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重回GDP第四城,释放了什么信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原文标题:《大逆转!全国GDP第四城,又变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广州以30335.73亿元的GDP总量超过重庆,重返全国前四。广州经济呈现节节攀升、逐浪复苏之势,消费和进出口总额连续三年超过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600亿元。广州的经济韧性得到了体现,产业结构也在转型升级。• 广州消费和进出口总额连续三年超过1万亿元
• 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600亿元
• 广州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是汽车产业表现亮眼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
日前,广州、重庆发布2023年经济数据,广州以30335.73亿元的GDP总量,超过重庆的30145.8亿元,重返全国前四。
过去几年,由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加上传统产业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广州经济出现明显波动,一度被重庆赶超,坊间关于“北上广深”变成“北上深渝”或“北上深杭”的声音不绝于耳。
如今, 广州重回GDP第四城,释放了什么信号?
一
广州经济,何以强势反弹?
回顾2023年经济,广州呈现的是节节攀升、逐浪复苏之势,GDP实际增速从年初的1.8%一路上升到年末的4.8%,一路企稳向好。
从经济“三驾马车”来看,广州消费、进出口总额连续第三年双双超过1万亿元,而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600亿元,成为GDP突破3万亿的支撑。
前两年,广州罕见遭遇人口流失之困,但随着疫情干扰不复存在,大量人口开始回流,广州地铁客流量、高铁及航空旅客量双双创下新高,消费及第三产业全面复苏。
一度停了一两年之久的广交会终于重回线下,无论是展览面积还是采购商数量,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凸显了广州作为国际经贸窗口的重要地位,为广州稳经济贡献了重要力量。
我们在 《第四个3万亿城市诞生》一文,曾梳理了广州创下的三个“第一”:
-
一是机场、高铁客流量双双位居全国之首;
-
二是广州独角兽企业增量全国第一;
-
三是与深圳共同成为全国首批5万亿级都市圈。
这些“第一”,正是广州经济含金量的体现,也是一线城市之为一线城市的关键支撑所在。
在这些“第一”之外,广州去年经济一路的触底反弹备受关注。
去年年初,广州工业、外贸一度双双负增长,但在年末不仅全部回正,而且新兴产业迎来爆发。
众所周知,广州以汽车、电子、石化为传统支柱产业,受到新能源汽车竞争与行业周期的影响,这些产业经济一度大幅放缓,从而对经济形成一定拖累。
不过,随着“制造业立市”“产业第一”等战略陆续推进,广州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补位,成为稳经济新的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风力发动机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倍、80.0%和38.2%,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显示器、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7.1%、43.8%、29.3%和21.6%。
这其中,汽车产业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国汽车制造第一大市,汽车产业变迁对全市经济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去年年初,受到新能源汽车冲击及行业周期影响,多地燃油车突然大幅降价,打响史上最强价格战,一众以传统汽车制造为支柱的城市备受冲击。
广州也不例外。作为全国汽车产量最高的城市,广州汽车产量一度突破300万辆大关,历来都是传统燃油车的重镇。
去年一季度,广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一度下降5.8%,而汽车制造业同比下降10%以上,成了最大拖累。
但在新能源汽车狂飙式增长的带动之下,广州汽车制造业增速从年初的-12.8%,一路上升到全年的1.5%,呈现企稳反弹的势头。
这正是经济韧性的体现,也是老牌一线城市不断向上攀升的体现。
二
何以“再造一个新广州”?
此前,广东省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参阅 《中国,第一个13万亿大省诞生》)
随后,广州进一步提出,拿出广州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闯劲干劲拼劲,高扬改革旗帜,燃起二次创业的奋斗激情……再造一个新广州。
从“二次创业”到“再造一个新广州”,凸显这座一线城市的求新求变的决心与信心。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曾经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率先在全国开创了诸多“第一”,正是这些第一,奠定了广州在全国城市矩阵中的位置。
借助一流的城市区位和产业集群,广州被赋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航空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城市能级之高可见一斑。
当然,与京沪深等地相比,广州近年来获得的国家战略倾斜并不算多,甚至不及西部的成都、重庆,再加上还要承担起支援全国以及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重任,可支配财力相对有限,自身发展一度受限。
而在产业方面,正如有关方面所直言的,广州面临“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科技创新研发投入长期偏低、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等等”。
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制造业强市、产业第一,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从工业基本面来看,广州的底子并不弱。
广州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之一,拥有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汽车产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大尺寸OLED电视面板产量占了全球近一半。
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些年,与其他多数城市一样,广州整体产业结构呈现出“退二进三”的走势,工业比重从2010年前后的35%左右一路降低到24%左右。
面对这一局面,广州市“十四五”规划指出,将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更连续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放在C位。
广州,由此开启了奔向产业强市的二次创业之路。
三
几年过去,广州的产业转型已经有了突出进步。
一个表现是,广东“十四五”规划布局了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州全部在列。
根据相关文件,广州18个产业拿下了代表核心城市的三星,而深圳只有15个,而佛山和东莞是8个和4个。
虽说这些产业未必实力都趋于一流,但全产业布局,足以说明广州的制造业底蕴之厚、发展潜力之大。
另一个表现是,广州的独角兽企业开始爆发,是全球独角兽数量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全球独角兽榜》,广州共有22家企业上榜,位列全球第8、全国第4。
与前一年相比,广州多了12家独角兽企业,增量之多位列全国之首,在全球仅次于旧金山和纽约。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独角兽多数来自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而这些产业也是广州重点布局的方向所在。
随着传统产业企稳回升、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广州的二次创业之路将会更加顺畅。
四
广州与重庆,谁能更进一步?
一个是作为省会的副省级城市,一个是一城堪当一省的直辖市,两者似乎不在一个平面上,放在一起对比或许并不公平。
但是,任何城市的后来居上、一路赶超,都值得给予重视,这是城市良性竞争的体现,也是各自城市不断向上攀升的动力所在。
抛开短期的第四城之争,也抛开转移支付之争,面向长远,广州与重庆,谁更有发展潜力?
广州的优势在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且为首屈一指的华南门户枢纽,机场、港口、高铁枢纽一应俱全,加上广州都市圈的加持,经济、交通、教育、文化、医疗全面突出,综合实力稳居前列。
在产业上,广州以电子、汽车、石化为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飞速发展,为广州经济带来新的增量。
不过,广州的担子更重。作为为数不多采取三级财政的省会,广州创造的税收,既要用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还要支援粤东西北的发展。
不仅如此,广州还是贵州、新疆乃至重庆多个区县的对口帮扶城市,这自然是一线城市的担当所在,但对广州自身的发展难免也带来一定限制。
重庆的优势在于省部级的超高行政地位,西部地区15%优惠税率的加持,来自国家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
在国家战略上,又有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的叠加优势,这在 《第四个3万亿城市,诞生了》一文有详细论述。
在产业上,重庆则以电子信息、汽车为支柱产业,两大产业一度占据当地工业的半壁江山,电子信息产业更是重庆外贸增长的主力。
与广州等地相比,重庆虽然GDP直追一线,但人均GDP不仅与一线城市相距甚远,甚至不及同能级的二线城市,且有数百万人口流动在外,人口吸引力不及广深杭等城市。
此外,重庆仍高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驱动经济,在经济追赶阶段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但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投资边际效应递减,债务压力愈发突出,反而会成为发展的新束缚。
这也是目前中西部省市经济高增速背后的共同隐忧。
无论如何,上海与香港,广州与深圳、重庆,成都与武汉、杭州等城市的比拼,都是城市良性竞争的一部分
不管谁能最终晋级第四城乃至第三城,共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国民经略 (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