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研说起:大学、职场、个人选择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产之路」
长文慎入,本文适合人群:
在校本科生、硕/博研究生
职场新人
互联网从业人员
上周考研复试季,承蒙大家信任,收到几位考研同学的咨询。
A同学本科长沙理工,已经通过上海大学通信工程系复试,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他想跟我聊聊以后学习大方向的问题,通话的时候,他正在从上海回长沙的高铁上,语气中可以感觉到对方抑制不住的兴奋。
B同学本科安徽工业大学,电子系跨考北邮计算机,组线接近350,他以2份之差落榜,准备二战。他说等组线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朋友,这些朋友简历上都有比较好的项目经历,他很佩服。所以希望我给些建议,除了考试科目,还能做些什么,好在二战复试的时候,简历上不再只有一些奖学金。
C同学本科就读郑州一所二本院校计算机系,她说高考发挥不好,家里不让复读,本科期间项目经历还算丰富。考研就想上个好学校,一战北京理工,刚过国家线。为求稳保险有学上,二战北京工业大学。考分接近330,无奈北工大计算机系也炸了,招收不到100人,他排名将近300,录取希望非常小。
一方面怕明年数学更难(她数学不好),也怕明年会更炸,非常犹豫要不要三战;另一方面有所天津的双非学校接受调剂,全国排名300左右,她在那边排名靠前,家里让她调剂过去。他纠结这么一所双非学校的研究生,没有没必要上?毕竟要耗费三年,还是说直接工作更好?他可以做前端开发,基本框架都学过。
跟这些同学聊完,整理了最近的热点事件。:
华为、阿里、头条等大厂程序员,确实拿着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薪资(非时薪)。同时也忍受着高强度高压力高时长。大小周、996,24小时在线,家常便饭,脱发脊椎病等健康问题突出,持续性堪忧。GitHub上996icu项目火爆,说明加班已经引起了程序员群体的重视。
互联网大厂普遍不待见35岁以上的基层老员工,一方面是近年来行业岗位增量不大,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都开源,脑子好使,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自学,难以形成准入壁垒,每年一茬一茬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候选程序员,从各大高校计算机系流水线出厂,失去竞争力低性价比老人失业风险逐年走高。
高薪效应,进入程序员(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竞争愈发激烈。每年高考、考研,各大院校计算机系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上周一位头条的程序员告诉我,19年头条春季校园招聘,技术类岗位收到12000多份简历,通过并面试2000多位候选人,发放offer不到40份,其他待定或失败。
现在一线城市小朋友,为上一个好大学,军备竞赛从幼儿园开始,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每一次升学都是一次筛选分流,偏离主航道,后续要付出成倍努力、以及好机遇才能追上。人员逐级分流,本来就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一个功能,各位回忆一下自己小初高大同学现状,越早被分流出去的,现状和后劲是不是越差一些?
大学之前的竞争,似乎已在家长群体间形成共识。而职场的竞争,其实也在刚进大学那一刻就开始了,至少计算机行业是如此,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意识过来。
上图说话人为一位职场新人,985本硕计算机系,目前在一家北京的小公司从事算法开发工作。因为他自己的一些特殊经历,出道较晚,目前在群里比较活跃,主动、虚心向前辈们请教,正在想办法努力挤进大厂。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一次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说过:
进入大学兴奋感褪去后,渐渐发现,大学生活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丰富和刺激。大学以前,我们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太多自主选择。但大学开始,个人选择开始变得格外重要,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大学阶段的收获就越大。
张的创业伙伴大学室友梁汝波,说张在大学成绩并不出色。张把时间用来大量阅读,和钻研计算机技术。大学期间靠开发软件和做网站赚了几十万。大量阅读,扎实的计算机基础,为他后面连续创业,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和实践基础。
上班多年,呆过几家不同类型的公司,近距离观察过许多职场人案例。成功的、不太成功的,失败的,许许多多,愈发明白了一个朴素道理,正如张一鸣所说:进入大学后,个人选择变得极其重要。而选择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
大部分出身普通的同学,既然家庭条件决定了要打工,就早点为打工做准备。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需要学习什么技能,考什么证,需要什么样的学历,需要认识哪些人,怎么去获得实习机会等,越早认识越好。大学几年怎么过,决定了后续职场道路的顺遂程度。
当前职场、表面看,普通人进名企,985、211硕士学位似乎成了标配。以我工作过的4家公司为例,头部外企,一二线互联网公司,身边同事80%以上为硕士学历。以我目前所在的团队为例,一个大家都听过的资讯产品推荐算法团队,老大对学历极为看重(老板个人风格),某个时期我附近三排同事学历如下:
985、211高校推免比例逐年走高,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大学期间努力刷GAP争取保研,是一条比较稳妥路子。通过考研进入更高一级学校镀金,将会越来越难。19年考研人数再创新高,增幅达21.8%,各大院校计算机系更是火爆。前面的三位同学的例子,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既然用人单位(互联网、金融、热门公务员等单位)这么看重学历,那么:
你真的需要读研究生吗?
什么情况下需要考研比较合算?
读研究生能带来什么样的求职便利?
关于考研,学校、专业、导师如何选择?
大学或研究生怎么过对求职帮助最大?
京杭君一贯作风,真实案例来回答以上问题
第一个例子,京杭君自己,本科长安大学(05-09),电子信息工程系,211,在西安。大学四年不知道有实习这回事,08年经融危机,09年初研究生复试前,以为自己上研没戏了,跑遍西安各种高校招聘会。终于找到一份工作,深圳一家生产遥控器的公司,月薪不到3000。这份工作,在当时就业的同班同学里面,也算中上水平。
后来运气好,上了北邮读研究生(09-12),通信工程系,前两年在导师的实验室做项目,通信方向,管得很严,早晚打卡。研三暑假大部分同学都做好了项目交接,并出去找到了实习。前后跟过两位导师,一共9位同学里,有3位去了微软实习,那是11年,互联网还没有如今这边火热和高薪。这在我本科学校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北邮的行业影响力+北京地利)。
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三星电子,月薪将近10000,还有3000左右的加班费,这在同学里面属于平均水平。从投入收益比看,我这花3年时间读的研究生,真的很值。
如果你跟我一样,本科学校一般,或者学校综合实力还凑合,但自己在本校所学专业,在行业就业市场没什么存在感,自己又是平凡的大多数(相比大学同学),那么,读个牌子更硬或者地方更好学校的研究生,来增强求职竞争力,是比较合适的。我从长安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本科,到北邮通信工程硕士,三年时间,个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大大提升。
第二个例子,是京杭君弟弟,本科华中科技大学(08-12),软件工程系,985,在武汉。他大学中间看了2年网络小说,整个人都颓废了,因为对本专业失去了信心、亦无兴趣,又想翻盘,大四被迫选择了考研,在没有充分调研的情况下,选择了跨考五道口金融学院,该院当年已经并入清华大学,第一年毫无疑问失败,初试线差了几十分。
第二年继续考该院,再次没过初试线,差了十来分,后来幸运调剂到山东大学(13-16),金融专业,985,在济南。考研读研期间进一步认清了自己和现实,逐步振作起来,考证实习都没落下,毕业后去了上海二梯队券商并购部。毕业两年内通过CPA、准保资格考试,18年破格晋升两级。相比同时期去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收入依然不高。
如果你跟我弟弟一样,学校还不错,但是一路混过来的,毕业时不知所措逃避就业,或者想换专业,考个研究生,多三年缓冲时间,改过自新或者转行,也是一种补救方法,但是我弟弟的选择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非常难考,哪怕是985院校本专业的学生,两次考上都算幸运。而他大学是混过来的,还是外校跨考,学校之间的差距也足够明显,悲壮程度无异于自杀。只想到一招翻身屌丝逆袭的爽感,没有充分考虑到随失败而来的窘境,时间成本以及经济成本。成年人决策,应该懂点基本的概率,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不是一个理性人的做事方式。
他如果跨考人大、央财、上财、外经贸这样的重点财经院校,难度也降低了许多,就业质量并没有比五道口差太多。哪怕直接跨考本校金融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对就业的影响极其重要。
另外,读研也要考虑时间成本,大部分学校研究生是3年,少数学校,比如哈工大2年,人大,央财的财经类专业基本都是2年,而香港,新英澳的硕士,十个月就能毕业,回来还是海龟身份,在北京上海拿户口也有优势。从身边同学情况看,学硕专硕的差异反而没那么大。
试想,如果我弟弟,第一次考人大的不那么热门的经管类专业,大概率能考上、2年就毕业。而实际上,他花了4年从山大毕业。先不论他们专业就业竞争力,山大比人大差了一截,这个年龄段,2年时间意味着什么,大家都清楚。
实际上,他二战五道口落榜,调剂到山大已属幸运。是直接上山大研究生3年后毕业,还是再考一次人大的2年专硕?(如果考上)同样是三年后毕业。后一个方案,他在求职市场的竞争力将会更强。但是有风险,有可能考不上,发挥失常、报考拥挤,等等原因导致失败都有可能。
这时,我建议他选择更保险的方案。承认自己的失败,有时候并不容易。生活中见过太多拧巴人,他们死盯着局部最优解,泥足深陷,死磕到底。哪怕最后赢得了战斗,却输掉了时间,也错过了在当时条件下的最优解。曾经,我也是个拧巴的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走出来。
第三个例子,当事人不算熟,普通的微信朋友,是京杭君进入互联网行业后逐步了解到的。他们本科分别毕业中科大,电子科大等非常不错的985院校,到中科院的自动化所,计算所、软件所等读研(10-13)。应该也是读书期间相互认识,强强联合组队参加国内外大厂数据挖掘比赛,据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名次。
他们读研期间还到BAT等知名厂商实习,至少有过两段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毕业后都拿到了SSP offer进入头部知名厂商核心部门,3年内快速晋升,然后跳槽到新兴的互联网公司,职位和薪水都有大幅提升。毕业不到6年,多数到了总监级,有一个已经是几百亿美元公司核心部门的vp。
这几位同学,本科学校都不错,大概率在本科阶段(06-10)就非常厉害了。那个时候互联网远没有现在火热。到北京读研,比赛、实习,把中科院提供的各种资源都用到了极致,扎实了基础,后续碰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风口,职场一马平川。
从就业出发,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生阶段,专业、学校、城市、对就业的影响都非常大,如何排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读研究生,无论硕博,导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这个大,主要是导师对研究生的负面影响。关系到研究生两三年怎么度过,以及是否能顺利毕业。
如果你不是走学术路线的大牛,选一个能放你去实习、好说话的老师比较稳妥。回过头看,导师名气的大小,对就业的影响非常有限,至少通信计算机行业是这样。以我自己为例,无论大学、还是研究生阶段,相比周边的同学,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非常有限,特别是研究生阶段,不添乱就谢天谢地了。遇到倪冰冰、王攀这样的变态,还是早点退学保平安比较好。
以上大概回答了,什么情况下需要考研?考研学校、专业、导师如何选择?
那么,读研究生能带来什么样的求职便利?
相比本科同学,研究生同学的就业方向相对集中一些,因为经过大学4年,大部同学基本了解了本专业是干什么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再到研究生做一次选择,就业方向相对比较明确了。研究生同学就业范围相对集中,容易形成一股合力。再次,读研究生时期,好几个年纪的学生,长期待一起厮混,有利于形成前后几级师兄弟之间的传帮带。
就我自己而言,本科同学干什么的都有,没什么规律可言,而研究生同学,基本集中在通信、互联网行业。我研二暑假去三星电子面试,异常顺利,还在回学校的路上,HR打来电话,说我技术面通过了,问我什么时候方便做HR面试。入职一年后,才知道当时两位面试官,其中一位,也是我后来的领导,是跟我同一个实验室早几年毕业的师兄,虽然一入职就知道他是校友。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各大公司都是如此。组内招人,同等条件下小领导都喜欢招自己的校友,要是同一个实验室的,就更有天然的好感。百度NLP部门的哈工大校友,阿里妈妈某算法部门的清华师兄弟,都是彼此抱团,晋升之路异常顺利。
大学或研究生怎么过对求职帮助最大?
尽可能多去了解未来真实的工作场景。实习是最好的方式。工作中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技能?反过来有的放矢重点学习、锻炼、培养。其次,公司怎么运转?行业的关键人物关系网?他们的成长路径?琢磨琢磨,都对认知的提升大有裨益。例子三中科院那个朋友,职场之路如此顺利,一方面是他们自身能力强,另一方面跟他们早早出去实习有莫大关系。
你真的需要读研究生吗?
大学读什么专业,要不要继续深造读硕读博?需要具体分析,跟家境、行业、个人志趣等因素密切相关。
顶级政商家族子弟读历史、政治、哲学。小布什在耶鲁大学主修历史,王思聪在伦敦大学学院读哲学系,薄瓜瓜在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奥学院读的经济、哲学、政治三项综合专业的本科。他们读大学,更多是混圈子,选专业完全凭兴趣,因为未来并不需要靠文凭求职。
普通家庭子弟,读大学的功利性应该更强一些,也就是为打工做准备。选择实用性专业更符合家庭长期利益,因为你毕业后马上要成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买房买车成家生子,支付各种账单,学历和技能必须能在短中期变现。
京沪985、211高校教职,博士学位是标配,还需要海外名校经历;京沪三甲医院医生,硕士起步,这都是现状。
计算机是一个实践见真知的行业,IT通信互联网行业的绝大多数岗位,本科学历已经足够胜任,相比读研,业务水平在实践中长进更快。
硅谷的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都是本科辍学开始创业。国内互联网新旧巨头创始人,马云、马化腾、刘强东、王兴、张一鸣、程维、宿华都是本科学历。
再说两个打工的,字节跳动技术体系方面,职位最高的两位高级副总裁,杨震原、洪定坤,分别是北航和北邮本科毕业开始上班,在百度工作多年,然后先后跳槽到字节跳动。
从我自己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身边人的观察,计算机互联网行业,还是早点出来工作更好,虽然现在头部互联网公司,硕士学历好像是标配,但并不是必要条件,还是举真实例子来说明。
15年我猎豹移动工作的时候,组内有三个实习生,一个中南大学的大四学生,两个湖南大学的学生,分别大三、大四。两个大四的实习生,毕业后就留下来工作了。一个在猎豹工作两年去了腾讯,一个在猎豹工作一年,跟着老板去了深圳一家小公司,老板离开后,他也去了腾讯。总之,都是本科毕业不到三年就去了腾讯。他们那些读研究生的同学,毕业时不一定去得了腾讯等大厂,就算去了,职级也比他们低。
那个大三学生就更神了,我带过他一段时间,湖南大学软件工程系,大三就开始在外面实习,来猎豹移动实习之前,还在其他地方实习过。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搞定那些老师和课程考试的。大四一期末拿到了华为offer,大四二期就没再来猎豹实习,呆在学校充电做毕设。毕业后入职了华为,朋友圈看见他经常出差北欧,综合素养领先同一年入职的大部分研究生。大三,同龄人还在宿舍打游戏,他就开始接触真实的职场。
公众号的读者里,有一位大四学生,外地985院校,计算机系,他在头条的核心算法部门实习,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数学比较好,在网上自学了很多机器学习课程,免费的,付费的都有,自己做过几个数据挖掘的项目,再就是主动认识了一些行业内工作多年前辈,虚心请教。
他在去头条实习之前,在另一家知名度稍差一点的互联网公司AI部门实习过。他说在他们(头条)部门,985研究生都很难进来,但是也有应届二本毕业生,那位同学也是自学,参加比赛和实习,走出了独立行情。
上图是今天我们一个群里,有关读研话题的部分讨论,红框是他的回复,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什么,不能提供什么,显然,他的认知水准超过了很多同龄人。
这位同学对没能去清华上研颇有些遗憾,我说他现在在头条更好,相当于节省了3年时间,非常难得。他说头条的面试官也是这么跟他说的,以下是我们交流的一部分。
下图是我们群里另外一位PM同学的发言,
以上这些同学,都是早早出去实习,有些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了真实的职场生态,放弃了继续读研的计划,直接进入职场。
我自己的经历,呆过的四家公司,都有少数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同事,进得来,能力就是合格的。至少在通信互联网行业,985、211本科学历真的够用了,至于后续发展怎样,跟学历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能早点觉悟,本科毕业就能到行业内一二梯队的公司上班,今后职场发展,光在年龄这一条上,就占尽了优势。
求职是个系统工程,浑浑噩噩混到毕业,临时做简历海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不是正确的姿势。当然,这些都是我自己工作多年后,复盘总结的经验,读书的时候没有前辈指导我,我也不知道这些切实可行的路径。
回到文章开头,后面跟C同学又沟通了一次,得知她是位女生,96年,已经被天津那所大学录取。再考一次北工大?去天津读研?还是直接工作?她还没想好,她之前的目标是去互联网公司工作,赚高薪。
我跟她是这么分析的,他现在23岁,再考一次北工大,就算顺利考上,24岁。三年毕业,27岁。问题是北工大计算机系应届研究生,能直接去BAT等一二线大厂做研发的,少之又少,除非能走出独立行情。
小厂干2-3两年,运气好跳槽到大厂,30岁,这时跟她同场竞技的大部分是985科班男,互联网大厂每年淘汰10%,胜算在哪里?运气好35岁之前结婚生子,再耽误2年,作为一个程序员,职业生涯基本报废了。
我们做资讯流产品,用到机器学习,绞尽脑汁来优化各项产品指标:点击率、人均阅读时长、留存率等。这套系统,也叫多目标学习系统,同时优化多个指标。不同阶段,指标之间有所偏重。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给这位同学的建议是,不要死磕单一指标,全局着眼,求学、工作、婚姻,多维度来优化自己的人生路径。天津那所学校,虽然排名靠后,是特色专业学校,在行业类的就业相当不错。今后多花点心思找对象,比再去考一次研究生重要得多。
我说这些,并不是胡扯,而是过来人的经验总结。交流过的读者里,好几位女性海龟博士,在京沪高校当老师,31-35岁之间,他们在求学路上,一骑绝尘,佛挡杀佛。工作也似乎不错,但在婚姻的路上,却遇到了难题。
本文由考研说起,其实通篇都在讨论路径选择,做出选择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了解周边环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多读书、多思考,主动去认识几位段位比自己高的前辈,听听他们的建议。大学怎么过,要不要考研,都是个人选择,都是为将来的职场和家庭生活储备能量,越早明白这一点越好。
码字不易,本文耗费整个周末,写作非常不顺,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不妨打赏示意,多少随意,关键是气氛,打赏之于作者,就像掌声之于台上的表演者,懂的自然懂。不打赏也没关系,在看,转发都是支持,鼓励我更多产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