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香奈儿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师

标签: 评论 Coco Chanel Product Design 设计 | 发表时间:2011-08-04 13:44 | 作者:咋不乐 章明
出处:http://www.36kr.com


同时尚产业一样,互联网只有为数不多的创新者和众多的模仿者。并不是说创新者创造出新功能而模仿者模仿复制他们,因为一切都是再混合(或者古人说的“无一字无来处”)。在时尚界,区分这两个群依据的是品味层次的差异。创新者设计的产品优雅而值得玩味,而模仿者的产品执行都很糟糕 – 混搭不佳以至毫无特色。在时尚界,有一个传奇式的创新者拥有无法比拟的好品味。正是因为她的品味水平,由她创立的时装屋成为了百年的奢侈品的典范。

她的名字是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大多数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时装设计师。实际上香奈儿本人还是位品味的哲学家,我是很正儿八经的说这句话的。广泛地研究过有关品味的思想史之后,我认为香奈儿的箴言是极具操作性的。我在生活和设计实践中大量使用她的理念。事实上,如果香奈儿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的话,我敢打赌,她会做出令人惊奇的事情,因为这行当里,品味最为重要。想想NOTCOT, Gilt Groupe, 和Twitter吧。

香奈儿有数量惊人的箴言都谈及到了产品和用户体验设计。以下是我搜集到的最给人以启发的那些:

关于功能的质量vs数量

“奢侈品并不在于富丽和繁饰,而在于超凡脱俗。”来翻译一下吧:一个优雅的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很多功能(繁饰),但具有的功能确确实实需要流畅,并经过深思熟虑(脱俗)。绝不能有不合时宜之处。

赤裸原型

“要看的是着装的女人。如果没有女人,就没有服装。”伟大的设计(服装)能展现出产品中最美的一面,但掩盖不了底层本质(女人)的缺乏。基于这些原因,从 “赤裸”的 – 完全功能性的、未经设计装饰的原型来入手会很有价值。让一组人定期使用“赤裸”原型,看看这个原型能否带来附加的价值而且让人觉得是实实在在的。例如,在开发Palm Pilot(Palm PDA第二代)的时候,设计师杰夫·霍金斯把一块木头随身带了一个星期,假装它是已经研发出来的产品。

太多的配饰

“加配饰的时候,记得总是把最后加上去的那一样拿掉。”一个网站或应用程序在拥有了核心功能(服装)后,总是会受到追求附加功能(配饰)的诱惑,这些功能可能是早期用户所要求的。在产品设计师眼里,这些功能都是往往都有必要,因为他们往往急于回应用户的要求,而不是做坏人(比如像乔布斯一样改变娱乐产业的游戏规则)。工程的负责人非常喜欢辅助的功能,因为从项目规划的角度来看,它们有很强的可见性,并且工程师的功劳通常是由代码的数量而非产品功效来衡量。这就是为何“配饰型的功能”悄悄溜进产品里面的原因。Channel提醒我们注意这种情况,她认为无论你是谁,你的品味水平有多高,你很可能会过度的使用配饰(很多她给出这条忠告的客户的品味确实都很高)。因此,考虑一下强硬一点,处理一下那些非核心功能。不要害怕删除那些价值不大而且还会分散产品核心实质的附属品。

用户贡献内容的神话

“创造者少有,不创造的人是多数。因此后者更加强势。”很多社交媒体网站总以为他们有很多用户是重度的贡献者。他们设计的产品因此而主要面向重度贡献者。这是错误的方向,少于0.5%(通常远远小于)的用户是重度贡献者。许多成功的用户贡献内容的网站是建立在少数优质用户的基础上的。 Twitter虽然有很多的重度贡献者,但也有一个庞大的被动用户群,这些用户群使得定期发推的用户数量相形见绌。 2010年4月,Twitter拥有1亿注册用户,但这几乎是每天发推的用户数量的两倍。绝大多数Twitter用户并不经常发推,或根本就在没有注册的情况下阅读内容。这种不均衡比例实际上是有意义的,因为Twitter的核心价值主张之一是传播。因此,它的应用在只是阅读的情况下也应该运行得很好。

高流量站点

“没有什么是丑的,只要它是活的。”记得有一次我同一个产品设计师朋友讨论的时候就Craigslist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些人真的不欣赏其寒酸的外表,并称之为“丑陋”。他们认为它因此错过了一些伟大的机会。但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对一个网站(它并不丑)不公平的批评,这个网站一直在线并有很大的流量(它是活着的)。也许用户像看以前报纸上的小广告一样使用Craigslist觉得很舒服,恰恰是因为它看起来像是从前报纸上的小广告,仅此而已。正如Chanel所指出的,“奢侈品必须是令人舒适的,否则它就不是奢侈品。”

via Hugo Liu (Hunch.com的首席科学家,MIT媒体实验室品味研究员)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人人 九点 开心 网易微博 腾讯朋友 搜狐微博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相关 [香奈儿 互联网 产品设计] 推荐:

如果香奈儿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师

- 章明 - 36氪
同时尚产业一样,互联网只有为数不多的创新者和众多的模仿者. 并不是说创新者创造出新功能而模仿者模仿复制他们,因为一切都是再混合(或者古人说的“无一字无来处”). 在时尚界,区分这两个群依据的是品味层次的差异. 创新者设计的产品优雅而值得玩味,而模仿者的产品执行都很糟糕 – 混搭不佳以至毫无特色. 在时尚界,有一个传奇式的创新者拥有无法比拟的好品味.

20130512早读课: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 - 互联网er的早读课,专注产品、用研、交互
推荐理由:作者@可风f. 最近越来越多的圈内人开始随大潮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从传统的web或者桌面端设计开始学习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 在很多人眼里,设计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互联网产品的区别无非就是载体从电脑变成了手机,是否真的如此. 在很多人眼里,设计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互联网产品的区别无非就是载体从电脑变成了手机,所以只要熟悉一下各个手机中不同的规范和特性就算是完成了过渡,学习了下ios human guideline,了解了一下拟物化设计和扁平化设计,就以为是了解了移动互联网的设计方法.

从游戏设计机制以及玩家心理特征谈互联网产品设计理念

- - 36氪 | 关注互联网创业
我们中的许多人做事难以集中精神,但在游戏的时候却聚精会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做事缺乏毅力,但这些人却可以坚持玩一个游戏直到天昏地暗. 研究游戏设计机制以及游戏中所蕴含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更好的游戏,产品,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根据相应的原则激励自己,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下面我们就分几方面来研究游戏设计机制,以及引申出来的产品设计原则.

产品设计流程

- - 互联网分析
新的一年到了,分享个大的东西,这个是之前团队总结的一套「产品设计流程」,里面包含了3大模块,产品前期分析,设计环节,上线总结反馈,基本上涵盖了,从需求到上线的经过的流程,相较于大型UED团队会“轻”一些,适合中小型团队. 如果所在公司内部还未有设计流程,可以参考此流程,也可以拿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

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

- crystal - 互联网的那点事
移动产品设计最大的差异点在于用户使用场景的变化,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交互方式巨大的变化,从而也使得信息呈现方式有所不同,再加上硬件设备的差异,最终使得2者千差万别了. 所以,移动产品设计之设计应该首先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同时考虑用户的硬件设备差异,综合以上2点去帮助用户完成某个任务. 按照我的理解,场景、任务、用户可以称之为设计的三要素,每一个设计实际上都是试图去帮助用户在某个场景下完成某个任务的.

手机产品设计禁忌

- - 落花流水——elya妞╰_╯
在做手机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看似很小,且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正是这些小问题,一次次的撩拨用户的耐心,让用户对你的产品心生怨念. 刚出道的朋友没有经过实战,对细节注意不多,往往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强调多次后,觉得不如写下来,给新人共勉. 一般按钮会有四态,不可点击效果、可点击效果、聚焦状态、按下状态.

移动产品设计新思路

- - 互联网的那点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移动产品的设计也有了更多的变化. 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使用的场景也更加复杂. 也因此移动产品就有了更多设计的新思路. 当然,手机的玩法虽然不再被局限在有限的领域,但是对于那些更喜欢用手机拍核桃、钉钉子以及起瓶盖的各位童鞋,还是看看本次由朱坤 @kentzhu 分享的移动产品设计真正的新思路.

从Mailbox看产品设计火花

- - 优设(UISDC)
Mailbox是个基于Gmail的任务管理类的应用,任务即邮件,可以让邮件完成,删除,设为稍后提醒,放入待办项目中,推行Inbox Zero理念,是个最近比较火的产品,不过坑爹的是Mailbox下载后不能马上用,需要排队开通,本人在上周终于排到了队,经过了几天的试用,把Mailbox和热门邮件客户端Gmail,Sprrow做对比,顺便记录一些感想.

PM札记:产品设计这两年

- - 所有文章 - UCD大社区
做产品差不多也两年左右了,基本上这条路是磕磕绊绊,迷迷糊糊,但好歹大方向是正确的,有空回想总结起来,唏嘘不已,看看以前对产品的看法,再看看今天对产品的认识,不仅感叹自己当初的幼稚,如今,更多的是了解了自己的无知与渺小,怀着一颗谦卑的心,继续学习,在产品这条路上寻找自己的价值. 产品职责包含很多东西,产品设计只是其中的一种职责,只是简单的描述一下我在产品设计上的弯路,回想起我的产品设计生涯,目前走过了三个阶段:.

Siri引发的产品设计变革

- Jerry - 月光博客
  Siri的发布,在iphone 5的失望之后,为苹果带来了言之不尽的话题,其热度甚至超过了ios 5这个重大操作系统更新. 但是,今天希望论述的却不是这些讨论,而是设计者有意或无意之间,为某一类工具的设计产生了重大性的基础定位变革.   笔者不知道大家称Siri为何,或许会被称为“语音交互工具”吧,因为它绝对已经突破了“语音识别工具”这种“声音到文字,文字到命令”的范畴,而直接使用语音实现人机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