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回答都谈到了性教育的问题,似乎认为这一现象仅见于中国,是性教育落后的产物。事实上,同伴群体对发育较早的女生表现出排斥, 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显然不是对性无知这一点所能解释的。
众所周知,青少年在成长发育中,同伴群体(peer group)的影响特别大。在任何一本发展心理学的教材中,同伴群体几乎都会与学校、家庭并列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于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认识逐渐加深,一般人恐怕也能意识到青少年在其同学中是否“受欢迎”(popularity)对其在学校的生活以及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而影响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受接纳、受欢迎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教养方式、气质与性格、认知能力等等。其中非常重要的可能是身体特征,如面孔吸引力(漂不漂亮)、体格(强壮还是羸弱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体特征就是青春期的发育时间。青春期的发育对于男性女性而言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作用:
- 对男孩而言,比同伴发育早,一般会在人际环境中更自信,更“老练”,在同伴中受欢迎,甚至会成为小团体中带有某种“领袖”色彩的人物。发育较晚常常导致被排斥。
- 对女孩而言,比同伴发育早,则 常会被同龄人排斥,不少人因此变得内向,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而 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在芬兰、美国、瑞典等国的研究都发现了青春期较早的女生更容易被排斥,进而更容易表现出多种身心症状,如饮食障碍、尝试自杀等(如Aro, & Taipale, 1987)。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女性青春期提前后发生的变化使其明显与同龄女生不一样,而青春期的同伴群体的内部规范常常促使其排斥这些“异类”,认为“大胸可耻”只不过是这一排斥的反映而已;
- 另外,由于女性总体青春期早于男性,提前进入青春期的女生就更早,所以她们常不得不面对一群明显在心智上显得幼稚的多的男同学。常见的情况是,这些早熟的女生会渐渐更乐于与高年级的同学(尤其是高年级的男生)交往,而这常常会为那些排斥她们的人提供许多“口实”——“整天跟高年级的男生鬼混”;早熟的女生自己往往也尚不足以真正处理那些更大一些的青少年能够处理的问题,所以与高年级的人交往也确实可能会导致一些行为偏差(旷课、成绩下降等)。
总体看来,这一现象背后虽然还可以找到不少其他的原因,如文化因素和进化心理学中的“同性竞争”等机制,但其本质上应属于一个“发展性问题”,也就是随着青少年年龄增大,这样的现象就会慢慢消失。比如,随着时间推移,女生们发现青春期的女生更受男生欢迎了,反而会开始羡慕。
参考文献
- Aro, H., & Taipale, V. (1987). The impact of timing of puberty on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mong fourteen- to sixteen-year-old Finnish girls. Child Development, 58, 261-268.
- Caspi, A., Lynam, D., Moffitt, T. E., & Silva, P. A. (1993). Unraveling girls' delinquency: Biological, dispositional, and contextual contributors to adolescents misbehavi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 19-30.
- Kaltiala-Heino, R., Marttunen, M., Rantanen, P., & Rimpela, M. (2003). Early puberty i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middle adolescenc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7, 1055–1064
- Shaffer, D. R. (2009).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 ed.). Belmont, USA: Wadsworth Publishing.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
吴漾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1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女生由丑变美后是什么样的感觉?
在中国做女人是种怎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