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真正开上一辆无人驾驶车去上班还有多远?

标签: 态度 Google Tesla Uber 无人车 | 发表时间:2017-01-16 09:02 | 作者:lianzi
出处:http://www.pingwest.com

我想以后开着车去上班,然而堵车的路上还能睡一觉或者…….写个稿子呗。

无人驾驶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开上一辆无人车去上下班?我们买得起无人车吗?它真的安全吗?百度、Google、特斯拉、奥迪、通用,谁才是无人车届的大牛?无人驾驶还面临什么问题?

无数次坐在硅谷一场又一场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行业技术论坛、商业论坛的场地内我这么问自己。

在我所在的美国硅谷,几乎人工智能成了2016年这片地区最热门的词汇,当然也极有可能成为2017,甚至一直到2020年的一大热门。无论是科技公司的职员还是家庭主妇都不舍得错过这个也许他们并不懂,也没有真正接触过的话题;在旁边山景城的街道上,一些居民对偶尔路过的正在测试的Google无人车已经从最初的驻足拍照到现在的见怪不怪。而在毗邻的Sunnyvale市,常常有一群来自百度的中国工程师在监拍百度无人车的上路情况。而Uber、特斯拉,甚至是传统汽车厂家通用、奥迪、丰田也都希望在这场技术+实践的长跑中获得一席之地。

Screen Shot 2017-01-15 at 3.01.42 PM

但是看着这么热闹,到底什么时候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才可以真正开上无人驾驶汽车呢?

在一场名为AI Frontiers的人工智能大会上,我终于忍不住,抓住了一个行业“大牛”,问了一些“普通人”才会问的问题。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上无人车?

“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席科学家韩旭(Tony Han ) 将李彦宏曾经对外公开的言论转述给我。

而像包括吴恩达和曾经年纪轻轻就担任密苏里大学博士生导师和终身教授的韩旭这样的人工智能顶尖精英纳入百度团队,无论如何都让人们在讨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百度列为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五年量产?到底量产是个什么概念?”我刨根问底。

“具体说不好,但应该不是满大街都是无人车那个样子。”韩旭告诉我说现在在技术上,已经能保证驾驶者的安全,无论是Google还是百度的无人车都达到了Level 4的标准,即不需要人工干预的完全自动驾驶。

“在无人车安全性能上,各家公司走的路径不同,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并不一样。”韩旭告诉我。在让汽车作为一个“机器人”,像一个人类一样去开车这个问题上,专业机构把无人驾驶分为5个层级的要求——5为最高级,即在任何极端情况下都能让汽车无人驾驶,而无论是Google还是百度现在都已经达到4级,即不需要人工干预的完全自动驾驶。

“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的领域内,Google从09年就开始了研究,并到现在为止都在最前列。百度到前年才开始研究,是以实验室的形式,到2016年,才正是有了专门的事业部来处理无人驾驶,起步属于相对较晚。”韩旭说尽管这样,但百度的无人驾驶技术仍然是最前列的。

“如果硬要和Google比个高下,那可能就是Google的汽车经过了更多次的上路测试吧。”韩旭说直到去年,百度的无人车才真正上路测试,但从技术上来说,并不会比Google差。

“而特斯拉走的是完全另一个路径。”韩旭给我解释道。特斯拉从一开始追求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和百度和Google一直在追求Level 4 (L4) 不一样,特斯拉从一开始就只想追求Level 3  (L3),既开发一种只作为人类驾车辅助功能的自动驾驶。

“这样有一个弊端,当人类知道车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同时,就会放松和懈怠,反而容易出事。”一位在现场不愿具名的人工智能行业的研究员告诉我。但他同时表示,特斯拉也有特斯拉的优势,由于它不追求Level 4这件事,它的造价格就会低得多得多。和百度和Google无人车需要一个造价不菲的激光雷达和多个感应器,而追求Level 3的特斯拉汽车则是依靠造价相对低廉很多的拍摄镜头完成的。’

Screen Shot 2017-01-15 at 4.59.06 AM

就算真正无人车能够上路,可能我们也买不起

“光是一个感应器就至少8万美金。”韩旭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我说一辆无人车这样的感应器不会少于10个,但具体多少个还属于商业机密。

“但你想想这个造价。”韩旭表示如果造价这么贵,那售价更是可想而知。

至今包括Google、百度在内的“参赛者”都还没有合理的办法来降低这种不适用于消费汽车产品的物料造价,而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这种被行业内的大牛挂在嘴边的能比人驾驶更安全、能减少堵车、减少污染、百利而无一害的无人车仍然没有出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韩旭表示。

“谁先把感应器和激光雷达的造价降下来,谁就赢得了这场持久战的胜利。”韩旭说这也是目前各家研发无人车的竞争公司在争分夺秒想要解决的问题。

极端天气、坡路和不舒适的乘坐感受还都是无人车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这场行业大牛聚集的行业论坛上,他们口中的无人车似乎“没毛病”。

但实际上的情况可能会让你有一点点的失望。

在一份韩旭展示给我的由百度测试工程师拍摄并剪辑的视频中,汽车行驶在美国Sunnyvale的街道上和正常人没有区别。但是,眼尖的我仍然发现了问题——当无人车发现前面有情况的时候,都会突然刹车,而并不会像人类驾驶员一样会减速停车。

“按照目前的技术,乘坐无人车可能还不是那么舒服的一件事。”韩旭坦白这种突然的刹车的确存在。也表示目前无人车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会无法预测前方状况。

未来通过一些技术的更新,我们的无人车可能扫描前面200米的情况,但现在还到不了那么远。而且如果遇上上坡再下坡的路况,像旧金山这样的坡度较陡的道路,就会前方路况的预测造成很大问题。

不过哪怕是平地上,中国繁复的立交桥和道路状况也可能让目前的无人车吃不消,韩旭补充道。

最严重的还是极端天气。无人车目前还无法应对极端天气这个问题——例如大暴雨的情况可能会提高系统的出错率。

这些问题都是接下来我们会通过技术去克服。韩旭对于未来5年后能够让汽车作为机器人像人类一样具有舒适的驾驶技术还是非常看好的。“国家也是支持的。”他补充道。

“端对端的机器学习(End to End Learning)可能都是我们研发无人车下一步要做的方向。当然,还有量产也是要克服的问题。”韩旭为了保证百度无人车的研发计划不被泄漏,便拒绝了谈论更多研发方向细节的请求。

无人车安全吗?

对于还不熟悉的无人车,可能没有比安全问题更让普通老百姓揪心的了。

“比人开车安全。”韩旭这样断言,并补充道,“提高人类驾驶的安全性也是为什么最初提出要研发无人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韩旭演讲过程中展示的一份报告显示,每100万千米的行驶路程中,人类驾驶出事比例大约为2.6起事故。而按照现在的无人车技术来看,错误的概率只有2起。

“无人车普及后,可以每天在中国拯救500个人的性命。”韩旭试图用数字的罗列来说服现场的1600位观众,无人驾驶才是人类车祸的救世主。

“在自动驾驶数据集KITTI (全球最权威的自动驾驶算法公开排行榜之一)测试中,百度的算法在车辆识别项目中的识别率达到了92%。”韩旭陈述道。

“百度无人车的上路测试我还没听说过有事故发生。”韩旭表示就算是其他厂商的L4无人车出过事故,也大多是人为的问题。

2016年9月,在Google所在城市山景城中,Google无人车遭遇了最严重的一起事故。

当时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正处于自动驾驶测试模式。汽车在进入十字路口时被一辆货车撞到,造成车门严重下凹,以及安全气囊弹出。不过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Screen Shot 2017-01-15 at 3.45.46 AM

事后Google公开表示这起事故的起因则是货车司机闯红灯导致。无人驾驶车驾驶方向处于绿灯状态,且测试员发现肇事车撞上来时第一时间切换为有人驾驶模式,并踩了刹车。

当然,无论判定的结果如何,无人车的每一起事故都能让不懂技术的普通人觉得揪心。这是无人车研发厂商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特斯拉甚至遇到过比这个更严重的问题,且最终的事故原因与特斯拉汽车可能有着直接原因。

2016年5月,一辆特斯拉汽车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与拖车相撞,导致酷爱特斯拉无人驾驶的40岁司机丧生,而司机丧生前则正在使用特斯拉自动驾驶模式。

特斯拉事故后发布声明,事故车型Model S没能在明亮的天空下发现拖车的白色车身,与其相撞,导致了整起事故,并把整个事故称为“悲剧性的损失”。

尽管特斯拉事后仍然强调:特斯拉自动驾驶模式至今已经有1.3亿英里的安全行车纪录,但这一起致命事故仍然让这家公司的股票在事故发生后下跌了三个百分点。

“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是通过摄像头来观测路况和其他车辆的。事故中,汽车的摄像头把前车的白色车身误会成为了云彩。”那位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者告诉我,并对我表示他个人的看法是:L3的自动驾驶为了控制成本,保留人接管的权力,但同时也会让司机松懈,误认为可以随心所欲放弃控制车辆。

”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超过人类驾驶可能还不足以让人类对这种不熟悉的科技产生足够多的信赖,而只有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能远远超过人类驾驶、甚至事故趋近于零,大多数人才可能安心去接受它。”这位研发者觉得这对于一项技术来说有些不公平,但是时刻关系人命的任何技术都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问题。

嗯,看来离我能上班堵车路上赶篇稿子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关阅读:

     人工智能明星科学家李飞飞在北京的一天

     这是一份全球科技公司清洁能源成绩单,腾讯和百度就这么输给了阿里

     那个把王菲演唱会带到虚拟现实世界的男人说:没有人会记得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

     比起 Google X 黑科技,你更该试试这 17 个 Google 服务

相关 [无人驾驶 上班] 推荐:

我们离真正开上一辆无人驾驶车去上班还有多远?

- - PingWest品玩
我想以后开着车去上班,然而堵车的路上还能睡一觉或者…….写个稿子呗. 无人驾驶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 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开上一辆无人车去上下班. 百度、Google、特斯拉、奥迪、通用,谁才是无人车届的大牛. 无数次坐在硅谷一场又一场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行业技术论坛、商业论坛的场地内我这么问自己. 在我所在的美国硅谷,几乎人工智能成了2016年这片地区最热门的词汇,当然也极有可能成为2017,甚至一直到2020年的一大热门.

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的原理

-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最近,内华达州的机动车驾驶管理处给 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 颁发了车牌. 虽然 Google 透露这个项目至少还要十年才能投放商用,但是这仍然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可以幻想下有生之年迎接一个无需考驾照的时代. 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想必许多人会质疑其可行性,毕竟实际的路况非常复杂,汽车自身如何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呢.

你听过无人驾驶,但你了解无人驾驶的算法吗?

- - IT瘾-dev
小编说:我们已经拉开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的序幕,在幕布之后是我们精彩的未来,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无人驾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算法端、Client端和云端. 算法端从传感器原始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以了解周遭的环境情况,并根据环境变化做出决策. 跟随本文一起简单了解下无人驾驶算法吧.

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驶286公里

- ZhenZ - Solidot
bonnae1982 写道 "据解放军报报道,由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红旗HQ3无人车,14日首次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286公里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实验. 实验从京珠高速公路长沙杨梓冲收费站出发,历时3小时22分钟到达武汉,总距离286公里,全程由计算机系统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和方向,系统设定最高时速110公里,实测全程自主驾驶平均时速为87公里,在特殊情况下进行干预,距离合计约为2.24公里,仅占自主驾驶总里程的0.78%.

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出现第一次撞车事故

- lackar - 36氪
Google CEO Eric 说:「汽车先于电脑发明是一个 Bug. 」然后我们就知道2009年时,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路上跑了. 根据Jalopnik,本周早些时候,Google 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山景城追尾了另一辆汽车(上图),这似乎是 Google 无人驾驶汽车的第一次撞车事故. Google 发言人对Business Insider 说这次事故发生的时候,车里是有驾驶员在控制汽车的:.

【发现者】地铁无人驾驶安全吗?

- Shphi - 网易新闻·有态度专栏
导语:2011年9月27日14时许,上海地铁10号线豫园至老西门下行区间两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事故造成271人受伤. 作为一条按照无人驾驶标准设计的地铁,此次事故难免让人对于地铁无人驾驶的安全问题产生疑惑. 事实上,无人驾驶地铁上世纪90年代在法国、新加坡等国就已开始兴建,鲜有发生安全事故. 中国地铁频发事故的原因未必是技术的落后,而是管理和细节的不到位.

美国为无人驾驶汽车敞开大门

- - Solidot
联邦汽车安全监管机构周一正式宣布:它们认为,美国公路上的车辆更多地由机器驾驶时将比由人驾驶更安全. 自动汽车行业正蓬勃发展,在这份人们期待良久的行业指导意见中,奥巴马政府承诺要进行强有力的安全监管,但也向汽车厂商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面向无人驾驶汽车的大门是完全敞开的. 国家经济委员会负责人Jeffrey Zients称,高度自动化的车辆“将能节省时间和金钱,挽救生命.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无人驾驶历史进程

- - 博客园_新闻
1925 年 8 月,来自美国陆军的电子工程师弗朗西斯·霍迪尼坐在一辆用无线电操控着前车的汽车上. 这辆组合式的汽车通过后车发射无线电波来控制前车的方向盘、离合器、制动器等部件. 虽然这种驾驶方式并不安全,也不完美,经常会把无线电波发送到其他接收器上,但它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 在 1980 年左右,美国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得到快速发展.

百度计划五年内量产无人驾驶车

- - Solidot
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宣布,百度计划在五年内实现无人驾驶汽车量产. 百度已开始在北京和安徽芜湖的公路及上海一处封闭测试场地测试其无人驾驶车型. 王劲表示,希望能将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测试扩大到中国的10座城市,以测试不同天气、路况和交通状况. 王劲说,制造无人驾驶汽车的竞赛场足够大,容得下百度和Alphabet.

无人驾驶刚刚开始的未来

- - IT瘾-geek
责编:何永灿,欢迎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投稿、约稿、给文章纠错,请发送邮件至. 《程序员》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 本文是无人驾驶技术系列的第12篇,也是最后一篇( 文末汇总了无人驾驶系列文章). 本文梳理总结了前面11篇涉及到的技术点,尝试呈现一个宏观的无人驾驶系统架构. 另外,简单分析了无人驾驶的产业链现状以及根据笔者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给开发者、创业者,以及投资者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