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词向量
本教程来自深度学习框架PaddlePaddle的入门引导。我没有修改前面的理论知识部分,是在后面加入了自己的应用实例便于理解。
词向量
本教程源代码目录在 book/word2vec, 初次使用请参考PaddlePaddle 安装教程,更多内容请参考本教程的 视频课堂。
背景介绍
本章我们介绍词的向量表征,也称为word embedding。词向量是自然语言处理中常见的一个操作,是搜索引擎、广告系统、推荐系统等互联网服务背后常见的基础技术。
在这些互联网服务里,我们经常要比较两个词或者两段文本之间的相关性。为了做这样的比较,我们往往先要把词表示成计算机适合处理的方式。最自然的方式恐怕莫过于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
在这种方式里,每个词被表示成一个实数向量(one-hot vector),其长度为字典大小,每个维度对应一个字典里的每个词,除了这个词对应维度上的值是1,其他元素都是0。
One-hot vector虽然自然,但是用处有限。比如,在互联网广告系统里,如果用户输入的query是“母亲节”,而有一个广告的关键词是“康乃馨”。虽然按照常理,我们知道这两个词之间是有联系的——母亲节通常应该送给母亲一束康乃馨;但是这两个词对应的one-hot vectors之间的距离度量,无论是欧氏距离还是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由于其向量正交,都认为这两个词毫无相关性。 得出这种与我们相悖的结论的根本原因是:每个词本身的信息量都太小。所以,仅仅给定两个词,不足以让我们准确判别它们是否相关。要想精确计算相关性,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从大量数据里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归纳出来的知识。
在机器学习领域里,各种“知识”被各种模型表示,词向量模型(word embedding model)就是其中的一类。通过词向量模型可将一个 one-hot vector映射到一个维度更低的实数向量(embedding vector),如embedding(母亲节)=[0.3,4.2,−1.5,...],embedding(康乃馨)=[0.2,5.6,−2.3,...]。在这个映射到的实数向量表示中,希望两个语义(或用法)上相似的词对应的词向量“更像”,这样如“母亲节”和“康乃馨”的对应词向量的余弦相似度就不再为零了。
词向量模型可以是概率模型、共生矩阵(co-occurrence matrix)模型或神经元网络模型。在用神经网络求词向量之前,传统做法是统计一个词语的共生矩阵X。X是一个|V|×|V| 大小的矩阵,Xij表示在所有语料中,词汇表 V
(vocabulary)中第i个词和第j个词同时出现的词数,|V|为词汇表的大小。对X做矩阵分解(如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 5]),得到的U即视为所有词的词向量:
但这样的传统做法有很多问题:
1) 由于很多词没有出现,导致矩阵极其稀疏,因此需要对词频做额外处理来达到好的矩阵分解效果;
2) 矩阵非常大,维度太高(通常达到106∗106的数量级);
3) 需要手动去掉停用词(如although, a,…),不然这些频繁出现的词也会影响矩阵分解的效果。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不需要计算存储一个在全语料上统计的大表,而是通过学习语义信息得到词向量,因此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在本章里,我们将展示基于神经网络训练词向量的细节,以及如何用PaddlePaddle训练一个词向量模型。
效果展示
本章中,当词向量训练好后,我们可以用数据可视化算法t-SNE[ 4]画出词语特征在二维上的投影(如下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语义相关的词语(如a, the, these; big, huge)在投影上距离很近,语意无关的词(如say, business; decision, japan)在投影上的距离很远。
图1. 词向量的二维投影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两个向量的余弦值在[−1,1]的区间内:两个完全相同的向量余弦值为1, 两个相互垂直的向量之间余弦值为0,两个方向完全相反的向量余弦值为-1,即相关性和余弦值大小成正比。因此我们还可以计算两个词向量的余弦相似度:
similarity: 0.899180685161
please input two words: big huge
please input two words: from company
similarity: -0.0997506977351
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运行 calculate_dis.py
, 加载字典里的单词和对应训练特征结果得到,我们将在 应用模型中详细描述用法。
模型概览
在这里我们介绍三个训练词向量的模型:N-gram模型,CBOW模型和Skip-gram模型,它们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上下文得到一个词出现的概率。对于N-gram模型,我们会先介绍语言模型的概念,并在之后的 训练模型中,带大家用PaddlePaddle实现它。而后两个模型,是近年来最有名的神经元词向量模型,由 Tomas Mikolov 在Google 研发[ 3],虽然它们很浅很简单,但训练效果很好。
语言模型
在介绍词向量模型之前,我们先来引入一个概念:语言模型。
语言模型旨在为语句的联合概率函数P(w1,...,wT)建模, 其中wi表示句子中的第i个词。语言模型的目标是,希望模型对有意义的句子赋予大概率,对没意义的句子赋予小概率。
这样的模型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如机器翻译、语音识别、信息检索、词性标注、手写识别等,它们都希望能得到一个连续序列的概率。 以信息检索为例,当你在搜索“how long is a football bame”时(bame是一个医学名词),搜索引擎会提示你是否希望搜索”how long is a football game”, 这是因为根据语言模型计算出“how long is a football bame”的概率很低,而与bame近似的,可能引起错误的词中,game会使该句生成的概率最大。
对语言模型的目标概率P(w1,...,wT),如果假设文本中每个词都是相互独立的,则整句话的联合概率可以表示为其中所有词语条件概率的乘积,即:
然而我们知道语句中的每个词出现的概率都与其前面的词紧密相关, 所以实际上通常用条件概率表示语言模型:
其中f(wt,wt−1,...,wt−n+1)表示根据历史n-1个词得到当前词wt的条件概率,R(θ)表示参数正则项。
图2. N-gram神经网络模型
图2展示了N-gram神经网络模型,从下往上看,该模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对于每个样本,模型输入wt−n+1,...wt−1, 输出句子第t个词为字典中 |V|
个词的概率。
每个输入词wt−n+1,...wt−1首先通过映射矩阵映射到词向量C(wt−n+1),...C(wt−1)。
-
然后所有词语的词向量连接成一个大向量,并经过一个非线性映射得到历史词语的隐层表示:
g=Utanh(θTx+b1)+Wx+b2其中,x为所有词语的词向量连接成的大向量,表示文本历史特征;θ、U、b1、b2和W分别为词向量层到隐层连接的参数。g表示未经归一化的所有输出单词概率,gi表示未经归一化的字典中第i个单词的输出概率。
-
根据softmax的定义,通过归一化gi, 生成目标词wt的概率为:
P(wt|w1,...,wt−n+1)=egwt∑|V|iegi -
整个网络的损失值(cost)为多类分类交叉熵,用公式表示为
J(θ)=−∑i=1N∑c=1|V|yiklog(softmax(gik))其中yik表示第i个样本第k类的真实标签(0或1),softmax(gik)表示第i个样本第k类softmax输出的概率。
Continuous Bag-of-Words model(CBOW)
CBOW模型通过一个词的上下文(各N个词)预测当前词。当N=2时,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3. CBOW模型
具体来说,不考虑上下文的词语输入顺序,CBOW是用上下文词语的词向量的均值来预测当前词。即:
其中xt为第t个词的词向量,分类分数(score)向量 z=U∗context,最终的分类y采用softmax,损失函数采用多类分类交叉熵。
Skip-gram model
CBOW的好处是对上下文词语的分布在词向量上进行了平滑,去掉了噪声,因此在小数据集上很有效。而Skip-gram的方法中,用一个词预测其上下文,得到了当前词上下文的很多样本,因此可用于更大的数据集。
图4. Skip-gram模型
如上图所示,Skip-gram模型的具体做法是,将一个词的词向量映射到2n个词的词向量(2n表示当前输入词的前后各n个词),然后分别通过softmax得到这2n个词的分类损失值之和。
总结
本章中,我们介绍了词向量、语言模型和词向量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获得词向量。在信息检索中,我们可以根据向量间的余弦夹角,来判断query和文档关键词这二者间的相关性。在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中,训练好的词向量可以用来初始化模型,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在文档分类中,有了词向量之后,可以用聚类的方法将文档中同义词进行分组。希望大家在本章后能够自行运用词向量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 Bengio Y, Ducharme R, Vincent P, et al. A neural probabilistic language model[J].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03, 3(Feb): 1137-1155.
- Mikolov T, Kombrink S, Deoras A, et al. Rnnlm-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language modeling toolkit[C]//Proc. of the 2011 ASRU Workshop. 2011: 196-201.
- Mikolov T, Chen K, Corrado G, et al. Efficient estimation of word representations in vector space[J]. arXiv preprint arXiv:1301.3781, 2013.
- Maaten L, Hinton G. Visualizing data using t-SNE[J].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08, 9(Nov): 2579-2605.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gular_value_decomposition
Paddle代码:
训练
# 训练
import math
import paddle.v2 as paddle
embsize = 32
hiddensize = 256
N = 5
def wordemb(inlayer):
wordemb = paddle.layer.table_projection(
input=inlayer,
size=embsize,
param_attr=paddle.attr.Param(
name="_proj",
initial_std=0.001,
learning_rate=1,
l2_rate=0, ))
return wordemb
def main():
paddle.init(use_gpu=False, trainer_count=1)
word_dict = paddle.dataset.imikolov.build_dict()
dict_size = len(word_dict)
firstword = paddle.layer.data(
name="firstw", type=paddle.data_type.integer_value(dict_size))
secondword = paddle.layer.data(
name="secondw", type=paddle.data_type.integer_value(dict_size))
thirdword = paddle.layer.data(
name="thirdw", type=paddle.data_type.integer_value(dict_size))
fourthword = paddle.layer.data(
name="fourthw", type=paddle.data_type.integer_value(dict_size))
nextword = paddle.layer.data(
name="fifthw", type=paddle.data_type.integer_value(dict_size))
Efirst = wordemb(firstword)
Esecond = wordemb(secondword)
Ethird = wordemb(thirdword)
Efourth = wordemb(fourthword)
contextemb = paddle.layer.concat(input=[Efirst, Esecond, Ethird, Efourth])
hidden1 = paddle.layer.fc(
input=contextemb,
size=hiddensize,
act=paddle.activation.Sigmoid(),
layer_attr=paddle.attr.Extra(drop_rate=0.5),
bias_attr=paddle.attr.Param(learning_rate=2),
param_attr=paddle.attr.Param(
initial_std=1. / math.sqrt(embsize * 8), learning_rate=1))
predictword = paddle.layer.fc(
input=hidden1,
size=dict_size,
bias_attr=paddle.attr.Param(learning_rate=2),
act=paddle.activation.Softmax())
def event_handler(event):
if isinstance(event, paddle.event.EndIteration):
if event.batch_id % 100 == 0:
result = trainer.test(
paddle.batch(
paddle.dataset.imikolov.test(word_dict, N), 32))
print "Pass %d, Batch %d, Cost %f, %s, Testing metrics %s" % (
event.pass_id, event.batch_id, event.cost, event.metrics,
result.metrics)
cost = paddle.layer.classification_cost(input=predictword, label=nextword)
parameters = paddle.parameters.create(cost)
adam_optimizer = paddle.optimizer.Adam(
learning_rate=3e-3,
regularization=paddle.optimizer.L2Regularization(8e-4))
trainer = paddle.trainer.SGD(cost, parameters, adam_optimizer)
trainer.train(
paddle.batch(paddle.dataset.imikolov.train(word_dict, N), 32),
num_passes=30,
event_handler=event_handler)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应用
应用模型:
1.查看词向量
embeddings = parameters.get("_proj").reshape(len(word_dict), embsize)
print embeddings[word_dict['apple']]
2.计算词语之间的余弦距离
两个向量之间的距离可以用余弦值来表示,余弦值在 [−1,1]的区间内,向量间余弦值越大,其距离越近。
from scipy import spatial
emb_1 = embeddings[word_dict['world']]
emb_2 = embeddings[word_dict['would']]
print spatial.distance.cosine(emb_1, emb_2)
TensorFlow代码
可以在 tensorflow/g3doc/tutorials/word2vec/word2vec_basic.py(https://tensorflow.googlesource.com/tensorflow/+/master/tensorflow/g3doc/tutorials/word2vec/word2vec_basic.py) 查看到一个最简单的实现,这里也有一个同学的复制版 https://github.com/Yinzo/Extra-comment-for-word2vec_basic.py-in-tensorflow-tutorial/blob/master/extra_comments_word2vec_basic.py 。这个基本的例子提供的代码可以完成下载一些数据,简单训练后展示结果。
一旦你觉得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简单版本,你可以查看 tensorflow/models/embedding/word2vec.py(https://tensorflow.googlesource.com/tensorflow/+/master/tensorflow/models/embedding/word2vec.py),这里提供了一些更复杂的实现,同时也展示了TensorFlow的一些更进阶的特性,比如如何更高效地使用线程将数据送入文本模型,再比如如何在训练中设置检查点等等。
参考文章: https://github.com/PaddlePaddle/book/tree/develop/04.word2v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