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称比特币是骗局,却低调全面布局区块链技术,金融巨头技术革命意识已经觉醒
年度订阅用户可加入科技英语学习社区,每周科技英语直播讲堂,详情查看“阅读原文”
今年 10 月,美国最大银行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 Jamie Dimon 对当下最为火热的比特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那就是一个 “骗局”。无论他说这话时是什么用意,他显然没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区块链。
事实上,在他的领导下,摩根大通正在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金融行业的各个角落。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摩根大通正与一个开发类似比特币的数字货币创业团队进行合作。
图丨 Quorum 是一个基于以太坊的私有区块链平台。这个平台是开源的,可以在 Github 上查询到。目前,Quorum 平台已经开发了有两年多的时间,而且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已获得相关许可。
今年 5 月,摩根大通宣布与一家刚成立一年的加密货币公司 Zcash进行合作,开发了一个衍生自比特币的软件,让用户可以选择“隐藏”他们的交易。10月,摩根大通披露已将 Zcash 的隐私技术整合进它的开源区块链平台 Quorum。
实际上,Zcash 借助了一种叫做零知识证明的新型加密协议。作为一种使加密货币用户隐藏交易成为可能的技术,零知识证明在区块链领域掀起了一场高潮,主要是因为它给了用户一种令人费解的能力: 在不必透露任何额外信息的情况下,向他人证明某件关于你的事情的能力。
在 Zcash 这个例子中,用户可以用这种方式证明他们拥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一笔有效交易。在类似于摩根大通 Quorum 的企业级系统上,顾客能用它证明他们是有资信的投资者,诸如此类。
图丨Zcash 首席执行官 Zooko Wilcox
Zcash 首席执行官 Zooko Wilcox 表示,该公司的终极目标是 “给每一个人提供经济机会和金融自由”。他将 Zcash 的开放性(与比特币一样,任何人都能加入该网络)称为一种“道德需要”。他的团队中有很多认同其愿景的世界知名加密专家。
为什么一家由加密货币理想主义者组成的初创小企业会与美国顶尖的投行联手?
这是因为 Wilcox 和他的同事在全力推进零知识技术——无论是在 Zcash、比特币和以太币等开放的区块链系统,还是在金融机构正在搭建的私人网络。Wilcox 最近发表了一个声明,对摩根大通整合零知识功能大加赞赏。他说: “企业级区块链应用背后增长的趋势是科技领域最令人兴奋的趋势之一。”
对此,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家 Emin Gün Sirer 表示,摩根大通对如此吸引加密货币迷们的同一种前沿隐私技术感兴趣,一点也不奇怪。他说 ,零知识证明不是打法律擦边球,而是通过选择性的信息公开来证明一些事情。它在摩根大通涉足的领域有很多潜在的应用。Gün Sirer 说:“金融行业的壮大靠的就是私密性。”
图丨摩根大通 CEO Jamie Dimon
实际上,如果说摩根大通 CEO Jamie Dimon 和其他银行高管将比特币和同类加密货币视为威胁,那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比特币在大萧条顶峰时期出现,证明了人们可以用软件和通过互联网连接的数千台计算机来辅助P2P货币交换,而不是银行。这个网络中的计算机维护着一个被称为区块链的安全交易账簿,并用它来防范伪造行为。
然而,无论银行高管们如何看待比特币,他们都认为, 它背后的区块链蕴藏着一个革命性的平台,用它能建立更安全可靠且更具成本效益的金融交易管理系统。
但事实是,现在还为时尚早,大部分关于“企业级区块链”的工作都是实验性的。目前,我们还不清楚金融机构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该技术应用于自身需求,同时不牺牲它的优势——尤其是去中心化的特性,这是确保账簿内的信息不受破坏的关键。
图丨摩根大通有超过3万名技术人员
目前,摩根大通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 25 万名员工,其中的技术人员就有 3 万多名 。对于区块链技术,他们常用的方法是在公司内部进行项目孵化,因为他们有分析师、算法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机器学习专家,以及其他一些具备人工智能专业知识的人。他们之间的自由交流经常能够碰撞出极具创新性的项目。
在一般人看来,公司内部有如此多的人参与到创新技术孵化项目中已经是规模化了,但如看看全球金融市场的规模,这种公司内部创新完全就不值一提了。根据最新数据,所有比特币的价值已超过 2000 亿美元,相比之下,全球 M2(广义货币)供给约为 97.4 万亿美元,而全球债务总量则高达 152 万亿美元。
所以,新型金融科技所带来市场影响还远远未达到真正的规模化效应,一切还处于萌芽的状态。
注丨上图比特币价值 190 亿美元为截至2017年4月14日的统计,目前其价值已暴涨约10倍,超过2000亿美元
况且,对于摩根大通而言,发展区块链技术可远不止规模化这一种问题,其实在日常业务中,他们也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对客户推荐某项新兴的金融科技时,相互信任的问题就变得十分突出, 因为像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这类技术都是基于相互信任的,而信任这种东西一旦和商业扯上关系就变得很难处理了。
提到信任问题,众所周知,区块链技术要部署到商业应用,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共识机制问题:即在交易发生时,所有节点都认同的某种约定。但共识机制也很容易失效,比如 “拜占庭将军问题”,这可以简单理解为各个利益方相互制衡的互不信任关系。但如果将这种不信任关系变得相对公开,交易方都能对对方的身份进行安全验证,就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图丨拜占庭将军问题
但矛盾的是,要对对方身份进行验证,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隐私保护。与普遍认知相反的是,比特币和以太币等加密货币并不是匿名的。在公共账簿上,用户由一串字符(称作“地址”)代表。如果有人把你的身份和地址关联起来,对方就能看到你所做的每一笔交易。
对此,摩根大通的区块链负责人 Amber Baldet 表示,这种模式在金融机构行不通。因为反洗钱法规定必须在交易完成后保留相关记录,而客户却希望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尽量保密。这对矛盾该如何调和?
于是,摩根大通找到了Zcash这家创业公司。对此,她表示, 从比特币的隐私模式转换到一个交易方身份公开但交易保密的模式,这样就同时保留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优点,实现了“非同寻常”的进步——这正是Zcash的解决方案。
图丨摩根大通区块链负责人 Amber Baldet
今年 4 月,Amber Baldet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举办的一场区块链论坛上表示,Quorum平台已经开发了两年多,而且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这项技术当然不会在短期内马上看到成效,我们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为20-30年后的金融市场打造基础设施,摩根大通的资产遍布全球,未来需要有一个可靠的机制来保证这些资产的安全,这也是我们对客户的责任。”
全球顶级企业纷纷布局区块链
很明显,对于做惯了传统交易的金融巨头来说,区块链这种极具颠覆性的技术平台的确算是冒进的想法,甚至就连以此为基础的比特币交易都使得大型机构困惑不已, 此前高盛集团就由于高管们对比特币交易的知识背景知之甚少,所以才一直对进入比特币交易市场犹豫不决。
不过,在面对技术和商机时,金融家们的反应总是最快的,在投资上的出手也是最为迅速。 根据 CB Insights 的报告,去年区块链行业一共获得了 3.9 亿美元的投资,今年的数字会只高不低。其中,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机构投资方,仅次于日本软银。Alphabet 投资过的区块链公司包括 Ripple 和交易平台 LedgerX。
Overstock.com 是第三大机构投资者,花旗银行和高盛分列四、五。两家公司都投资了区块链初创公司包括 Digital Asset Holdings 和摩根大通的开源区块链平台 Quorum。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美国前十大银行已经对 6 家区块链公司进行了 9 轮投资,投资达到 2.67 亿美元。
对此轮投资热潮,CB Insights 表示, “考虑到区块链技术本身在技术和受欢迎程度,大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成为第一批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直接投资的机构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当然,除了金融机构的投资外,科技企业也纷纷将区块链技术纳入了关注的范围。例如,微软利用旗下 Azure 平台,为用户提供“区块链即服务”,可以使得 R3 区块链联盟以及其银行成员加速分布式台账的研发和部署。
而 IBM 也推出了“开放账本项目”(Open Ledger Project),开发企业级的区块链软件结构,通过 IBM 云计算平台的 Bluemix 和 API 基础架构来支持外部数据的对接,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商用化。
Intel 则发布了用来搭建、部署和运行分布式账本的高效模块化平台 SawtoothLake,还研究为区块链应用的硬件芯片创造可信任的执行环境,从而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可靠的隐私保护。
金融机构的科技外衣
金融科技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区块链也仅仅是其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当技术大潮迎面扑来的时候,面对动辄论及生死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这些与金钱打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交道的金融巨鳄们恐怕是不得不完成一次“技术加身”的痛苦蜕变。
就以摩根大通为例,其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 已经开始越来越强调他们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事实了, “就开展业务而言,我们的技术团队和我们的银行家们同等重要。”这样把技术提升到与金融精英们相同地位的做法也实属罕见。
可以说,摩根大通已经越来越强调自己的科技属性了。在今年,摩根大通在技术上的预算占到了总预算的 9%,达到了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而在未来几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 40%。
但摩根大通的意识觉醒也绝非业界首例,很明显,他们是采纳了高盛对技术的态度,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和对方进行竞争。
在嗅到技术力量的第一时间,高盛这家华尔街的百年投行就顺势而行。除了不断加大在科技领域投资、招聘大量计算机工程师,他们还试图运用科技改善重复性工作的工作方式,用机器人加以取代。而也正是在很早之前,其 CEO Lloyd Blankfein 就定义高盛是一家科技公司了。
图丨高盛 CEO Lloyd Blankfein
变革效果是显著的,目前,高盛有约 9000 名计算机工程师,占高盛总员工数量的三分之一。以前曾同时容纳 600 多位交易员的高盛纽约总部交易大厅现在也是人去楼空。
2014 年,高盛还以 1500 万美元投资了一家名叫 Kensho 的金融数据服务商。 Kensho 正在研发的是一种针对专业投资者的大规模数据处理分析平台,可以快速、大量的进行各种数据处理分析工作并能实时回答投资者所提出的复杂的金融问题,将能部分取代投行分析师的工作。
包括前不久,高盛推出了全新消费者贷款平台 Marcus,也是其向零售银行迈出的一大步,而该平台完全由软件自动管理,没有人工干预。甚至是在一直强调人际沟通技巧和关系能力的投资银行业务上,高盛也已经作出了部署, 例如他们将典型的 IPO 流程分为 146 个不同的步骤,许多步骤都是可以被“自动化”。
虽然外界反复鼓吹技术升级对工作岗位的威胁,但身处激烈的商业竞争之中,时刻处于生死一线的惊险恐怕只有那些玩家们自己才能体会,如果谁不能搭乘技术的大势加速狂奔,那么下一个出局的就必定是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