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钟情于移动端开发
投身于移动端开发(iOS 为主)也有些年头了,但这几年它带来的乐趣却越来越少,曾经可以为了实现一个效果凌晨三点起床 Coding,现在能让我三点起床的估计只有 Deadline 和失眠了。为啥会这样呢,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手机的阴暗面
正如把宇航员送上天的火箭,也可以把导弹「送」到其他国家,科技往往有两面性,App 也不例外,抖音上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也能偷走一下午的时间。
很羡慕那些能与手机和谐相处的人,不受蛊惑又物尽其用,我做不到,最近在尝试把它放在看不见的地方,出门就放包里,让 Apple Watch 扮演传呼机的角色。Cal Newport 的 Digital Minimalism 里描述的内容比较符合我对手机的使用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把智能手机当作非智能手机来使用。非智能手机有个很好的特点是有明确的使用场景,且不具有成瘾性。
App 开发商们在意的是 DAU(每日活跃用户数)、停留时间、用户粘度,他们会充分利用人的心理来定制化开发功能,用极低的成本来让你获得正反馈,这种正反馈的感觉驻留在大脑后,就很容易被再次触发,进而影响专心工作的时间和质量。在各个 App 的合力助攻下,手机就越来越像个黑洞,把本可以用来休息、独处、自省、思考、锻炼、社交、阅读、创作的时间都吸了进去。
严歌苓说「人间极乐之事,无不是苦中作乐。生命一天不达到那个浓度和烈度,没有到达那个敏感度、兴奋点,瘾就没过去,那一天就活得窝囊」。这个「瘾」和手机的「瘾」有一个关键的区别:思考在其中占的比例。App 为了达到 Hook 的效果,会尽可能地降低认知负担,也就是「思考」的参与,同时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供消费,或者让你时不时地想回访。就像「象与骑象人」,要去某个地方,可以是象(非理性)说了算,也可以是骑象人(理性)说了算,前者明显更好说服。时间一长,象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大,有时骑象人明显感觉到有问题,却发现很难干预,比如抖音刷的时候很过瘾,过后又会觉得有愧疚感,因为当象终于累了的时候,骑象人才能说得上话。
所以我更喜欢工具类 App,在特定的场景帮用户解决特定的问题,但自己去做这类 App 又是另一回事了。
行业现状
对于移动端开发来说,大概有业务开发、研发支撑、基础架构这几个方向。对业务开发来说,要找到乐趣其实不容易,一方面是产品会催着上线,另一方面产品设计也较难产生「wow,cool,好想把它做出来」的感觉,如果有 Code Review 兜底的话还会好一点,不然很容易产生技术债。一个功能一旦上线就不能轻易下线,这些技术债也会随着时间的累积慢慢发挥它的威力。而新 Feature 不能停,也要不断地还债,光是要理清这些债务就很费功夫,改动起来就更难了。而这些改动很难描述成漂亮的数字和业绩,对晋升帮助不大,所以大家都愿意做新业务,然后产生新的债务,如此循环。
基础架构主要围绕性能优化、组件化、动态化、基础类库展开,研发支撑主要是 CI / CD,辅以一些提高效率的工具,虽然业内相关的文章不少,但落实到每个公司内部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和技术挑战。不过我在这些方面的意愿不强烈。
职业发展
如果只是从事移动端开发,那么这个职业的生命周期还是挺短的,一方面移动端开发的门槛并不是很高,新人更有冲劲,也更愿意学。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你也还能拼,对薪资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团队融入和管理成本都会是问题。所以不要被还不错的待遇迷惑,尽早想好 pivot 的方向,当机会出现时可以及时把握住。比如:技术管理,技术专家,独立开发者。
「技术管理」是一个有高杠杆率的岗位,考验综合能力,要能够且愿意处理各种杂事,有技术判断力,制定团队规划,考虑团队成员成长等等。
「技术专家」则需要在某一领域持续耕耘和深挖,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和耐心,但如果这个领域本身的生命周期就不长,那这个方向就有待商榷了。
「独立开发者」是一条很难走的路,能坚持下来的不多,获得可观回报的就更少了。它独特的魅力在于可以享受更纯粹的创作乐趣,也能被用户的正反馈所激励。但要有至少一款还不错的产品,同时需要有一定的门槛,不然很容易被竟品赶上或超越,还要时刻留意新的产品机会,开发之外的事情也不少,都要 hold 住。
这几条路线对我来说,要么能力上有欠缺,要么意愿上不强烈。
So What’s Your Plan?
我对自己的认知是更喜欢探索和创作,脱离移动端可以更好地释放这些热情,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个错觉。巴菲特在 1998 年的佛罗里达演讲里说:「财务自由之后想做什么工作,现在就该做什么工作,是那种期待第二天到来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能学到东西,充满激情」。探索和创作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事,那就先把它做了吧。
如果不 Work 怎么办,发现自己对这两件事只是浅浅的喜欢,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怎么办?
It’s OK,但这个过程必须要帮自己弄清楚一件事:我的长处是什么?要有所作为,就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回馈分析法」: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 到 12 月后,再将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该方法来源于彼得·德鲁克的「如何实现自我管理」)
如果结果符合预期,那很好,可以继续走下去,如果不符合预期,至少断了这个念想,避免在从事其他工作时,老是记挂着「要是我能去做 xx 就好了」。
为什么是现在呢?因为「找到自己喜欢的事」越早越好,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维护成本会越来越高,羁绊也会越来越多,热情会慢慢降低,大脑的运算能力也会下滑。虽然稳妥的方式可能带来更高的收入,但这都是有代价的。
Ironically,当我有了较充足的时间可以去探索自己喜欢的事时,手机成了一个不小的阻碍,因为太容易拿起来,然后可以玩很久。Deep Work 并不容易,稍微 Deep 一会,就想浮出水面,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