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疲倦症

标签: 视野 Facebook gartner google 社交 | 发表时间:2011-10-11 14:30 | 作者:林辉 ItTalks
出处: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

社交网络的出现让“六度分隔”理论一下子得到了落实,而它也因此风靡世界,成为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新星,很多人甚至深陷社交网络不可自拔。社交网络主宰互联网的趋势不可挡,网络世界正在从“硅基互联网”向“碳基互联网”快速转型。

自Facebook引领社交网络风潮之后,被誉为是唯一能颠覆Google的力量。而Google这个雄霸互联网世界多年的数字帝国自是不甘落后,数次进军该领域。Google+甫一推出,即吸引了为数众多的人前去体验尝鲜,其邀请码也几度洛阳纸贵。用户数在短短几周内就超过了2000万,增长情况远胜当年的Facebook,Google这次的社交网络进攻似乎取得成功。

但最近的一条消息却给这样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据资讯网站BusinessInsider报道,在经历了用户暴涨之后,Google+渐渐褪去光环,用户访问人数锐减,访问量缩水高达37%。无独有偶,有媒体通过Facebook广告工具搜集的数据分析得出,美国的Facebook用户数量从5月初的1.5520亿,减至5月底的1.4940亿,减少了大约600万。在5月份流失的用户共达到约有800万。

Google+流量暴跌也许只是Google在社交网络领域又一次失利的例证。但最近,Fcaebook美国用户数的减少却不得不让人怀疑社交网络这个新生事物是否已经让人们产生了厌倦。最近,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公司Gartner发布的一份关于用户社交网络使用度的报告颇引人注目。

Gartner从去年12月开始,在11个已普及社交网络或普及中的国家开展一项调查,以了解社交网络使用发展趋势、使用者的习惯与看法,调查对象包含了近6300位社交网络使用者。调查发现,约有1/4的社交网络使用者表示,与刚开始使用相比,现在对使用社交网络的热衷程度已降温,出现社交媒体疲倦(Social Media Fatigue)的情形。

Gartner研究总监Brian Blau表示,调查结果显示早期使用者已对社交媒体产生疲倦感。31%的热衷者回应“已开始对社交网络感到厌烦”,而他们却代表了年轻且更移动化、较具有品牌意识那一群人。关于他们感到厌倦的原因,调查访问了近1/4对社交网络“疲倦”的受众者,其中有33%的人关心使用社交网络的隐私权。而调查显示,年龄层高低对隐私权关心程度有别,年龄越长者较关心隐私权问题。相对于整体受访者,有33%关心隐私权,青少年只有22%关心隐私权而降低社交网络的热衷程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37%受访群体中的那些较小年龄降低者并无社交网络疲倦症状,反而使用频率显著增加。

社交网络使用程度也有着地理区域的因素。从地理分布来看,受访者对社交网络热衷程度的前后变化,日本、英国、美国等社交媒体成熟发展的地区,近40%受访者表示比刚使用时更热衷,近40%与刚开始使用时相当,只有20%受访者降低。韩国与意大利则有更好的表现,近50%受访者更热衷社交媒体;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巴西和俄罗斯约有30%至40%的人对社交媒体的热情减少。

用户之所以有社交疲倦感,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虚假用户泛滥,由于社交网络的人群具有精准化特性,导致很多企业或者机构过度营销,人为制造多个账号,制造虚假繁荣;其次,社交网络使得沟通和交友可以无远虑近忧,但同时也导致用户好友数过多,根本无暇应付,反而阻碍了好友之间的正常沟通交流,使得用户产生疲倦感而萌生退意。

社交网络平台提供商是时候采取措施应对用户疲倦和用户流失的情况了。除了要解决上述两个原因之外,还应该加强用户隐私保护,减少用户的顾虑。另一方面,平台提供商要时常更新自己的服务,以创新的服务吸引消费者并维持他们的热度,这同样也是国内的社交热门应用微博需要考虑的。

相关文章:

相关 [社交 疲倦] 推荐:

社交疲倦症

- ItTalks - 《商业价值》杂志
社交网络的出现让“六度分隔”理论一下子得到了落实,而它也因此风靡世界,成为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新星,很多人甚至深陷社交网络不可自拔. 社交网络主宰互联网的趋势不可挡,网络世界正在从“硅基互联网”向“碳基互联网”快速转型. 自Facebook引领社交网络风潮之后,被誉为是唯一能颠覆Google的力量. 而Google这个雄霸互联网世界多年的数字帝国自是不甘落后,数次进军该领域.

社交关系而非社交名气

- - 每日鲜果精选
国内最近出了好几本Facebook(前)员工写Facebook的书,工程师出身的王淮在 《打造Facebook》里大量篇幅谈Facebook内部项目开发、工程师招聘与培训,而担任Facebook品牌总监的保罗·亚当斯(Paul Adams)则在《小圈子·大社交》里分析用户社交行为. 《小圈子·大社交》不是一本研究专著,亚当斯在书中介绍了相当多学界和业界最近十年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大量结论背后的参考资料.

对社交说不

- zjzxzhang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这些天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社交”. 的确, Facebook 是今天最大最成功的网络服务. 但是,跟在巨人的背后也有问题:你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屁股. 而那些更新,更酷的网络和移动网络应用团队们,正在反思“社交”. Facebook :社交是目的. 对于 Facebook 而言,社交是他设计的目的.

社交,社交,一切皆社交的 Google+ 来了(附 11 段视频介绍)

- llpazxj - 谷奥——探寻谷歌的奥秘
现在,你可能在全线Google.com服务上都体验到了硬又黑的导航条,而未来你将会在这个导航条第一项位置上看到一个新的服务:+You──Google新的社交服务,称作Google+,可以用plus.google.com进入,也可以用google.com/+进入,可惜啊二级域名不支持加符号(注意,Google+ 跟Google +1不同哦,好混乱的命名逻辑).

社交网络决定树

- changlei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Guy Kawasaki 是 Alltop.com 网站的联合创始人,也是 Garage Technology Ventures 的创建合伙人. 当然,他更为人们所熟知的角色是苹果前首席布道官,在推广 Macintosh 的过程中上立下不少功劳. Guy Kawasaki 在社交网络上非常活跃,无论 Facebook、Twitter,还是最近推出的 Google+ ,他的信息更新都很频繁.

视频 + 社交的尝试

- tossking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跟朋友们一边看视频一边聊天,这会成为互联网流媒体服务的好点子吗. 先别慌着下结论,我们看看业界的一些尝试. ClipSync 的来头可不小,它的创始人兼 CEO 是前 WebEx 的员工,WebEx 在 2007 年被思科以 32 亿美元的高价收到麾下. ClipSync 称自己是“革命性的社交电视解决方案”,能够让用户随时加入一个房间,房间里挤满了正在观看视频的用户们.

社交网络的“悖论”

- Felix - 月光博客
  编者按:Nina Khosla,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Teethie创始人. Teethie是一个社会化博客形式的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基于兴趣的社区.   近几年来,我们与朋友们在网上聊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只看到一小撮朋友在线进行交流. 曾经似乎让人提心吊胆的互联网世界虽然布满了陌生人,但我们可以与他们一到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解析社交网络Tumblr

- - Solidot
网络科学家都在分析Twitter和Facebook的数据,而遗忘了另一个社交网站:雅虎的轻博客Tumblr. 雅虎实验室的Yi Chang和同事弥补上这一空缺. Tumblr有1.6亿用户,发表了700亿帖子,它的帖子没有字符限制,支持图片、视频和音频. Chang和同事分析了去年8到9月之间发表的6亿帖子(预印本),发现90%以上的帖子由图像或文字构成.

随谈社交关系

- - 互联网的那点事
社交关系按用户之间联系及互动频率分强关系和弱关系. 强关系社交网络中的关系以维系为主,特点是:. 一是因为强关系是双方的,所以存在匹配的情况,匹配比不匹配,连接的可能性就更小,二是互动频率强,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是现实导致的结果;. 2:优质内容与唠叨型内容并存:互动频率强,关系更密切,更了解彼此,更信任,才会更宽容.

社交网络崛起

- - 《商业价值》杂志
2009的8月28日,当由新浪CEO曹国伟亲自主导的神秘项目微博开始内测的时候,更多还是被看作与饭否、嘀咕、滔滔相似的国内众多类Twitter产品之一,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新浪成就了一个不同于美国Twitter的、中国本地化的微博产品,并引发了之后3年中国社交网络的一场风暴. 于新浪而言,微博业务的崛起让这家上市10年的老互联网公司重新焕发生机,于中国的社交网络而言,微博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而微博成功背后更值得玩味的则是:一个最不像Facebook思路做出的产品反而引爆了过去3年的社交网络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