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人并不可耻

标签: | 发表时间:2011-07-29 00:38 | 作者:菜菜子 etalkr
出处:http://dongxi.net/

  五年前,我告别了它。

  巨大的孤独感,渴望被陪伴的感觉,我在商店里度过了那个下午。

  与收银员们的闲聊让我情绪好了点。然而回到家时,我察觉到自己的压抑,几乎是愤怒:为什么我非得去购物?而我去购物其实是为了周末有个说话的对象?

  当时的我,是这样活着:不去逛街,就只有猫陪着我。

Nobody to talk to: Emily White says attitudes towards lonely people need to change (posed by model)
无人可倾诉——艾米丽.怀特说人们对孤独者的看法需要改变

  我所谓的社交生活已经退化到仅仅跟一个销售聊聊天就算了不起的成就了?暴怒于自己的这一念头,我拎起把椅子扔向墙上。

  羞辱感,悲伤……我曾经是这样孤单。

  35岁时,我已经在这样长时间的孤寂状态离度过了差不多四年。是,小时候,二十多岁,我都有过这样的状态。但是30岁后,一切都不再一样。

  我的姐姐们没有这样的经历,面对她们我无法启口。更可怕的是,当我看到她们,看到其他的家庭成员在一起时,我有的仅是距离感——好像每个人都离我如此遥远。

  我这样渴望与某人亲密无间,深情厚谊。而我的孤独无可救药。

  父亲癌症去世后,这种孤独感开始变成我生活中深入骨髓的一种存在——令我无法靠近他人。我一度困惑,是否还能期待一个没有孤独感的未来。

  最终我决定写下这一切,这本书,这不是关于某种瞬间的孤独感,而是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我与其他相同境遇的难友聊起这个话题,他们无一例外地活在这种孤独感里,一年,十年……半生。

Unsocial networking: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online isn't as rewarding as face-to-face or over the telephone (posed by model) 
非社交网络:网络交流并不具有面对面或电话交流的同等价值

  有统计显示,1/10的人群长期生活在这种长久而疼痛的孤独感中,然而电视上,杂志里,网络上,我们看不见这一切。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现实已经孤独存在这样久,而周围却是死一般的沉寂?我们可以公开谈论抑郁症、厌食症、甚至双相型障碍症,而孤独症?如此陌生,无人言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万籁俱寂的孤独感里,我几乎窒息。对我而言,“孤独”这个词好像是专为不被欢迎者和边缘人群预留的,我不希望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
 
  我试着对医生谈起这种孤独感。这个家庭圆满工作忙碌的男人笑着说,他甚至希望能“有时间孤独一会”。
 
  我无法回应,离开。
 
  他彻头彻尾地无法理解我说的是什么。

  这样的反应意味着,孤独者被遗弃在这个世界:无可救药的与世隔绝,而他们甚至无法说出他们是这样绝望的与世隔绝。这样的孤独变成双重的:你觉得孤独,且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是这样孤独。

  这种对孤独病态的偏见,是我所能想到最坏的反应。研究人员要求人们形容一个孤独的人时,他们所采用形容词常常包括大量的厌恶感:他们不光是孤僻,肯定也没什么吸引力,消极,愚笨。换句话说,他们肯定有点问题。

  这些词完全不适合我。我金发、苗条纤秀,有着三个大学学位,没人比我更积极。我见过更多积极幽默聪明的孤独者。然而这样的现实无法说服流行的观念,束缚住我们的正是那些负面的标签,令人讶异的曲解。在我竭尽全力去理解这种孤独感的过程里,我看到太多这样的偏见。

Two's company: We are constantly presented with easy-to-achieve sociability as in this Boden swimwear advert
成双成对:像广告中一样,我们得时不时展示游刃有余的社交性

  有个相当直白却令我信服的理论是:对于我们最恐惧的事情,我们往往表现为过度的负面反应来保持与之疏远,

  这是我孤独活着常常遭遇的情形。没有人愿意聆听我的内心,不是因为我觉得孤独这个词有多么大不了,而是他们觉得很可怕。

  有数据显示,过去50年来,这种对孤独感的抵触持续上升。如果你看看四十年代关于孤独的文章,你会发现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的惊恐和歧视。而最近几十年来,孤独开始变形——变成一种病,一种缺点,一种瑕疵。它最近的变身则是——它变得具有传染性,就像流感。我们必须把自己全副武装包裹起来以免被伤。

  我与他人谈到我正在写一本关于孤独的书时,通常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后退一两步,好像我有传染病。

  这种朝向孤独的抵触更强烈了,恰恰是因为我们自身比过去更易受伤害,更恐惧变得孤独。尽管现在我们有更多的联系方式——在Facebook上找到同类,或通过Twitter相互交流。然而在另外某种意义上,我们前所未有的孤独。

  我也用Twitter,但并未感觉到任何不同。如果没有一个电话或与他人真正的交流,哪怕一整个上午都在发微博,也无法拯救我的孤独感。

  多于30%的英国人选择独居,我们花在访亲拜友的时间上大量减少。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接近1/3的调查对象承认没有可倾诉的朋友。有段时间,我搬家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那时我的社交圈只有3个人——约等于“零社交”。

  孤独感开始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心理健康协会2010年度报告称,英国人的孤独症患者数量已经追上流行疾病的比例。然而始终没有人正视这一点。

  孤独的时候,我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编造乱七八糟的谎言,暗示我其实不是单身,让别人误以为我过得丰富多彩。我曾是个律师。如果同事说我看起来很累,我会假装出各种业余活动让我累死了。

  我以为只有我这样。之后我发现,所有孤独的人都这样。  

  他们会说,昨晚过得特别开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自己呆在家,期盼很久没响过的电话铃声响起。星期一早晨,他们孤单的周末生活会被演绎成无休止的社交活动。

  这些孤独的谎言家,他们正挣扎下社交标准的压力下,因为环境越是营造社交游刃有余的轻闲模样,我们的孤独感越强烈,独居的人愈来愈多,密友的数量愈来愈少。

All by myself: Loneliness can be as debilitating as depression but isn't treated as seriously by society (posed by model) 
我一个人:孤独症与抑郁症有着同样的伤害性,然而社会并不重视这一现象。

  欲望都市、老友记、广告狂人这样的电视剧里全是种种对生活心满意足的人物形象。即便是与社交完全无关的品牌,也会在广告里植入模特们手挽手,亲密放松的氛围。

  我们被迫展示活得如何精彩,心怀无可言说的孤独。

  社交能力被放大赞美成为标准,毫无疑问我们只能掩饰自己内心的孤独感。谁愿意承认自己不合群?承认自己连某些最基本的人类需求都无法满足?这样巨大的压力如果只能经由社交媒体表达,孤独感只会更甚。“我们在一起”这个概念会因科技发展随之传播。花蝴蝶式的社交生活模式会更被推崇,我们实际上更孤独了。 

  “孤独症候群”与无人为他们发声的现实该结束了。孤独是如此深邃的人类情感,它就像是在释放信号:我们需要相互关心,感觉到彼此的存在。我希望人们对待孤独的看法能得以改变,就像人们现在对待抑郁症一样。我们可以讨论它,不用自责,不再掩饰。

  很久很久之后,我的孤独感走到了尽头。36岁那年,我遇到了某个人。这是生命中第一次我感觉到,我跟这个世界有关。

  所有那些孤独沉寂的岁月里,我至今仍无法忘记的是那种挥之不去的不安:只有我一个人,这样的与世隔绝。

  这是我们最该改变的。

  让每一个活在孤独中的人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孤独——学着独处》

作者艾米丽.怀特,前律师,现居纽芬兰与她的四只猫为伴,专业写作,业余法律政策顾问。2007年出版过《睡着赚钱》,《孤独》是她2010出版的最新作品,为此她放弃了律师工作,一度在大学兼职教授法律课程为生。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