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身,媒体心

标签: 社区 媒体 | 发表时间:2011-08-03 11:29 | 作者:banly 珍珠
出处:http://ucdchina.com/rss/all

新浪微博分明已经做成了一个社会化媒体,却一直坚持社区的商业模式。现在推出微币不说,还顺便推出了微游戏,分明是眼红人家墙外的那个非死不可。

但新浪微博不是社区,加V和关注构不成关系,是内容在维系着新浪微博的生态,而并非人际关系。朋友取消对你的关注,不是要和你绝交,那只是因为话痨的你打乱了他的时间轴。那么,一个不是以人际关系维系着生态的新浪微博,为什么幻想着自己能够运营社区游戏呢?玩家是期望能在德州扑克桌子上打败李开复老师,还是期望和姚晨一起斗地主?

微博,特别是新浪微博,已经承载了太多传统媒体所无法承载的东西,比如景德镇的出产,比如各大影帝的表演,比如郭美美的牺牲,这是新浪微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的原因之一。

至于大众,也许对于景德镇没有任何关心,他们所关注的明星,也不曾给过他们任何一个回复;他们所经历的艳照门,也没有机会成为主角之一。但是微博这个八卦媒体,也比任何的狗仔队更加狗仔,王菲说得好,有了微博之后,每个明星,都成了他们自己的狗仔队。

新浪微博的各种社会圈子,几乎都是人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很少能够发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偶尔发生了,也是一种突发事件的爆发,比如某局长开房门,那是纯粹误会了微博,用错了微博。很多用错微博的,虽然没有开房局长如此极端,但类似周立波和禹晋永那么笨拙的表演,比比皆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在现实社交时那么说,别人都附和点头,到了微博,就换来那么多口水砖头?这些人都被传统的封闭式媒体惯坏了,都被虚伪的人际交往技巧欺骗了。于是含泪的余秋雨到了微博,简直只能闭上湿润依旧的眼睛才能呼吸……这是新浪微博唯一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但这种与内容无关的互动,不能算是新浪微博的主流。

主流的新浪微博,人在里面只是一个信息制造、传播、解读的节点,虽然体现了很好的社会化媒体属性,但构不成一个虚拟社会的主体。第一,用户行为缺乏强关系的时常关注,比如单独去点开一个人的主页面看他的每一条微博,这在新浪微博也不是一种常态。第二,缺乏兴趣圈子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分类功能只能给你围观,没法直接参与。这个不怪微群没做好,在WEB上真的很难表现,暂时输给Q群也没有什么可丢脸的。至于缺乏对个人信息紧密结合的各种撮合等更多的社区化概念,那似乎已经偏离了目前新浪微博的灵魂,而是讨论起非死不可或者鸡+那些真正社区的问题了。

媒体的商业模式就是广告,广告也可以社会化,也可以碎片化,那本来也是新浪所擅长的技术。可是,在微博这个新浪的新冠军舞台上,新浪的新花样,居然是试图用他的阿喀琉斯之踵来施展后旋踢。玩游戏?门户运营游戏这个话题说起来很正常,但是新浪运营游戏这个话题,说起来网易笑了有木有,搜狐笑了有木有,腾讯狂笑着有木有……

基因确实可以突变,只要有合适的新团队。但是,要在现在的微博体系下做一个可以承载社区游戏的平台,完全缺乏必然的逻辑。就正如腾讯是流量第一的门户,至今却还不懂如何做媒体是一个道理。就正如有乔布斯在的苹果绝对不可能去做一个一百美金的手机也是一个道理。有团队的话,可以直接凭空新做一个开放平台,不需要和微博有直接关系,打通登录即可。

微博引入微币体系倒是没有问题,比如,可以作为碎片化广告的流通货币,比如可以作为社会公益的募集道具……但是,如果想作为微游戏的发财工具,那只有一个字:没戏!如果一定要说两个字,那叫做:彻底没戏。

 

源地址:http://leiphone.com/sns-body-media-heart.html

相关 [社区 媒体] 推荐:

社区身,媒体心

- 珍珠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新浪微博分明已经做成了一个社会化媒体,却一直坚持社区的商业模式. 现在推出微币不说,还顺便推出了微游戏,分明是眼红人家墙外的那个非死不可. 但新浪微博不是社区,加V和关注构不成关系,是内容在维系着新浪微博的生态,而并非人际关系. 朋友取消对你的关注,不是要和你绝交,那只是因为话痨的你打乱了他的时间轴.

乱谈媒体与社区的关系

- 锋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2了之后(web2.0),社区这个名词越来越红. 乱七八糟的产品都被喊做社区,乱七八糟的社区都号称是平台,是媒体. 大家热衷于炒概念,造就了这个坑爹的时代. 最近跟的项目以及身边的产品,经常暴露出社区与媒体间的概念问题,让我困扰. 前期跟已去腾讯的成语王子聊过这个话题,他对社区概念的梳理,对我的启发很大.

果壳网”泛科技媒体社区”理想

- - Tech2IPO
(3G门户科技频道专稿 文/左鹤)复旦大学神经生物系博士毕业后,姬十三全职从事科普写作. 从2004年开始到2008年,已经成为这个领域里比较知名的作者之一. 那个时候,像姬十三这样写作的人凤毛麟角,为谋生计,姬十三为很多杂志写专栏,而且出稿量非常大,几年下来,认识了这个领域的很多作家. 因为认识了很多作家,姬十三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上——媒体之间有竞争关系,不会把自己的资源介绍给对方,而姬十三却可以把作家们联系到一起.

社区初建十四条

- 韩叙 - 掰掰/谢谢你们给的鱼啦
我做社区最大的困难是开发工作跟不上节奏,这导致社区在去年10月份进行内测,下版本更新就接不上,当时招不到运营人员,两个月空档,捱到12月份才做了改版,社区人气就是零蛋. 这段难熬的日子过去以后,我们开始有了一批核心用户,并以此为星星之火,正在起燎原之势. 虽然我是产品出身,但是渐渐的,在资源限制的条件下,我更看重运营,我把运营看成一种无形的产品和用户体验来建设.

从社区常识说起

- ZoOL - 设计思想 - UCD大社区
这篇文章全无深刻,只讲社区培育的一些常识. 虽说是大路货,操作的时候也可能遗漏一些东西,我最近就在自检时发现了漏洞. 先说说什么是“社区”,互联网上尚无公认的定义. 按我的看法,凡重视人际关系的内容产品,同时域内用户对整个用户群有较强的认同感,这就是社区. 它有三个典型特征,第一是用户产出内容,第二是通过用户关系来加强内容的互动与产出,第三是有着约定俗成的社区文化.

网络媒体的减法

- 牛事达 - 坏脾气的小肥
上周连发两篇网络媒体分析文章,创下评论数历史新低,两篇都是点击到500次时,评论数仍为1. 可见我的读者群中甚少媒体从业者. 杯具的是,周末想写的仍是一篇媒体分析. 明知道没多少人看,但一动念头就憋不住,如同内急一般. 从平媒到网媒,内容运营一下子跳出了载体成本的限制,再加上转载为主的门户现状,几乎把触角伸展到一切报道领域.

东拉西扯:通信和社区

- 老杜 - 对牛乱弹琴 | Playin' with IT
我对所谓的network还是networking,旧友还是新朋,熟人还是生人,其实不太以为然(参见这里,要求登录). 熟人之间的联系,是通信;生人之间的联系,是社区. 我们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其实都存放在我们的电话通讯录中. 抄起电话,拨个号,或者发条短信,这是基础通信. 这种关系移植到互联网上,在保留一对一通信的前提下,还有了向一对多或者多对多扩展的可能性.

从JavaEye社区被迫改名说起

- 天绝@Lee - 婉兮清扬
4 月1 日,国内著名的技术社区JavaEye宣布在Oracle公司的要求下放弃运营了七年之久的JavaEye域名和JavaEye品牌,更名为ItEye. JavaEye社区被迫改名一事,在阴谋尚在酝酿阶段我就有所耳闻,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事情竟然会在愚人节当天付诸实施. CSDN的编辑陈秋歌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请我就这个事情谈谈个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