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内向真的不好吗?

标签: zhihu | 发表时间:2018-07-04 00:00 | 作者:
出处:http://itindex.net/relian

谢不邀。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扎心的、关于内向者的漫画:

你身边有没有像漫画里这样的内向者?

  • 在一群人的聚会闲聊时,显得很笨拙或者冷漠;
  • 比起和同事们聚餐,更愿意自己待在家里;
  • 如果被逼无奈一定要参加集体活动,那之后一定会花一些时间恢复情绪;
  • 他们并没有严重到社交焦虑的程度,只是对社交没有热情,更享受独处;

……

市面上有太多的词来形容这种人:闷、不爱说话、孤僻、傲慢、不合群、反应慢、社恐……

这都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但却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定义他们。

内向者(introverts)——这个占人群比例 30-50%的庞大群体,却似乎从未被大家真正认识过。


“我只是没那么需要和人说话”


“你怎么不说话啊?”可能是内向者最怕听到的一句话,通常发生在一群人聚会的时候。

有些温和的人出于善意,会不经意把话头儿递到你嘴里,让你发言;而爽快一点的,则会直截了当问出这句话。


内向者通常很难和他人解释: 我们真的只是单纯地没那么需要和别人说话而已啊……

外向者通过社交来充电,他们在人际互动中获得能量,且会本能地避免长时间独处,比如四处找人闲聊,因此他们也主导了社交活动。

这变成了一个绝望的 悖论:外向者因为更喜社交,而掌握了定义社交环境的权利,使得内向者在其中更加难以自处。

而对于内向者来说, 社交是一个十分耗能的过程!他们会本能地回避无意义社交(闲聊)。

我的很多朋友,他们在上班接触一堆人之后,周末只想宅在家看书、刷剧、不想出门。

这并不是孤僻或社恐,也不代表他们讨厌社交时的那些人, 独处仅仅是他们“回血”的手段,就像吃饭可以提供能量,睡觉可以恢复精神一样。


“喵星人”VS“汪星人”


以往的研究者们将 “ 什么不是外向”作为内向的定义:如果外向是指坚定自信的(assertive)、积极热情的(enthusiastic)、喜爱社交的(highly stimulative in social environment)…… 那么内向则是将以上词汇取反的集合。

但这些无一可以真正描述内向者。

准确地说, 内向/外向是关于一个人如何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外向者喜欢并且会主动创造很多刺激:形形色色的人们、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都是他们的精力来源。

而长时间的独处和沉思会令他们感到孤单、不安。他们就像小狗一样,喜爱互动,也容易被理解。

而内向者更像是喵星人,他们对自身感受更加敏锐,被自己内心的思考和感受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脑内活动,只是不需要时刻与他人分享这种体验。

反而是在那些不被注意的时刻,他们感到更加自在,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本事。过多的外部刺激只会让他们的紧张水平迅速飙升。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内向者。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Jonathon Cheek和同事们把 内向者细分为了四种不同类型,并提出了STAR模型。

一个人可以由一种类型主导,也可能同时是几种类型的结合:

1. Social introvert 社交型内向者

他们倾向于与小群体社交(small groups)。比起朋友数量,他们更追求朋友的质量,希望有少而亲近的密友。

2. Thinking introvert 思考型内向者

思考型内向者通常不习惯与他人分享对于事件的看法(喜好或厌恶),更偏向于内省(introspective)、沉思(thoughtful)、自我反思(self-reflective);

3. Anxious introvert 焦虑型内向者

常常在社交场合中感受到难堪、不自信以及痛苦而清晰的自我意识:总是执着于担心自己是不是冷场王、毁掉了整个谈话?别人会怎样看自己?

4. Restrained introvert 克制型内向者

这种类型的内向者倾向于在说话、行动前先思考,他们的做事方式缓而稳,打腹稿是日常,拒绝冲动。

我是一条内向的小鱼,游历在外向者的水域


我作为一个内向者,从小身边的人就常常传递出这样无厘头的担心:这孩子这么不爱说话,是不是自闭症?

在老师和家长的观念里,安静的、喜欢独处的孩子就是不合群的、不好的。

从小到大,学校环境不断强调的 团队协作、集体意识,迫使每一个人都努力变得活泼开朗,来让自己更“合群”。

一个在国外念书的朋友表示,她最受不了聚会时四处游荡找人完全不认识的人尬聊。内心只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在呐喊: 怎么还不结束!请让我回家!

职场中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大部分在开放的空间工作,持续暴露于嘈杂的噪音和同事的目光中。

有些人会在办公桌上摆些花草,美观的同时也遮挡视线,营造安全港, 而我,只想在工位旁种一排芭蕉。

头脑风暴的时候,外向者们思维活跃。然而并不是只有积极发言、不断交换意见才能想出新点子。

孤独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很多时候,短暂的会议讨论可能并不足以让习惯深入思考的内向者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

现实如此,学校、职场……重点场所似乎都是为外向者设计打造的, 社会环境都在提供尽可能多的刺激给每一个人,无论是否适合Ta的需求。

甚至生活中那些日常场景,都会令内向者微感不适,比如:

屈臣氏时刻:我知道我要买什么,能不能让我自己逛……

打车时刻:师傅,我实在不想聊美国政治……

(作为内向者,你经历过其他类似的“时刻”吗?)

在这些时刻里,我常常会疑惑:为什么“交谈”变成了默认的正常状态?而内向者成了需要被宽容、被体谅的存在?

这些不成文的社会惯例,或者使内向者在崇尚自我展示的文化中被忽视,或者让他们因为想要有独处的时间而感到无所适从。

内向者一定要变得更外向吗?


因为表面上看似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内向逐渐变成了一种“性格缺陷”。很多内向者自己也会苦恼于这种 “劣势”,开始寻求变得外向,以便在外向的世界中生存。


而那些企图”帮助”内向者改变的人,是怎么做的呢?小编曾经参加过一个类似于“挑战自己”的小活动,内向的小编在活动中抽到了以下噩梦:

  • 请和1个陌生人做自我介绍
  • 向路过的3个陌生人微笑
  • 热情拥抱身边的朋友
  • 大喊我不是社恐……

我不知道这是否挑战了自己,但想切腹自尽的心情是真实存在的……

在我国的文化下,这些行为的尴尬之气简直透屏而出。无非还是以外向者为目标模板,制定一些令人尴尬的小挑战,逼着内向者来做一些突破自己安全区的行为。
人是如此社会性的动物,在一个环境之中,尤其是在无所适从的时刻,人们就会下意识地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模仿。

但也许内向者从来都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内向者,那会缺少多少的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哲学家、诗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品质,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内向者们只是每天需要那么一点属于自己时间,不需要治疗,不需要改变,只是请在我想要安静的时,不要逼着我聊天。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内向者


我上研究生时选过一门人格的课程,老师有一次把外向的同学和内向的同学(自评)分为两组,然后让我们内部讨论,话题是: 最想让对方理解自己的一件事。

内向组的成员纷纷抓住机会阐释自己:我们并不是 “一点想法都没有”的书呆子;我们也是有社交能力、有亲密朋友的;……


这些告白都不出所料。令我意外的是,从外向者的组员口中,我听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事情,他们说:

我们并不是鲁莽,而只是习惯于通过说话来思考;
当我们看似主导着整个谈话时,并不是有意显得很无礼、有攻击性;
当我们找人闲聊时,只是为了想让场面热闹一点;
……

那使我意识到了,一直以来我认为是外向者和他们所创造的环境在逼迫每一个内向者。而事实上, 外向者对于我们的陌生,和我们对对方的误读一样多。

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独特的个体,而内向/外向,就如文初那些词语一样,不过是另一个我们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罢了。

毕竟,内向和外向并不是绝对的二分法,而是一个连续光谱,我们每个人都坐落在光谱的不同位置上,甚至有些人恰好坐在中间——被称为 “中间性格”(ambiverts)。

我们只需要了解,孤独(solitude)是很重要的,对一些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活得也很好。

如果你是那条喜欢独处的、内向的小鱼,其实一直内向也很好。


送你一个彩蛋:

在我们的社会中,内向者就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小星球,在自己的轨道上慢慢地运行。可是,你就是你啊,你永远不会变成别人的样子。内向和外向,只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特质而已,它们没有优劣之分,而只是组成了你这个“人”的千百种特质中的一个。


「内向者潜能挖掘机」是基于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精华理论设计的,我们会帮助你做到:

理解

跟着荣格看清“内向”与“外向”的真正含义;
用上帝视角找到自身优势;

突破

跳出自我设限的心理陷阱;
让自我实现预言成为你的助推器;
掌握舒适区科学突破法;
用肢体语言塑造新的你;
应用心理学工具,打造属于你的节拍器;

我们期待帮助你挖掘出在你身体里蛰伏已久的洪荒之力,报名请戳 这里

相关 [性格 内向] 推荐:

性格内向真的不好吗?

- - IT瘾-zhihu
前几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扎心的、关于内向者的漫画:. 你身边有没有像漫画里这样的内向者. 在一群人的聚会闲聊时,显得很笨拙或者冷漠;. 比起和同事们聚餐,更愿意自己待在家里;. 如果被逼无奈一定要参加集体活动,那之后一定会花一些时间恢复情绪;. 他们并没有严重到社交焦虑的程度,只是对社交没有热情,更享受独处;.

关于性格内向者的10个误解

- hahahaha哈 - 非常日报
我非常幸运的发现了这本《内向者优势——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获得成功》的好书,我感觉就好像是有人专门为我们这个罕见的小群体写了一部百科全书一样,它不仅对我的很多怪癖做了解释,还帮助我从一个崭新且积极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我的整个人生. 毫无疑问,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会说,“啊哈,你不会到现在才发现你是个性格内向者吧.

为什么70%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内向?分析太到位

- - 改变从这里开始 - 壹心理
世界上70% 以上的成功者其实是性格内向的人. 内向对一个人的成功是有一定的影响因素,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巴菲特、村上春树等都是内向性格的人, 内向性格的人为什么容易成功. 成功人士是能言善辩,面对大众款款而谈,在大多数人眼中外向的人似乎比内向的人更容易成功. 然而据调查显示,成功者中内向者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外向性格.

关于性格内向者的10个误解,献给奋战在一线的程序员

- Heax - cnBeta全文版
我非常幸运的发现了这本《内向者优势――如何在外向的世界中获得成功》的好书,我感觉就好像是有人专门为我们这个罕见的小群体写了一部百科全书一样,它不仅对我的很多怪癖做了解释,还帮助我从一个崭新且积极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我的整个人生. 毫无疑问,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会说,“啊哈,你不会到现在才发现你是个性格内向者吧.

内向的人如何改变(之二)

- - 知乎每日精选
在这个问题上,鸵鸟派(认为内向不需要改变)和斗鸡派(认为内向的人应该努力变外向)的争论,涉及到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议题:“人的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是稳定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可变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学家都在为这个议题争论不休,并据此分成了人格派和情境派. 人格派的心理学家相信3岁看大10岁看老. 如果10岁时你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么50岁时仍应该是.

性格色彩学:新瓶装旧酒

- Desmond - 科学松鼠会
从2010年开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红遍大江南北,节目中那位留着个性光头、时常发出惊人之语的“心理专家”乐嘉也随之声名鹊起. 根据网上的信息,他是“中国性格色彩培训中心”的创始人,开创了一套“FPA(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性格色彩学”. 这套理论区分了四种性格类型: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认为这四种人在动机上存在根本的差异,并具体分析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优势弱点等等.

说说美国人的性格

- - Starming星光社最新更新
             当你初次结交一位美国人,他会对你侃侃而谈,甚至滔滔不绝,使你毫无拘束之感;当你走在街上,对陌生人无意.多看了几眼,他也许会向你微笑着点头致意,或者招呼一声“哈罗”;如果你的车子在路上抛了锚,会有热心人过来帮你修理;如果你在大街上迷了路,也会有人热心地为你指点. 旅游胜地夏威夷岛上的居民尤以好客著称.

内向者与世界相处的十种方式

- - 译言最新精选
译者: Grace Green 原文地址: huffingtonpost.com. 内向者和外向者看起来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观察他们处理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的方式,你可能会发现不同之处. 上个月,《科学人》的专栏作者梅丽莎·达尔报道了心理学家小布莱恩的最新性格心理学发现. 小布莱恩在他的新作——《我,自己,我们》中写道:内向者在出席隆重会议或者重要场合之前不会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内向者与外向者为什么会互相吸引?

- - 译言精选-摘要
译者: 咬文嚼字ing 原文地址: psychologytoday.com. 我的朋友特德(Ted)是个音乐家. 他是个幽默感很好,同时又喜欢安静的人. 他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但是一次不能聚太久,而且,他待在一大群人中间的时候,非常容易发脾气. 他是那种会在派对中间突然消失的家伙. 刚才还在这儿,转眼就不见人影了.