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技术继续升级,中国将建立追踪汽车的电子识别系统
据 《华尔街日报》周三报道,中国正在建立一个利用电子识别系统追踪汽车的全国性项目。这个项目将于 7 月 1 日开始实施,届时新车在登记时需要在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用于追踪车辆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芯片。今年内,车主在登记新车时还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安装这个芯片,但 2019 年 1 月起,新车将强制要求安装芯片。
RFID 不需要在识别系统和追踪目标之间建立任何机械或光学的接触,常被应用在门禁系统、电子收费系统上。据报道,车辆在通过道路上安装的芯片识别设备时,设备会读出车牌号和车辆颜色等信息,并把这些数据传入公安部。它会在汽车通过某些节点的时候记录位置,但与用于汽车导航的 GPS 不同,RFID 射频识别技术并不会实时显示车辆的位置。
此前很多道路已经通过摄像系统和图像识别自动拍照记录路过的车辆,但 RFID 成本低得多。
事实上,去年 12 月 29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批准发布了机动车电子标识 六项国家推荐性标准,并表示标准将于 2018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其中,于 2018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7)规定了 2018 年新出厂机动车应在前挡风玻璃不影响驾驶视野的位置预留微波窗口,以保证汽车电子标识的安装与读取。
而早在 2014 年 11 月,《汽车电子标识通用技术条件》等六项国家标准就已经由公安部下属的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会起草并发布了 征求意见稿。当时,研究所表示,需要新系统来解决日益严重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和汽车恐怖袭击。它说,这些“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特别是对公共安全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2016 年初,汽车电子标识首先在 无锡试点,首批发放了 10 万张存储有车牌号码等信息的 RFID 卡片,即机动车电子标识(电子车牌),用于货运车辆。同年 2 月, 深圳启动电子车牌的试点应用工作,主要涵盖重型货车、泥头车、校车等八类重点车辆,发放 20 万张。此后,北京、天津等城市都展开了电子车牌试点,主要包括大中型客车、出租车、校车等。
按照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起草的《汽车电子标识通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的内容规划,将在全国设置 100 万个监测点,特别是在全国出现拥堵城市的核心区域,都会使用电子车牌进行监测。
在美国等其他国家,RFID 芯片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自动支付收费公路费用以及在码头等地区踪货运卡车之类车队的车辆位置和其运输的货品。墨西哥、印度、南非、巴西、杜拜,都曾使用 RFID 芯片追踪交通违规。
不过,作为年销量近 3000 万辆的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之一,中国的 RFID 技术项目体量巨大,且由政府单一主导。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截至 2017 年底,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达 2.17 亿辆,与前年相比涨幅超过 11%。专家认为汽车电子识别系统的应用将极大扩展中国的监控网络范围。
目前,中国的监控网络包括摄像头,DNA 数据库、人脸识别技术等。而人脸识别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出租车。 据《成都商报》报道,成都市交委今年 1 月发布通知,规定五城区出租汽车企业要按照导则要求在 2018 年 6 月 30 日前完成车载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工作。导则中明确要求,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在上班签到、下班签退、运营过程中定时验证驾驶员身份,并记录时间、位置等信息实时上传至平台。出租车司机上车后,抬头看看后视镜上的摄像头,人脸识别成功,证明确为本车驾驶员,才能开始打表计费。
去年年底, 四川内江市投入 300 多万,对城区的 6 家出租汽车公司进行了类似的改造,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快速识别驾驶人是否是当班司机,如果不是则不能开启出租车计价功能。 广州在 2016 年就公布了要求出租车加入人脸识别等新功能的《广州市客运出租汽车车辆技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深圳则在去年 8 月 30 日开始投放新型计程计时车载终端试点出租车,这款出租车的车载终端也具有人脸识别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离车评价乘车信息主动推送等功能,并支持乘客使用电子支付方式付费。
此外, 重庆主城巡游出租车也将对驾驶员启动人脸识别,驾驶员接车打卡后,智能终端系统将每两三个小时对驾驶员进行一次拍照,捕捉的图像将与打卡时的人像进行对比,如发现驾车人员不一致,后端将人工审核。
题图/pixaba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