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之吻——航天器对接装置图解

标签: 航天 原创 天宫一号 对接 神舟八号 | 发表时间:2011-11-04 16:01 | 作者:赵洋 xtrame
出处:http://songshuhui.net

神舟八号已经追上了天宫一号,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太空中的首次交会对接。除了精准的轨道控制以外,让两者能够亲密接触的对接装置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航天器对接装置是用来实现航天器之间对接、连接与分离的装置。通过它,可以实现两个航天器机械、电气、液路的连接。二者通过对接组成轨道复合体后,可实现人员、物资的转移。目前已有的对接装置主要有“环-锥”式、“杆-锥”式、“异体同构周边”式和“抓手-碰撞锁”式4种对接装置。

[科幻插图中的非刚性对接装置]

根据使用要求,航天器对接装置可分为精确的刚性连接和在相对位移较大时的柔性连接。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载人飞行时,必须采用刚性连接,以保证两个航天器不会因相对运动发射碰撞或解锁。

“环-锥”式对接装置

[“双子星座”飞船采用的“环-锥”式对接装置结构]

“环-锥”式是最早采用的对接机构,它由内截顶圆锥和外截顶圆锥组成。内截顶圆锥安装在一系列缓冲器上,能吸收冲击能量。美国的“双子星座”飞船与“阿金纳”火箭;“双子星座”飞船之间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杆-锥”式对接装置

[“阿波罗”飞船采用的“杆-锥”式对接装置结构]

[“阿波罗”飞船指令舱头部可见“杆-锥”式对接装置结构]

[苏联/俄罗斯的“杆-锥”式对接装置结构]

[“联盟TM”飞船头部可见“杆-锥”式对接装置]

“杆-锥”式对接装置由“杆”和“锥”两部分构成,前者装在追踪飞行器上,后者装在目标飞行器上。对接时,杆插入锥内,然后锥将杆锁定,接着拉紧两个航天器,最终锁定两个对接面完成对接。

[“杆-锥”式对接装置对接过程示意图]

美国“阿波罗”登月舱与指令舱之间;苏联/俄罗斯“联盟”飞船与“礼炮”号空间站之间;“联盟TM”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之间,都曾采用这种对接装置。

“环-锥”式与“杆-锥”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两种对接装置虽然结构简单可靠、质量轻,但缺陷也是明显的:

  • 两艘对接航天器上的对接装置不同,一艘是主动的杆,另一艘是被动的锥,二者不能通用。形象地说,二者类似于螺杆和螺母的关系。杆相当于“螺杆”、锥相当于“螺母”。带有“杆”的航天器只能主动去“追”带有“锥”的航天器并与之对接,反过来则不行。所以不利于实施太空营救。
  • 对接杆和锥都位于对接口中央,占据了部分通道空间,影响了航天员的进出。

“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装置

[苏联“联盟-19”飞船与美国“阿波罗-18”飞船对接使用的装置]

[“联盟-19”与“阿波罗-18”成员组在飞船模型前合影,对接装置清晰可见。]

为使航天员和货物能够直接通过对接通道实现转移,苏联和美国在1975年共同研制出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装置。 当两个航天器接近时,三块导向瓣分别插入对方的导向瓣空隙处。对接框上的锁紧机构使两个航天器保持刚性连接。

“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装置有效克服了“杆-锥”式机构的缺点,这是因为:

  • 对接装置是异体同构的(也就是“雌雄同体”,又可以做螺杆、又可以做螺母),航天器既可作主动方,也能作被动方,这一点对实施太空救援尤其重要;
  • 对接装置是沿周边分布的,所有定向和动力部件都安装于舱口的四周,从而保证对接装置的中央成为来往通道空间。

[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等对接采用的装置]

随着航天器的尺寸和质量不断增加,苏联又研制出可供100吨以上航天器对接使用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装置。对接通道直径增大后,两个航天器连接刚度也得到提高。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都采用了这种装置。

[俄罗斯APAS-89对接装置]

[中国的对接装置]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所采用的对接装置,也是“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装置。有网友分析称,中国可能向俄罗斯借鉴了APAS-89对接装置。这种装置原本打算用在“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的对接上。

“抓手-碰撞锁”式对接装置

[欧洲空间局的十字形对接装置]

欧洲空间局研制的十字形对接装置与日本研制的三点式对接装置均属于“抓手-碰撞锁”式。二者只是布局上的差别。十字形对接装置是欧洲空间局研制的非密封、无通道的对接装置,仅用于无人航天器之间的对接。因其撞锁和连接器呈十字交叉分布而得名。日本的三点式对接装置则在周边布置三个抓手与撞锁,也只适用于无人航天器的对接。

国际通用标准

[新近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的“国际低冲击对接装置”(iLIDS)结构图]

鉴于上述对接装置结构各异、标准不一,可能对未来的国际太空合作形成阻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国际空间站多边协调委员会批准了一项太空对接标准,为未来的载人飞船、无人飞船、以及低轨道和深空探测任务飞行器,提供一种通用的对接规范。该委员会成员包括了NASA、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辅助的日本文部科学省、欧洲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其目标是创建一个标准的接口,让两种不同的飞行器在太空中对接,减轻新兴国际合作空间任务开发进程中的难度,使得各国之间的太空救援成为可能。

此刻,神舟八号已经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了对接,由于采用了“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装置,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亲密接触的“部位”在构造上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把这次交会对接称为太空之吻,确实相当“科学”呀。

参考资料

本文已发表于果壳网 创意科技主题站 《神舟八号如何与天宫一号亲密接触》

相关 [太空 航天器 装置] 推荐:

太空之吻——航天器对接装置图解

- xtrame - 科学松鼠会
神舟八号已经追上了天宫一号,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太空中的首次交会对接. 除了精准的轨道控制以外,让两者能够亲密接触的对接装置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航天器对接装置是用来实现航天器之间对接、连接与分离的装置. 通过它,可以实现两个航天器机械、电气、液路的连接. 二者通过对接组成轨道复合体后,可实现人员、物资的转移.

NASA航天器首次拍太阳风暴“吞并”整个地球

- wu - cnBeta.COM
一艘美国宇航局航天器首次从太空观测到太阳风暴吞噬了整个地球. 目前距离地球6500万英里的STEREO-A航天器拍摄到这张壮观的照片,拍摄的视频令科学家们感到惊异,他们称这将对于太空气象预报显著改进.

"环"装置作品

- Zoe - 玩意儿
法国设计师 Arnaud Lapierre 最近创作完成了装置“环”,这件作品将一系列镜面立方体组合成一个环形,同时这件装置也是设计师与 AUDI 公司合作完成的. 无数的反射镜面和尖角将周边静物都扭曲了. 这种光学效果创造了一种超现实的环境,立方体镜面上的建筑物和人都被扭曲变形,重组并粉碎了人与广场之间的正常关联.

从太空回望地球

- Xiaoshan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来源A Trip Round the Globe(在太空环绕地球). 以下是航天员费奥多·约奇金在第25次飞行国际空间站期间拍摄的照片. (Here is a set of pictures made by a pilot-cosmonaut Fyodor Yurchikhin during the flight of the 25th expedi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核动力火箭征服太空

- Dexter.Yy - 科学松鼠会
早在20世纪初,得知居里夫妇提炼出放射性元素镭之后,俄国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预言:"一吨重的火箭只要用一小撮镭,就足以挣断与太阳系的一切引力联系. 那时科幻作家给予这种新能源以充分的关注. H.G.威尔斯在191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获得自由的世界》中设想了核武器运用在战争中给人类造成的苦难. 1926年,雷金纳德-格罗索普在科幻小说《太空孤儿》中第一次将原子能与炼金术联系在一起.

从太空看英仙座流星雨

- 微笑!?~ - Solidot
英仙座流星雨高潮于8月13日到来,地面观察者面临满月和云层两大阻碍,但有一位观察者正好处于一个绝佳的观察位置——国际空间站. 就在火流星飞入大气层之际,宇航员Ron Garan按下了快照,扑捉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照片. 虽然在太空中流星并不鲜见,但只有极少数能被拍下来.

在太空能种出黄瓜吗?

- skymovie - 牛博国际
2011年6月6日,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准备搭乘“联盟”号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的日本宇航员古川聪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对黄瓜“情有独钟”的他,打算在国际空间站种黄瓜”. 但是,新闻同时宣称,“按照规定,宇航员不准吃这些黄瓜”. 这多少又给太空黄瓜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这在太空种出的黄瓜是什么味道,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太空船重返地球軌跡

- Yu Jianrong - 每日一天文圖
每日一天文圖 (成大物理分站). 每天一幅不同的影像或照片,並由專業天文學家的簡短解釋和說明, 帶你遨遊迷人的宇宙. 2011 年 8 月 1 日. 影像提供與版權: ISS Expedition 28 Crew, STS-135 Mission, NASA. 說明: 這是甚麼奇怪的亮紋呢. 原來是太空船離開軌道的最後影像.

太空所见之地球不夜城

- Christine -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来源Spectacular night-time photos of Earth taken from the space station | Mail Online. 我们时常会仰望夜空,对头顶的繁星产生无限遐想,然而,如果有机会从太空俯瞰地球,灯火通明的景象一样会令人深刻难忘. 这些照片由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摄,伦敦、巴黎流光溢彩,地中海南部伊比沙岛和马略卡岛灯火璀璨,尼罗河用自己把开罗与沿途城镇连接成一根蜿蜒曲折的光的项链.

杨利伟和“太空党支部”

- David - 非常日报
    韩松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这一年,他的作品《宇宙墓碑》拿下“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大奖”特等奖,他自己则进入新华社,成为党的新闻工作者. “当时新华社的大楼刚修好,来学校的人介绍说有最先进的‘大平面’什么的,就参加了他们的考试,结果就考上了.     他从这里开始一种新的写作. 直到今天,你在Google输入他的名字和某一重大新闻话题,都有可能发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比如“韩松青藏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