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BBC用一部趣味纪录片给解决了

标签: | 发表时间:2019-02-10 13:37 | 作者:
出处:https://mp.weixin.qq.com
著名学者宋怀常曾在其著作《中国人的思维危机-中国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里指出了 “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据此浅谈一些我所观察到的中国人常见的逻辑缺陷:

1、概念模糊


概念(Concept)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概念。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几个人讨论马。


第一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000斤重的马。

第二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厘米长的马。

第三个人说,哪里有重达万斤的马?更不会有10厘米长的马!

第一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河马!”

第二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海马。”


正是因为他们对“马”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如,我们讨论美女时,一个人说这个女孩好漂亮,另一个人说一般,又有一个人说根本就是个恐龙嘛! 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因为在他们心中,美女的标准是不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讨论,这种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国际超模吕燕的相貌,东西方看法截然不同


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比如: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


什么叫“应该”?什么叫“更多”?什么叫“管理人才”?怎么样算“培养”?


每一项都是模糊的,双方都难以执行,美国完全可以不认账,“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也可以呀。 出现这种情况,便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缺乏严谨的法治思维,概念模糊。


而这些参加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连这些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别说其他了。


2、 不懂集合概念


中国人的集体观念比较强,这就产生一个普遍现象: 对于中国人来说,往往是批评个人就等于批评集体;批判集体就等于批评集体里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 “集合概念” 错误。实际上,说某个群体具有一个特点的时候,不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这个特点。


比如,我们说南方人善于做生意,这里的“南方人”是集合概念,但不代表每个南方人都善于做生意;再比如,我在这里谈到的“中国人缺乏思辨力” ,这里的“中国人”是集合概念,并不说明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


黎鸣先生写过《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等文章,很多中国人很不满,说按照黎鸣的观点,黎鸣也很愚蠢,因为他也是中国人。这种结论,反映的也是此类逻辑谬误。


3、类比推理,生拉硬扯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


值得中国人注意的是,中国人在生活中使用类比时,经常会忘记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经常把类比的结论当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乱比一气。


比如谈到取消户口管制、自由迁徙问题,有人就说,那全世界为什么不能自由迁徙?美国应该打开国门,让外国人自由迁入。这种说法混淆了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的不同。


再比如,对于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或者经常批评中国现状的同胞,一些人常常用一句谚语来教育他们要爱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但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孩子和狗是两回事情,国民和狗之间的差别则更大。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没有什么可比性,硬把他们归在一类,其实是生拉硬扯。


再者,丑和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呢,还能要求孩子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呢,狗难道不能嫌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流传久远的成语、谚语都是用类比的方式。如“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这些说法同样是有问题的,是不能把它们当成真理的。


无风也会起浪,印度洋海啸的浪大吧,不是风引起的;苍蝇也会叮无缝的蛋,只需给蛋抹上狗屎就行了,许多人正是通过造谣生事来诋毁别人的。


过多地使用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4、非黑即白,二元思维 


郎咸平在某大学演讲中说,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


大学的高材生就问他:“难道要做小做弱吗?”


这是推论错误,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并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这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好坏人思维、非黑即白思维。


这种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的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二元思维是中国人常见的思维,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思维,小孩就会的好坏人思维,很多中国人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思维还处在小学生水平。


在对待历史问题上,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比较明显,很多中国人把历史人物分成明显的好与坏两类,将好的神圣化,如孔子、孟子、唐太宗、诸葛亮等,似乎他们是没有缺点的完人;将坏的妖魔化,如一些奸臣、暴君等,似乎他们一无是处。


争议很大的唐太宗


这种思维是片面的,没有认清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对待现代人同样如此,中国人很容易将某一地区、某一阶层或是某一职业的人妖魔化。


在二元思维下,政治思想界的左与右,也往往走向极端,我们的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教训。


5、乱立靶子,错误推理


我们在与人的讨论中有时会发现这种现象:你说的话明明不是这个意思,但某人却认为你就是这个意思,然后他根据这个错误的理解对你进行批驳。。


对于这种行为,有人给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自己树立了一个靶子,却说是别人的靶子,然后对着这个靶子进行猛烈的攻击。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多次谈到同性恋的问题,引起不少人的攻击。有个人在网上发评论说:“我是个医学院的教授,我认为,同性恋不宜提倡。”


这里面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他作出了错误的推论。因为李银河从来没有说过要提倡同性恋,只是说政府和公众要正视,而不要装作看不见而已。


这位教授的逻辑是:你替同性恋说话,你就是提倡同性恋。他所反驳的观点根本不是李银河的观点,这不是乱放炮嘛!并且,此人还以“教授”自居,似乎做了教授就代表了正确,显示了其无知与自大,格调更低一等。 这种思维的错误就在于从别人的论述中推不出反驳者所理解的观点。


社会学家李银河


二、

逻辑是什么?BBC 的纪录片《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用生活中的例子,把逻辑的概念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这部纪录片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去讲解,相反,它讲了一个故事...


三个逻辑学家走进一个酒馆,侍者问:



第一个逻辑学家一脸懵,咕哝到:“我不知道。”

第二个逻辑学家也说:“我不知道。”

第三个逻辑学家却笑着回答: “我们三个人都要喝酒。”



为什么第三个人会做出这样的回答?


侍者是问 “你们仨都需要啤酒吗(Would all three of you like a beer)?”,关键词在于 all three(三个人都)。


若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人不想喝酒,轮到他的时候,只需要说 “我不想喝酒” 就可以了。然而,前两个人都没有给出否定性的回答,只回答了“我不知道(I don't know)”。


这就意味着前面两个人都想喝酒,在依次回答侍者问题时,被问到的他们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于是,他们只能回答 “我不知道” 。


而这个回答有两层寓意:


1、轮到我了,我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 “我不想喝”;

2、我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我们仨都想喝”;


轮到第三个人的时候,他明白了前面两人的意思,而他也正好想要喝酒,便做出了肯定的回复。就这样,纪录片告诉给了我们逻辑的概念——


逻辑不是知识,逻辑不生产知识,它所做的事提供我们一套严谨的规则,用来组织和运用知识。


纪录片将深奥的概念融进了生动的故事中,这样的讲解易于孩子理解,也能够让小朋友迅速破冰,喜欢上这门新的知识。


三、


这个纪录片虽然是给孩子看的,但其对逻辑学的讨论并没有浮于表面。相反,它对这门学科的讨论十分深入: 三段论、布尔运算、悖论、不确定性、不完全性…… 这些至为重要的逻辑概念,在短短的纪录片中都得到了讲解。


为了讲解现代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 “布尔运算”,主持人 Dave Cliff 教授让孩子们集体“变成一台计算机”:



并完成了 3 + 2 的运算:



全片对逻辑学中知识点的讲解是由一个又一个游戏构成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在观看过程中把这些游戏的玩法记录下来,在亲子游戏中进行孩子的逻辑学启蒙,有爱又温馨。


此外,全片沿着历史的脉络,对逻辑学发展进行了梳理。


从亚里士多德到《爱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查尔斯 · 道奇森(Charles Dodgson);


再到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先驱,《逻辑的数学分析》的作者乔治 · 布尔(George Boole);



从德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和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 罗素(Bertrand Russell),再到计算机之父阿兰 · 图灵(Alan Turing);



全片关于逻辑学发展史的论述,系统、简明又不失趣味。在讲到三段论时,知道自己“终有一死”的苏格拉底发出了富有幽默感的哀叹。


人终有一死(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小前提);

苏格拉底终有一死(结论)。



逻辑不仅影响各领域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街角酒吧到金融市场交易所,从古老的哲学研究到前卫的人工智能科技,逻辑无处不在。

相关 [中国人 思维 大逻辑] 推荐:

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BBC用一部趣味纪录片给解决了

- -
著名学者宋怀常曾在其著作《中国人的思维危机-中国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里指出了 “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据此浅谈一些我所观察到的中国人常见的逻辑缺陷:. 概念(Concept)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概念. 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中国人的思维缺陷影响国家治理

- 欲望道人 - 茅于轼 新浪博客
          中国人的思维缺陷影响国家治理            ......>>点击查看新浪博客原文.

“李阳家暴”引反家暴立法呼声<br>“中国人的思维觉得这都是家里的事”

- nshare - 南方周末-热点新闻
2010年至2011年3月,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研究发现,在100件离婚案件中,有28件的女方当事人表示曾遭受过男方家庭暴力,其中8人向男方索要损害赔偿,但只有1人获得法院支持.

思维习惯

- 冬虫夏草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You see the reality through a particular lens formed by your beliefs therefore each individual sees the same situation in a different way.. 你的思维习惯影响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效思维方式

- cattyhouse - GTD Life
这是来自于Smile的投稿,很实战的和大家分享了高效的思维方式,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和他直接交流.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逻辑应用书籍少之又少,只有《金字塔原理》,《餐巾纸的背后》等,其它的都是学术化的书籍. 仅有的流行书籍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此类思考方式比较适合西方人,因为西方人善于归类思考,东方人善于联系思考.

光与影以及思维

- 东方 - 有意思吧
我不忧伤,可为何世界呈现一片淡淡的蓝. 猫说:切,都是动物,何必装高雅. 也许,我天生属于海洋,因为那里是爱的天堂. 给我一支笔,我会描绘出整个世界. 你说要把太阳摘取,于是我起了个大早. 一荷清泉,只是没有了爱人的陪伴. 光不会照耀到任何地方,除非你站在云端. 家人就像是蒲公英,等成熟的时候就离别离不远了.

CRM系统新思维

- - 美团点评技术团队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是管理公司当前以及未来潜在客户的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优化客户关系实现公司销售业绩的长期增长,它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之一. 目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加速改变世界. 但是在CRM等企业系统的构建和优化方法论上,却缺乏革命性的创新. 本文作者在构建和优化CRM系统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新方法论,与当下的一些先进理念不谋而合.

设计思维与业务思维的对接

- - legene的用户体验设计
早些年,我主张设计师要学会说服业务方,当时我的领导认为这个观点不对,要“沟通”而不是“说服”,我颇不以为然. 慢慢地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不能太主观,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共同朝一个大方向努力. 最近经历了和业务方的深入合作,又有了新的成长和认识. 那么我这里想说的就是从第二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的变化.

互联网转型中的项目思维VS产品思维

- - 互联网分析沙龙 - 干货
很多人说,互联网转型就思维方式的变化,只有思维方式变化了任何的制度才能真正落地执行,不然就永远是空谈. 其实写下这个话题,并没有什么结论性的举措或者方法,只是说说我在项目和团队运作中遇到困惑时的思考. 首先先来定义下什么是项目思维和产品思维,再来说说从这两种思维方式中延展出来的问题. 项目思维就是以项目为牵引,通过一个个有时间节点要求的任务来完成目标交付物.

产品思维和项目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 -
产品思维和项目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在处理问题和解决方案时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方法. 产品思维:产品思维注重长期价值和用户体验. 它强调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并致力于开发和提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品. 产品思维注重产品的整体规划、市场定位、用户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等方面. 项目思维:项目思维注重短期目标和任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