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正在毁掉童年吗?
前段时间在电影院看了《玩具总动员 4》,故事延续了玩具与陪伴的话题,但却把遗忘作为了影片的落脚点,牛仔胡迪逐渐不再被新主人邦妮需要,黛比娃娃不择手段只是为了让主人记起自己。
在这个系列动画里,玩具象征着我们的童年,而第三部里 18 岁的安迪与胡迪他们与的告别,则可以看作童年的远去,让无数人泪目。
然而现在的小孩可能不会再被这样的场景感动,要知道《玩具总动员 3》上映的 2010 年,智能手机还不算普及,4G 网络的覆盖率只有為 0.2%。
9 年后的今天,陪伴孩子成长的往往不再是玩具,而是各种电子产品的一块块屏幕,但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却很难下定论。
在美国,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远离屏幕,不惜花费几百美元聘请「远离屏幕育儿师」。而在中国一些城市,屏幕却被寄予了改变命运的厚望。
「远离屏幕育儿师」兴起,美国富人正在逃离屏幕
据 《纽约时报》报道,一种叫做「远离屏幕育儿师」(screen-free parenting coach)的职业正在美国兴起。这些育儿师要做的,就是教导一些父母怎么让孩子远离屏幕。
Gloria DeGaetano 是西雅图一位「远离屏幕育儿师」,她成立了一家育儿学院,由 500 个像她这样的「远离屏幕育儿师」组成。这些育儿师的收费并不便宜,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收费为 每小时 80 美元,而在大城市的价格则在 125 美元-250 美元一小时不等。
据悉这些家长通常会报读 8 到 12 个相关课程,这显然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很多 90 后小时候都有被父母限制看电视时间的经历,为了不被父母发现,甚至想出用湿毛巾擦电视后盖的奇招。
可这些为此专门花钱请人培训的父母,对于让孩子远离屏幕的执念已经远远不是当年的爸妈可以相提并论。
一些「远离屏幕育儿师」表示,父母最希望他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是孩子对屏幕的成瘾,然而这些父母大都已经习惯用手机来娱乐消遣,他们已经忘了没有手机的童年是怎么度过,要怎么在没有手机的环境下与孩子相处一个下午,很多父母对此感到困惑。
因此育儿师对这些父母的其中一项培训,就是通过记忆训练让他们回忆起童年,他们可能会回想起小时候画画和看月亮的场景,这些父母也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育儿师 Cara Pollard 表示:
这太难了,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太舒服,但他们只需要记住就好。
而一些育儿师给家长的建议让人怀疑是否真的有效,比如 DeGaetano 让会让客户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运动,而另一位育儿师则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活动空间来玩积木和绘画。
这些方法都是希望给孩子培养新的兴趣来取代电子产品,这个道理谁都懂,可事实上几乎你接触到所有的科技互联网产品都在「让你沉迷」这件事做了大量的努力,很多时候连成年人都不能自拔,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父母对于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焦虑,已经被包装成商业化的产品,并逐渐支撑起一个新的市场。
在美国还有人发起了「 Wait Until 8th」的运动,号召父母们在八年级(13-14 岁)前不要让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在 2017 年就已经有 49 個州、2100 多个家庭、500 所学校加入,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而且美国富人家庭对于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要更加警惕,也愿意为了孩子远离屏幕花费更多。
《纽约时报》一篇文章 指出,越来越多的屏幕出现在穷人的生活中,而屏幕正在从富人的生活中消失。
在美国,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生活一天,不打电话,不上社交网络,不回电子邮件,已经成了一种身份象征,人与人的接触反而成为一种奢侈品。
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远离屏幕,富人们往往要在屏幕之外花更多的钱。当越来越多公立学校和科技公司合作给每个孩子配备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一些科技含量更低的私立学校却昂贵得多。
▲ 图片来自: PopSugar
在硅谷,那些科技公司的精英阶层反而认为盯着屏幕是不健康的,他们最希望把孩子送入当地的华德福学校 (Waldorf),因为这所学校承诺提供一种回归自然,不使用屏幕的教育。
上世纪 80 年代,科技和产品一度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可如今智能手机基本成为每个人的标配,逃离屏幕反而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人都已经不能离开一块块屏幕。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技社会学研究教授 Sherry Turkle 认为,屏幕就像快餐店一样,要让穷人和中产阶级逃离屏幕,就像不吃快餐一样困难。
屏幕让人「变笨」,也在改变命运
屏幕对于儿童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有很多研究和调查证明。比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通过 对 1.1 万名儿童的研究,发现每天看屏幕超过两个小时的儿童,在思维和语言测试中得分较低。
西雅图儿童医院医生、美国儿科学会《屏幕使用时间指南》的作者 Dimitri Christakis 也表示,就算幼儿在 iPad 学会玩虚拟积木,也不会因此获得搭建真实积木所需的能力。
此外还有研究指出,屏幕使用时间与抑郁症之间有 相关性。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八年级学生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了 27%,每天在电子设备上花费 3 小时或以上的青少年有自杀倾向的可能性高出 35%。
可抛开剂量谈毒性往往都是耍流氓,无差别地对屏幕避而远之是不是对于儿童的成长最有利的?尽管对电子产品的「技术上瘾」不是一件好事,但屏幕对于孩子教育和成长同样有积极的一面。
相信很多人去年都曾被一篇《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刷屏,中国贫困地区 200 多所高中,通过直播名校成都七中的课程,有的学校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还有 88 人考上清华北大。
一块屏幕缩减了这些学校和学生和一线城市教育资源的差距,给了很多贫困学生改变命运的机会。虽然网络直播课不足以彻底解决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但至少没有加剧这种不平等,反而在一点点拉平教育的水平线。
的想象。而且互联网也并非只适合娱乐至死萌芽的土壤,比如二次元爱好者的聚集地 B 站,却在不知不觉间发展成年轻人的学习平台,这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 在 B 站学习高等数学不是梦
爱范儿此前曾 介绍过, B 站搬运工文化丰富了平台的科普和课程视频,从高考、四六级、研究生考试,到各类职业技能相关的内容应有尽有。
有人在在 B 学习做饭,看科普视频,甚至有人在期末考试期间,看完了三十多集的《法律逻辑学》,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以风趣幽默的风格,让不同专业的 B 站用户对法学产生兴趣,纷纷前来打卡。
▲B 站上的罗翔
B 站数据 显示,过去一年已有 1827 万人在 B 站学习,相当于 2018 年高考人数的 2 倍;被 B 站用户称为 #study with me#的直播学习,已成为 B 站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2018 年直播学习时长达 146 万小时,103 万次的学习类直播在 B 站开播。
这也难怪微博用户@林欣浩 会发出这样的 感慨:
谁能想到,我今天想看点八卦贫嘴狗血破事首先想到知乎,想学点正经的知识首先上 bilibili……
屏幕会让童年消逝吗?
正如开头所提到的,电子产品正在取代玩具成为这一代孩子的童年回忆。这些从小伴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长大的孩子,被称为「i 一代」(iGen)。
《大西洋月刊》作者 Jwanm. Twenge 曾在 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己几个 00 后的孩子, 6 岁的女儿就想要自己的手机,9 岁的女儿则在讨论在四年级孩子的世界中流行的应用程序,作者感叹道:
从这代孩子手上夺走手机,比我父母那代人让孩子关掉电视难多了。
「Wait Until 8th」运动发起者和很多父母的主要担忧之一,就是智能手机会毁掉孩子的童年,这正是尼尔·波兹曼在《 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电视让儿童和成年的分界线逐渐消失。
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这一个概念本不存在,是印刷术的出现才让童年诞生。识字程度让成人比儿童知道更多「秘密」,而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成年人知道一些儿童不宜的事物,比如性和暴力,用尼尔·波兹曼的话就说是:
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但电视这种媒介以画面作为传播方式,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很容易理解,两者的信息鸿沟逐渐消失,儿童能轻易获知过去成人才知道的「秘密」
尼尔·波兹曼写这本书的时间是 1982 年,互联网还不发达,不过只要把电视换成互联网,放在今天依旧适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项 调查显示 42% 的青少年用户在互联网上接触过色情内容。
不过也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尼尔·波兹曼认为童年和成人界限消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捉迷藏、骑木马等儿童游戏的消失,可既然童年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结晶,互联网为什么就不可以承载新的童年呢?
大卫·帕金翰则在《 童年之死》中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尽管他也认为电子媒体让「儿童溜进了广阔的成人世界」,但没有完全否定电子媒体:
一味地责怪媒体或者是颂扬它,都是高估了它们的力量,并且低估了儿童利用媒体来创造他们自己的意义及快乐的各种不同方式。
我们过去在四驱车和爆旋陀螺中获得的快乐,这代孩子未必不能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中体会。
▲图片来自: The New York Times
不可否认,比起过去的童年玩具,这些屏幕的双刃剑属性更加明显,它会让人沉迷上瘾,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但也同时拓宽了孩子的眼界,甚至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就像大卫·帕金翰所说的,只有了解这些变化的复杂性和潜在矛盾时,我们才可能对它做出积极而有效的反应。
题图来自: Patrika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