹果,则是在做一个高品质的音箱,AI,只是这个音箱的附加功能。就像 Apple Watch,苹果花在设计上的宣传显然比花在智能上的宣传要多。

国内的厂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厂商在设计上花了很大的功夫,认为智能音箱首先是一个装饰品,然后才是语音助理,而有一些,则和 Google 一样,强调技术实力。

这两条路线哪个才是更好的?我不知道。如果从市场规模来看,可能苹果的路线更正确,但如果从投资未来的角度,Google 可能在做更正确的事。当然,可能都对,也许未来会走向融合,比如,当你追求音箱的重低音时,你发现 Bose 推出了一款内置了 Google Assistant 能力的音箱,这不是更好的选择么?

回到国内的产品,对于强调技术的产品,我很喜欢,但也略微担心。即使没有墙,Google Home 在中国依然会是一款小众产品,相比起智能助理,人们对音箱的需求显然更大。如果一个产品过度强调技术,而忽略「生活方式」,那么互联网的主要消费人群 — 女性,是否会买单?我没有答案,我唯一有答案的是,如果一个产品首先面向的是崇拜技术的极客人群,它会得到很好的传播,但在后期,它必须是一款平民级的「生活产品」,否则,市场太小。那么,这个时候,智能和硬件之间,谁才是真的「恰到好处」?

不管怎样,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会出现很多细分场景的 AI 助理,做菜的、陪伴的、导游的……想想都会觉得,科技真美好,而这些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积累。

祝福那些有深厚技术积累的公司。


© 可能吧 | 查看原文 | 进行评论

相关 [人工智能] 推荐:

人工智能技术新进展

- - 生命奥秘
新的计算机人脑模型可以模拟更加复杂的人类行为. 人类的大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器官,在众多对人类大脑的研究工作当中就包括了从分子水平到人类行为活动水平等多个层面采集大脑相关信息的工作. 这种超大范围的研究方式很有可能会让大脑研究走向专业不断细化的发展方向,这种趋势虽然有利于大脑研究的不断深化,可是同时也会带来知识碎片化的结果.

由人工智能管理的港铁

- - Solidot
港铁公司运营香港地铁跻身全世界最出色地铁系统之列,它的准时抵达记录高达99.9%,超过了伦敦和纽约地铁. 数百公里长的繁忙地铁系统需要大量人力维护,港铁公司平均每周有多达1万人执行2600项维护工作,工人们工作都是提前规划好的,由人工智能进行管理. 港铁公司计划将人工智能推广到它在其它城市运营的地铁系统,其中北京有可能第一个采用.

[微言]人工智能有多可怕?

- - 海德沙龙(HeadSalon)
@whigzhou: 花了两个多小时思考强人工智能引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相信陪审团. 然后发现,这不就是 我去年得出过的结论嘛~哈. 不过,其间经历的逻辑链条那是相当漫长,而且有了一些新想法,容我慢慢道来. @whigzhou: 1)强人工智能很快(也就是几十年内)会出现;2)强AI的出现会让世界很不一样,但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么#不一样;3)其实,“只有一小撮人(或组织)有能力做一些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甚至完全无法理解的事情”——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注意:人工智能非你所想!

- - 译言最新精选
译者: 果果向前冲 原文地址: gizmodo.com.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还不足以控制人工智能. 上图是幻想插画家之父迈克尔·蕙兰为《曙光中的机器人》设计的封面. 近20年前“深蓝”与盖里·卡斯帕罗夫对战象棋获胜一事被誉为史上最具意义的机器智能测试. 时至今日,谷歌的“阿法狗”与国手李世石在围棋锦标赛中决一胜负,对决前三局两次告捷,表明多年来人工智能经历了显著进化.

恰到好处的人工智能

- - 可能吧
技术不应该给用户带来使用难度,而是提高效率,并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 这是我在使用 Google 智能音箱 Google Home 之后的总结. 智能、AI,是今年创投圈的关键词. 如果你在京东、淘宝上搜索各种家电,多多少少这些产品都会说自己是「智能」的,到底什么是智能. 把安卓系统塞到硬件里,这个硬件是不是就是智能了.

2017年人工智能研究报告

- - 互联网数据中心-199IT
81%的IT公司正在或者计划投资人工智能(AI). Cowen预测人工智能将会将人类的生产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而微软会冲在最前面. 数字化市场或市场自动化、Salesforce自动化(CRM)和数据分析将成为人工智能最为成熟的三大应用领域. 据angel.co的数据显示,目前有2200多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其中超过50%的初创公司是在最近两年成立的.

我第一次谈人工智能

- - IT瘾-dev
不知道谁这么坏,给起了一个人工智能这个词,让通过科幻片才了解啥叫智能的普罗大众老误解人工智能,就像现在我仍然对智能手机这个词有微言,这怎么就智能了呢. 从现在表现出来的人工智能规模应用来说,本质上就是个概率统计的事,和智能根本不沾边,倒是和人工挺沾边,需要人工做大量的数据标准化加工、数据标注,再喂给算法.

ChatGPT背后人工智能算法

- - 今日话题 - 雪球
ChatGPT背后人工智能算法,关键的原创技术,其实全部都是国外公司发明的. 这里做一点简单的科普,人工智能原创性研究,中国还有很大进步空间,ChatGPT也不是普通的公司能够复刻的出来的. 深度残差网络(ResNet)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发明. 在此之前,研究员们发现深度神经网络的效果要比浅层神经网络要好得多,这也就是所谓的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碰上人工智能:两个机器人的爆笑对话

- 地安门城管 - cnBeta.COM
大家都听说过判断人工智能(AI)的图灵测试吧. 或者都和一些聊天机器人说过话吧. 不过那只是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故事. 如果两个机器人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呢. 其实这是一个名为Cleverbot(聪明机器人)的两份复制品,彼此是完全相同的,为了便于识别而分别做成女性和男性,但依然显示了不同的“人格”,其中男性比较单纯,女性则有些狡猾.

人工智能 | 自动驾驶与人工智能前沿研究报告(应用篇)

- - IT瘾-geek
博主github: https://github.com/MichaelBeechan. 博主CSDN: https://blog.csdn.net/u011344545. 概念篇: https://blog.csdn.net/u011344545/article/details/8943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